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国内外智慧教育发展现状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开放的复杂的过程,包含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方式优化、教育理念创新等多个方面。其中较为核心的诉求是坚持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为受教育者的智慧发展提供服务,因此智慧教育已然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新追求。推行智慧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由信息化向智能化的整体飞跃,是教育在信息时代的深化与提升,是培养面向21世纪信息型智慧人才的内在需求。目前,智慧教育已引起大多数国家的重视,各国积极通过多种努力,推动智慧教育的发展。

1.3.1 我国智慧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智慧教育起步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且呈现整体向好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智慧教育具有较高的发展定位与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人才培养自2010年以来,智慧教育越来越引发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和青睐。国家积极出台一系列具体的战略规划,明确智慧教育的战略地位,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2010年7月29日,教育部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为我国进入21世纪后的首个教育规划备受关注,明确指出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并点明我国教育信息化所处阶段及奋斗目标。

2012年3月13日,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智慧教育的具体要求进行细化。提出“四个坚持”的工作方针,即坚持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坚持应用驱动,共建共享;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坚持深度融合,引领创新。以及“三基本两显著”的总体发展目标,即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2016年6月7日,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随着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经济社会各行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十三五”期间,应在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等教育信息化诸多方面进行努力,坚持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工作原则,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2017年1月25日,公开《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出2017年8项具体的工作目标:一是增大接入带宽10M以上的中小学比例、多媒体教室占普通教室比例、普通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学校比例,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学校互联网全覆盖、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二是加强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与全部省级平台及一批市县级平台、企业平台互联互通,基本形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框架;三是组织开发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职业教育资源、优秀教学资源,提升资源服务供给能力;四是以“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为目标,增强网络学习空间的开发和专项培训;五是试点组建区域、学校联盟,出版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案例集,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六是基本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专题培训任务;七是努力实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基础数据有序共享,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八是全面完成教育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定级备案和测评整改,信息技术安全监测和检查常态化,完成网络安全综合治理行动。

2.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

智慧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互联网联通、硬件设施和技术支持三个方面。在互联网联通方面,目前全国大多数省市高校已实现互联网的100%覆盖,近半数省市不同程度地建设了地方教育网,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已达87%,互联网联通状况相当可观。在硬件设施方面,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CEBsat)已实现互联互通覆盖全国,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建设运营成绩斐然,“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在校园设施方面,超过90%的高等院校、三万八千多所中小学、近六千所中职学校基本建成了校园网;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建立,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80%,多样化的信息终端设备(如笔记本、平板电脑、交互白板等)逐步广泛应用。在技术支持方面,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泛在网络等关键技术研究进展显著。物联网可以提升教育环境与教学活动的感知性,大数据可以提高教育管理、决策与评价的智慧性,云计算可以拓展教育资源与教育服务的共享性,泛在网络可以增强教育网络与多终端的连通性。目前,教育领域已开展各项技术项目,在先进技术的创新应用上呈现出教育系统全力推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应用的良好局面。以云计算技术为例,“十三五”规划明确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用云服务成为未来5年内的建设重点;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发力支持教育云建设,如阿里云与用友等交叉合作布局云市场,以“云”渗透最具活力的年轻群体,满足在校创业学生的学习、课题研究及数据分析需求;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诸多高校积极开展云空间、云服务建设,将云技术运用到日常教育、管理活动中。

3.智慧教育应用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三通两平台”是智慧教育应用体系在我国的具体体现,是“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任务,具体内容包括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教育资源和管理两大平台的建设。目前,“三通两平台”工程进展顺利,总体上超出了预期目标。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有力推进,全国6.4万个教学点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的三到位,惠及四百多万个偏远地区的学生;“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开展,调动全国五百多万名教师参与、晒课三百多万堂,教育优质资源的“面”不断扩大;全国近六千万名师生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探索网络条件下的新型教学、学习与教研模式,超过30%的学校开通网络教育空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9001.4万人,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1560.2亿元,网络教育的质量和应用范围有所提升。

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成效显著,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2012年年底上线运行,现已与26个地方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国家数字化资源体系初步形成,已建设涵盖国家、省、市区等不同范围、不同规模的教育资源库和资源网站。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两级(国家、省)建设、五级(国家、省、市、县、校)应用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学生、教职工、学校舍、教育机构等管理信息的基础数据库,1.93亿学生的信息全部入库,实现了学籍管理信息化,全国学校“一校一码”、学生电子学籍“一人一号”基本实现。

此外,具体的智慧教育应用软件发展态势良好,网民对相关应用的接受与使用率均有所提升,中国行业研究报告网数据显示,2016年有约67%的网民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1560.2亿元,同比增长速度为27.3%,其中部分应用(如沪江网、网易云课堂等)凭借良好的设计规划与清晰稳定的商业模式脱颖而出,受到市场和网民的青睐。

