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明代诗声理论研究
更新时间:2025-04-24 20:49:53 最新章节:作者简介
书籍简介
诗声理论研究是阐释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维度,是一种微观、纵深、精细的研究,它与中国传统诗乐合、离的更迭发展流变关系颇大。诗声即诗歌的声音,以声律为主,其形成主要在声韵、节奏、字法、句法、章法、体式等六个层面,并主要呈现为自然之声和人为之声。明代诗声理论丰富,明人将诗学与哲学、美学等联系起来,从声气关系、声义关系、声情关系、声形关系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讨论,使明代诗声理论既有回归传统诗学的倾向、又进一步发展至诗学之很高境界——神韵。总之,明代的诗声理论及与之相应的诗歌创作实践均颇有特色与价值。笔者首先从历时的角度对明代诗声繁盛的状况及原因进行了认真考察,继而从零散、冗杂的明代诗学材料中抽绎出一些主要命题以个案的方式来窥探明代诗声理论的大体状貌,最后探讨了明代诗声理论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其诗学成就。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7-08-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主要研究理查德·赖特小说的思想内涵,内容涉及四个方面:一是赖特赖以创作的源泉,即他自童年时代起所见所感的人生经历;二是赖特小说的文化逻辑和伦理政治思想,这是赖特进行文学创作的思想纲领;三是对赖特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代表性作品的文本解读;四是论述赖特在非裔美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链条作用。文学17.9万字
- 会员21世纪的中国,挑战与机遇并存。该确定一个什么样的基本立场去理解历史,思考当下,探索未来?本书的作者坚守现代性的价值观,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诸如中国现代文学内在规定性,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发生,世俗化思潮的流行,并从现代性历史演进的角度来探讨启蒙现代性与革命现代性的关系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强调五四文学革命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原点的历史地位,又以现代性的观点选取新文学期刊的角度,来考察俄文学17.5万字
- 会员本书是21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研究的集成之作。作者在全面阐释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结构要素、现实价值和学术意义的基础上,重新探讨了中国文学的时间、空间、中国文学史的国家知识属性等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总结了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历史哲学转型的关系,考察了世界主要多民族国家的文化政策与多元文学生态。本书的“多民族文学”不是少数民族内文学38.1万字
- 会员本书以阐释学为切入点,以现代语文学、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现象学为支点,聚焦历史形象、跨文化形象、心理形象、象征形象四类形象学研究范式。核心论点包括:形象学研究的核心是身份认同涉及的价值诉求和精神化运动;滥觞于罗曼司语文学、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现象学三大源头;不断突破并重构文学边界、学科疆界,跨越地理和文化藩篱;旨在继承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西方阐释学传统;形象学征兆的诗学革命深刻地嵌入了文学和思想现代性的文学20万字
- 会员扬·穆卡若夫斯基堪称布拉格学派从事文学与美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本书主要从“结构”“功能”和“符号”三个关键词切入,在国内首次系统介绍与研究了穆卡若夫斯基的文艺思想。一方面,从历时角度深入解读穆卡若夫斯基的理论产生的原初语境,并系统梳理其理论的来源、发展及影响;另一方面,从共时角度,主要是通过与俄罗斯形式论学派及法国结构主义的比较,对其学说中的一些关键概念、核心旨趣、基本方法加以剖析,尝试揭示捷克结构文学23.2万字
- 会员竹枝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文字载体之一,其形式固定、内容庞杂、风格谐趣,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和传承,成为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本书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以元代至民国时期京津竹枝词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与范围,初步探析京津竹枝词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描摹其中所记述与呈现的城市民俗生活与城市民众类型。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引入民俗文献的体例与立场问题,重点探讨以诗体形式存在和流传下来的京文学18.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