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名湖畔好读书:北大课堂之印象
- 李彤 王蓓
- 2519字
- 2025-04-13 15:28:27
“解剖”课,只是开始
——记我的第一门专业课
我的第一门专业课,是抱着厚厚的课本和图谱去的,每次都在一堆人体标本中翻找那些名字怪异、长相奇特的血管、肌肉、神经……说到这里,大家就都明白了吧,我是个医学生,这第一门专业课就是“系统解剖”。
参观标本——珍贵的“艺术品”
还记得第一次去医学部解剖楼参观,那还是在大一。因为我们是医学预科,先在校本部学习基础课程,再回医学部学习专业课。大一时我们还没有接触专业课,但为了使我们能早点接触一下医学,院系安排我们定期回医学部参观。第一次参观解剖楼的时候,光是听到这栋教学楼的名字就已经让人毛骨悚然,一进楼就更觉得恐怖,走廊一侧的玻璃柜中摆满了瓶瓶罐罐,一件件动物、人体的标本就这样呈现在我们眼前,直接刺激我们的眼球。可是在解剖教研室老师的眼中,这些标本可就有了不同的意义——“这些都是艺术品”,带领我们参观的老师这样说道。我一直清楚地记得那位老师用一种审美的眼光欣赏着一件件标本。要做好一件标本确实不易,一刀也不能多,一刀也不能少:多了,要呈现给大家看的部位已被破坏;少了,则隐而未现。这“艺术品”一词,不但减少了我们的恐惧,还让我们看到了老师对解剖的热爱,真是带给我不小的震撼。看来,解剖不仅可以与“尸体”、“恐惧”这些字眼联系起来,还可以与“美”、“艺术”联系起来。
在顶层展厅,进门的一副骨架,是原北医的老校长,他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了医学部。同学们都向老校长献上了崇敬的一拜,可以想见,老师们当初制作标本时该是怎样的热泪盈眶啊。顶层的展厅里还有很多唯美的解剖标本,其中有一件展示人体全身肌肉的标本被摆成了“掷铁饼者”的造型,这比大雕塑家米隆的原作更能表现肌肉的健美和力量。
一般说来,学校总会夸耀自己师资力量雄厚,我们医学部不但夸耀了“师”,还夸耀了“尸”,带领我们参观的老师总是不忘提起医学部“尸源充足”。虽然充足,但每一件标本都非常珍贵,老师教我们用崇敬之心去对待每一具尸体,爱护每一件标本。
系统解剖——“理论联系实际”
大二上学期,我们终于开了第一门专业课——“系统解剖”。每周六早晨,我们都在8点之前奔回医学部,上整整一个白天的解剖课。第一次上课时,主管我们解剖实习的陈庆山老师就十分严肃地要求大家上课一定要准时,当时我们还以为碰到了一位十分严肃的老师,后来才发现这是陈老师难得扮“冷脸”的一次。紧接着,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了一堆让我看了发晕的文字:跗、髁、骰、跖……于是,我们的解剖课就在认字和校准发音中开始了。
解剖课由三大部分组成——理论课、实习课、复习课。理论课一个班有一百多人,我们叫上“大课”,由解剖教研室各个老师分讲不同的章节。实习课则是三四十人一个实习室,在实习老师的带领下,从标本上找到理论课上讲的各个部位。我们通常会两三个人一起,一人念着书本,其余的人根据书本的描述从标本上寻找,每找到一处都觉得兴奋,还真有点“寻宝”的感觉。每次课最后两节是复习,就是再看看标本,复习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说起来也可以算得上理论联系实际,复习紧跟学习了。
这三部分中时间最长、最精彩的就是实习课了。一开始上实习课的时候,面对那些标本时心里免不了有点别扭,可是到了后来,大家唯恐找不对部位,记不住名称,什么恐惧啊、恶心啊,全被扔到爪哇国去了。听一位老师说自己当初学解剖的时候,到了期末复习时,时间宝贵,都能够一手抓着馒头吃,一手翻着尸体找。
最初学习骨骼的时候,是不用带手套的。一根根长骨、短骨,一块块不规则骨,都被处理得干干净净,比较光滑,手感也很好。和后来那些被福尔马林浸泡过的标本相比,骨头真是“世界上最干净的东西”了。后来的实习课则一般要带着一次性橡胶手套,翻着湿漉漉的标本。当然也有忘记带手套的时候,因为老师一再保证说,这些标本绝对经过消毒,用手直接触摸一点事儿都没有,所以有些豪放的同学就直接用手去抓了。
实习课时不光要结合书本仔细地翻找,老师的讲解也格外重要。上课时,都要先看一段医学部老师自己录制的片子,片中的解说和示教可以让我们自己动手时省不少气力。所谓“一回生,二回熟”,为了加深印象,也为了更清楚地讲解,实习主管老师会集中各个解剖台面上比较容易观察的标本进行讲解,这其中往往会运用很多办法来使讲解更加生动。陈老师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身体作道具。讲解卵巢和子宫的位置关系时,他弯着腰,身体前倾,模仿子宫前倾前屈;两只手向后伸,模仿输卵管;还让我们想象他手旁就是卵巢。陈老师还喜欢联系临床病例,他知道我们是学习基础医学的,将来接触临床的机会比较少,就更加注重与临床方面的联系。讲解鼻泪管时,他用了一个生动的事例,说是一个男子被打断了鼻泪管,从此“眼泪汪汪的”。我们想到一个大男人每天眼泪汪汪的,一下子都被逗乐了。于是,那些拗口又耗费脑细胞的解剖名词,就在笑声中被我们记住了。
重视背诵——医学没有重点
我们虽然是理科生,但是背诵的东西可真不比文科生少,尤其是解剖课上学到的那些名词,不光要记住,还要清楚部位、作用。举个例子吧,其中一个名词是“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有一位仁兄还把这作为自己BBS上的昵称呢。唉,要背的内容实在太多了,而且根本没有重点。还记得我们想从老师那里套出哪儿是重点时,老师直截了当地说:“医学没有重点,你永远不能说哪个病重要,哪个病不重要,将来患哪种病的病人都有可能碰上,所以哪里都不能漏掉,一点一滴都要学好。”只怪我自己不擅长背诵,而且平时复习不好,结果期末考试前怎么“临时抱佛脚”都不管用了,只得落个出师不利,第一门专业课成绩差强人意,也真真让我体悟到了学医是个苦差事,可真是丝毫偷懒不得。
这第一门专业课,是我踏上学医征程的第一步。这第一门专业课,让我不怕碰触那些标本,不怕今后还要背诵更多的专业知识。虽然经常听说学医苦、学医难,但其实真正要学好任何一门知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科、理科都是如此。当初我走上学医这条路时还带有一丝的不确定,但是现在,我终于可以无悔我的选择。“金黄的森林里分出两条道路,但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选择了医学,就会坚持走下去,虽然这八年制的学习时间犹如八年抗战一样漫长。解剖课,只是开始……
(梁颖 基础医学院05级基础班本科生)

未名湖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