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马勒和1910年的世界:他的第八交响曲
更新时间:2023-12-04 18:53:15 最新章节:出版后记
书籍简介
古斯塔夫·马勒,欧洲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在中国,因其以唐诗为文本的《大地之歌》广为爱乐者熟知、热爱。但实际上,在第八交响曲首演之前,马勒一直以当世伟大的指挥家闻名,他的音乐并未得到广泛认同。但马勒对自己充满信心,他说:“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我的时代一定会到来。”第八交响曲1910年9月12日的首演,标志马勒时代的大幕的开启。本书作者正是以这个历史时刻为节点,向读者讲述了马勒在1910年到1911年去世那段时间的生活与创作,详细分析、解读马勒第八交响曲的音乐与文本,更以作曲家的眼光和角度,逐乐章分析马勒最后一部作品第十交响曲——这部被作者视为与第八交响曲“是同一整体的两个部分”的、“未完成”的伟大交响篇章。1910年,整个欧洲乃至世界,都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前夜,与之相映照的是整个欧洲知识界、思想界、文化界、艺术界的风起云涌。作者以其开阔的视野,将马勒的音乐置于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尼采、施特劳斯的哲学;弗洛伊德、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托马斯·曼、斯蒂芬·茨威格的文学;克里姆特、埃贡·席勒、科科施卡的分离主义艺术;勋伯格、韦伯恩、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等等,为读者勾画了一幅背景深远而丰富的文化图景,从而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作者更是通过分析马勒的音乐,分析了困扰马勒一生的身份问题:波西米亚人、奥地利人、犹太人、不受欢迎的入侵者,并将马勒的音乐,尤其是第八交响曲,追根溯源,置于柏拉图《会饮篇》、古拉丁赞美诗《降临吧,造物主之圣灵》、歌德《浮士德》,以及巴赫、贝多芬、舒伯特的伟大音乐传统中,揭示了马勒音乐所具有的以歌德的人文主义思想为代表,更现代、更多样化、更包容的“德国性”。本书当属研究、论述马勒音乐的新成果。
译者:张纯
上架时间:2022-04-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英)斯蒂芬·约翰逊
最新上架
- 会员传统的品特戏剧审美将目光聚焦于剧作家品特本人或者品特与其作品之间的关系,或者只关注品特戏剧本身的艺术特征,在发掘品特戏剧的艺术价值、帮助观众或读者更好地了解品特的戏剧艺术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作为表演艺术的戏剧不能缺少作品与其接受者的互动认知,品特戏剧的成功离不开他对接受者审美期待心理的合理利用。在接受美学的视域下,品特戏剧展现出别样的魅力。本书以接受美学理论作为指导,从品特戏剧的房间形象艺术22.1万字
- 会员色彩是光的阴影,视觉艺术是歌德思考与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这是一本关于歌德与视觉艺术关系的人物评传,采用编年史的写作方式,追溯歌德艺术探索的一生。本书以解析歌德艺术观念为主,特别是他在《色彩理论》中提出的极性观念,这是理解歌德思维方式的密钥,从中可以发现歌德是如何将视觉艺术、科学与文学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秘密。本书的写作广泛参考了英语世界歌德研究学者的成果,希望对喜爱歌德的读者有启发和参考的意义。艺术27.2万字
- 会员本书从近100幅世界名画中总结出可以被轻松理解,或者说易于参考的配色方法,通过鉴赏、分析,提取色值等方法,让这些配色方法能够直接被读者运用到平面设计作品之中。本书主要分为“色彩的组合搭配”和“色彩的应用技法”两大部分,分别从配色方案和配色技法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概括了不同类型的配色方法,比如同类色配色、互补色配色、对比色配色等,以及35个实用的色彩应用技法,让读者会看名画、懂名画,学会将名画的色彩搭艺术4.1万字
- 会员艺术创造方法是艺术存在的基本前提,是一切艺术理论的基础。本书以艺术创造的“模仿”与“虚拟”为基点,在技术现象学和跨文化研究的理论视野下,梳理原始仪式艺术的“模仿”与“虚拟”及其艺术创造系统;考察东、西方艺术对“模仿”与“虚拟”的差异性选择所形成的审美偏好;探究技术变革对艺术类型演变的推动作用,以及各类艺术中的“模仿”与“虚拟”;反思数字技术的“模仿”与“虚拟”对艺术活动以及当代美学的重构,以期深化艺术19.9万字
- 会员本书是专门为设计初学者和爱好者打造的设计入门教程,共包含3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从无到有的设计构思,其中第1章通过3个典型案例的对比和解析,讲解设计前的信息分析方法;第2章介绍了好设计的6个创作步骤。第二部分为第3章到第8章,介绍了开阔思路和提升作品表现力的6种常用设计工具及使用方法,分别是“跷跷板”“对焦器”“变形器”“灯泡”“翻译蛋”“放大镜”。第三部分为第9章到第12章,解析了文字的基础知识艺术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