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国戏曲在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数百个剧种,至今仍有200多个剧种活跃于各地的舞台上,它不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具特色的一页,这是中国为世界文化多样性所做出的独特贡献。黄梅戏在这上百个剧种中属于历史比较短的剧种,但它却有全国性的影响。黄梅戏不仅在安徽、湖北,而且在各地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等唱段,常常在音乐晚会上为歌手们所演唱。因此,一般读者也很希望多了解一些关于黄梅戏的知识。毛忠先生所著的《黄梅戏史话》就是适应这种要求的一本书。
读了这部书稿我很高兴,我认为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篇幅不长内容却很丰富。从书中我们可以知道,黄梅戏是如何从田间地头唱着黄梅调走进了大城市;我们可以看到,黄梅戏如何在中国农村苦难的历史中产生,艺人们唱着苦难的现实生活,与苦难抗争,使一个民间小戏由苦难走向辉煌——成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书稿也可使我们把黄梅戏的历史和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我们了解它曾经产生那么多受群众欢迎的艺术家和优秀剧目。
第二,兼具通俗性与学术性。这是一部普及性图书,语言通俗易懂,作者没有去做艰深的考证,但又是抱着严谨的态度来写作的。无论是历史的叙述还是关于剧种艺术特点的分析,都有充分的根据,因此本书又具有很强的理论色彩。
第三,作者不仅是在描述历史,而且密切关注现实。作者总结黄梅戏的历史经验,是为了能对今天的戏曲革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作者认为,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形式以适应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这是黄梅戏取得如此辉煌成绩的主要原因。无论是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还是改革开放后新一代艺术家,他们的种种努力,正体现出这个剧种在形式探索中的艺术自觉。这种探索和创新是建立在对本剧种艺术本体特征的深刻把握和执着坚守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盲目借鉴、吸收,以致造成与其他艺术形式或剧种之间的界限模糊。作者通过具体的研究和论述所得出的这些结论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作者毛忠先后在武汉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参与《中国昆曲艺术大典》的编纂工作,现在又在文化艺术出版社担任编辑。他的工作态度认真,学风严谨,这在这本书的撰写中也可看得出来。他尊重前辈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能融会贯通,对历史和现实做独立、深入的思考。这部书是对社会的贡献,对他个人来说,又是一个方面的积累。我相信毛忠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一定能迅速成长,在戏曲理论研究工作中不断做出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