
秩序与历史·卷三: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更新时间:2019-12-09 10:48:27 最新章节:四、皮浪
书籍简介
《秩序与历史》卷三完成了沃格林对古希腊文化的研究,从它在希腊古典时期之前的起源,一直到它在雅典统治时期达到的全盛。本卷正如其标题所示,主要是致力于对两位代表了古希腊哲学探究顶点的伟大思想家的作品的研究。通过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城邦和宇宙的思考的生动分析,沃格林展示了旧的神话象征体系是如何被更为分化的哲学象征所取代。尽管对旧的真理象征的淘汰和拒斥可能会导致混乱而令人绝望的相对主义,但沃格林仍然将它当作某种关于历史进程的深刻思想的基础。在他看来,历史并没有明显的“意义”,然而每个社会都同样追求过真理。尽管每个社会都在不同的情境下展开自己的命运,然而它们在各自的行为和制度中都创造出了承载各自生存意义的象征。历史就在对意义和秩序的共同追寻中获得了统一性。这种历史观的合理性和崇高性对当今时代有着诸多启示。
品牌:译林出版社
译者:刘曙辉
上架时间:2014-05-01 00:00:00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译林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美)埃里克·沃格林
最新上架
- 会员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本书旨在对维氏后期“语言游戏”概念做出初步的界定,我们从宏观、微观、识别方式等方面界定了语言游戏所指的具体实践活动,并且还基于维氏《论确定性》中的相关例子对语言游戏的演变做出了分析和讨论。在我们的论述过程中,政治正确因素对说理活动的影响;情感、偏见因素在说理活动中的地位等问题也作为边缘问题逐步呈现,笔者在书中也对这些问题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哲学15.1万字
- 会员《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奠基之作。本书站在当代理论与实践的高度上,充分借鉴了近年来我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重要成果,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文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想解析,主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性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奠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等五个方面,着重阐发了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哲学17.4万字
- 会员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作为美国本土哲学,其对传统理性主义哲学的批判和浓厚的人文关怀与欧陆哲学诸多流派有着共同的话题以及相似的观点。本书从詹姆斯的职业选择与精神危机入手分析了其宗教关怀的由来,阐述了他的宗教观念,并通过对其“宗教科学”、符合一般人需求的实用主义哲学以及作为基础的彻底经验主义的阐释,展示了詹姆斯如何以一种不同于尼采与克尔凯郭尔的温和方式来应对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力图消除长期以来对实用主义哲学24.1万字
- 会员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美国以及欧洲几个国家兴起了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的科学左派运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早期科学左派的代表人物有贝尔纳、李约瑟、穆勒以及奥本海默等。其中,贝尔纳被公认为理论上的灵魂人物,他不仅系统批判了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制度,还提出对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张,与波兰尼等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后期科学左派运动则是更广泛社会运动的组成部分,以英国的激进科学运动哲学18.3万字
- 会员如果把现代性看作一个忧郁的谱系,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链条上各式面孔的哲人们:愤怒的马克思,忧郁的波德莱尔,沉闷而压抑的韦伯,打碎一切、生活在“虚无”废墟中的尼采,走向“碎片”化的齐美尔,以及试图通过“废墟”指点迷津的本雅明。如果说“理念、理性、启蒙”承载了确定性的历史,那么“现代性”则承载了对“当下”的全部思考,宣布了“动荡不安”的合法性。哲学16.2万字
- 会员本书基于心灵观念史视角研究分析性心灵哲学中的当代唯物主义发展,旨在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分析性心灵哲学的当代发展何以实际上是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历时性问题关联于心灵观念史视角下的启蒙理性与理性启蒙;二是当代分析性心灵哲学中关于物质和心灵概念的分析限度,这一共时性问题推究关联物质和意识概念的唯物主义概念,即随附、构成和实现等,由此诊断它们所能企及的心灵自然化的限度。哲学18.6万字
- 会员民族本是人文社会科学乃至生命科学研究的一大主题,不同学科的民族研究有必要相互参照。得益于国家近年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视,近年来兴起了一波多学科及跨学科的民族理论研究,哲学学科也积极参与,本文集即荟集了一批哲学学者有关民族与中华民族研究的论文,涉及文明论及其比较、现代性、民族性与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及其认同建构等多个论域,应有望拓展和深化民族理论研究。哲学39.4万字
- 会员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是当代中国学术研究、中国道路探索的旗帜和灵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历史唯物主义所蕴含的思想智慧需要我们进一步开掘和彰显。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马克思变革唯心史观所创立的历史观,更是在超越思辨哲学基础上所建立的世界观。在思想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中,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同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内在交织的社会现实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紧密相关,且呈现为整体性逻辑体系。在新的历哲学3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