4.信息化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

除采取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和信息技术课建设,推进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建立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应用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加强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各种师资培训机构建设等措施;近年来,国家通过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和素质,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建设信息化师资队伍三个方面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尤其在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自2013年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来,已有六百多万名教师、五万多名校长参加培训;教育部还对全国县区以上教育厅局长进行了全员轮训,各地举办管理人员、教师及校长培训,使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与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1.3.2 国外智慧教育发展现状

国外部分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已进入融合创新阶段,智慧教育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已较为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战略制定及实施

在发展战略的制定方面,国外发达国家普遍起步较早,具有长期性、可持续性。如美国1993年制定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1996—2010年的NETP系列计划等。这些战略计划充分体现了政府政策对智慧教育的重视,同时展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超越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侧重于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如2011年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颁布的《推进智慧教育战略》规划,便以改造传统教育课堂为目的,希望对教育进行智能化的变革,以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的现代化社会创新型国际人才。

二是重视试点,以点带面。国家推动智慧教育变革,并不意味着立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而是先选择师生信息素养较高、具备智慧教育变革条件的学校或地区进行试点,充分发挥试点学校或地区在促进信息技术变革教育中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逐步推开,为其他学校和地区提供借鉴经验。如新加坡2014年“智慧国家2025”计划中,选取几所学校作为“理想学校”实验点,为每所学校设置不同的建设目标和方向,探索参与改革学校的发展,总结经验教训。

三是加强顶层设计,重视部门联动。单一项目制建立的教学设备、资源平台只能对应教育体系中的单个模块,而教育需要各系统协同工作,因此战略设置需要立足整个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英国《利用技术:下一代学习(2008—2014)》计划编制完善的过程中,教育传播与技术署始终与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学习和技能促进服务机构、国家学校领导学院和领导力基金会等机构一起行动,相互间协作与监督。计划包含学生、家长、教师、技术提供者、管理者等多个主体,注重教育主管部门在智慧教育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同时提倡多方参与。

2.基础设施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外发达国家已相对完善,尤其重视建设的计划性及软硬件设施的结合。以美国为例,1999年美国中小学就已基本实现网络化,2013年6月6日美国又公布“连接教育”计划(ConnectED),力争在5年之内使基础教育阶段99%的学生进入数字时代。除不断改进的硬件、系统和管理工具以外,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应包含人、过程和学习资源。如2001年1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的“先进赛博基础设施”计划(ACP),将赛博基础设施作为一项战略资源。“赛博基础设施”是一个由一系列高速互联网络、先进计算资源、各种应用软件等构建的科教平台,是将IT、数据、研究共同体多者之间相连接的杠杆。目前,82.9%的美国研究型大学已使用了赛博基础设施,这一设施已超越了以科学与工程为焦点的界定范围,扩展至包括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在内的一切学术领域,将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巨型的知识网络平台和公共知识服务体系。NETP2010计划认为基础设施配置应着力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模式,支持开放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交流协作的在线学习社区和平台。

3.应用体系建设

在应用体系建设方面,国外发达国家智慧教育系统包括环境、资源、管理、服务多个层面的应用建设已相对完善。以美国教育管理服务系统建设为例,仅纽约市就有近四十万受教育者在使用这种系统。这一系统包含多个子系统。

以教育数据采集系统(如Echo360)为例,这一子系统需要构建立体化的教育数据网络,纵向上从学校层面的信息收集、课程管理及教学评价系统到区、州的数据收集再到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横向上面向个人建立数据研究项目,搜集从出生到上大学到毕业的所有数据,充裕的数据储备为管理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必要支持。

除数据采集系统之外,教育管理服务系统还包含课程管理(如Blackboard/Moodle)、协作学习(如Adobe Connect),互联网投放(如YouTube, Hangouts),以及教学分析预测(如Analytic Dashboard)等多个子系统,可以对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学课程进行有效管理,以数据驱动管理决策,增强决策的针对性、准确性。此外,Coursera、Udaticy等具体的智慧教育应用软件数量多、成长速度快,但这些应用软件在教育资源开放许可法等法规约束下,总体上仍能保持较强的规范性。

4.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各国智慧教育建设的重点之一,主要体现在技能与理念两方面的培养上。以英国为例,英国非常重视教师信息通信技术能力的发展,投资近15亿英镑建设国家学习网络,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署(BECTA)专门设立“下一代学习奖”鼓励广大教师有效应用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99%的中小学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运用ICT,超过一半的教师每周会围绕课程和作业通过ICT上传和存储数字化学习资源,并要求学生使用互联网完成作业。同时,英国以政府力量引导学校教育信息产品的开发,借助信息技术运作的“产业大学”促使人们教育理念的变化,通过学习网络的构建,把学习者的需求和各类教育资源的供给及时、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面向所有人的学习需要并向所有学习者提供最适当学习资源的新型组织,推动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理念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