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9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 圣才电子书主编
- 9762字
- 2025-04-19 10:33:43
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视频讲解]
一、概念题
1.利率的期限结构(东南大学2012金融硕士;人行2006研;中南财大2005研)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利率的期限结指影响利率的其他因素相同时,期限不同的金融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是在一个时点上因期限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利率组合。通常用收益率曲线(又称“回报率曲线”)作为描述债券利率期限结构的工具。它是用来刻画债券的期限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其横轴为债券期限,纵轴为债券利率。一般来说,收益率曲线有三种可能的形态:水平的曲线代表各种期限的债券利率相同,向上倾斜的曲线代表期限越长的债券利率越高,向下倾斜的曲线则代表期限越长的债券利率反而越低。最常见的是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因为一般情况下,长期债券的利率高于短期债券的利率。
利率的期限结构表现出两个现象:①各种期限证券的利率往往是同向波动的;②长期证券的利率往往高于短期证券。对这两个现象的研究理论主要有:预期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和优先聚集地理论。
2.流动性溢价理论(liquidity premium theory)
答:流动性溢价理论是解释利率期限结构的一种理论,该理论是在纯粹预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债券期限从而流动性也会影响收益率曲线的观点。该理论认为,既然期限长的债券价格波动风险比短期债券大,人们自然会对这部分风险要求补偿,即要求流动性风险补偿。因此,只有在长期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短期的平均预期收益率条件下,人们才会选择长期投资工具。于是期限越长的债券,到期收益率应该越高。按照流动性理论的观点,收益率曲线一般应该是向上倾斜的;只有在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以致使流动性补偿无法抵消预期利率下降的程度时,才会出现下降的收益率曲线。显然,流动性理论已经调整了纯预期理论中关于投资人不介意风险的假设。
3.利率风险结构(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答:利率的风险结构是指期限相同债券或贷款在违约风险、流动性和所得税规定等因素作用下各不相同的利率间的关系。债券的违约风险越大,它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就越小,因而债券发行者所应支付的利率就越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流动性越高的债券利率将越低;债券持有人真正关心的是税后的实际利率,因此,如果债券利息收入的税收待遇视债券的种类不同而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就必然要反映到税前利率上来。税率越高的债券,其税前利率也应该越高。
4.分割市场理论(segmented markets theory)
答:分割市场理论是解释利率期限结构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资金在不同期限市场之间基本是不流动的。这倒不是行政力量限制,而是金融机构的特定业务运作所导致的对资金期限的特定要求使然。不同金融机构有不同的负债性质,因而对资金的期限有特定需求。比如,商业银行对资金的需求主要是短期的,不会轻易到长期资金市场上融资。这种不同期限市场上资金流动的封闭性,决定了收益率曲线可以有不同的形态。例如,当长期市场上资金供过于求,导致利率下降的同时,短期市场资金供不应求,导致利率上升,就会形成向下倾斜的收益率曲线。
5.预期理论(expectations theory)
答:预期理论是对影响利率期限结构因素的一种解释。预期理论对远期利率的行为的假设是:预期未来短期利率,或远期利率的变化方向决定收益率曲线的形态;同时,假定当前长期债券中的远期利率与市场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有紧密联系。
预期理论认为,预期的未来短期利率影响了收益率的曲线,短期证券的预期利率决定了利率的期限结构,与所有证券利息相关。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那么长期利率将高于短期利率。因为一方面由于预期以后出售证券将支付更高的利率,证券供给者急售出长期证券,这样短期证券的供给下降,长期证券供给上升;另一方面,因预期以后购买证券可获得更高的利率,证券需求者不愿购买长期证券,而只愿购买短期证券,这样对长期证券的需求下降,短期证券需求上升。结果,短期证券供不应求,于是价格上升,利率下降;而长期证券市场上供大于求,其价格下跌,利率上升,这样,短期利率便低于长期利率。反之,若人们预期未来利率下降,则短期利率会高于长期利率。只有当现在和未来两次投资短期证券的总收益等于一次性投资同期的长期证券的收益,长期和短期利率才能同时达到均衡。
基于以上的分析,预期理论认为长期利率是预期未来短期利率的函数,它等于当前短期利率与预期的未来短期利率的几何平均数。
二、选择题
1.以下关于利率的期限结构说法错误的是( )。(中央财经大学2012金融硕士)
A.利率期限结构通常表现出短期利率波动大,长期利率波动小的特征
B.市场分割理论不能解释收益率曲线通常向上倾斜的特征
C.预期理论能够解释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联动关系
D.流动性升水理论假设不同期限的债券之间存在不完全的替代性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B
【解析】B项,市场分割理论认为资金在不同期限市场之间基本是不流动的。不同金融机构有不同的负债性质,因而为资金的期限有特定需求。例如,当长期市场上资金供不应求,导致利率上升的同时,短期市场资金供过于求,导致利率下降,就会形成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
2.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主要研究的关系是( )。(中央财大2010、2006研)
A.期限与风险
B.期限与收益
C.期限与流动性
D.期限与安全性
【答案】B
【解析】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的重要内容包括:为什么收益率曲线不是简单向上倾斜,体现期限越长,利率越高的结果?形成曲线种种不同走势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曲线走势会给未来的利率预期提供什么信息?
三、判断题
预期理论认为如果未来短期利率上升,收益率曲线下降;如果未来短期利率下降,收益率曲线则上升;如果未来短期利率不发生变化,收益率曲线也不动,即呈水平状。
【答案】错
【解析】预期理论认为如果未来短期利率上升,收益率曲线上升;如果未来短期利率下降,收益率曲线也下降;如果未来短期利率不发生变化,收益率曲线也不动,即呈水平状。
四、简答题
1.预期理论是如何解释利率的期限结构的?
答:所谓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利率与金融资产期限之间的关系,是在一个时点上因期限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利率组合。
预期理论认为,短期证券的预期利率决定了利率的期限结构,并与所有证券利息相关。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那么长期利率将高于短期利率。因为一方面由于预期以后出售证券将支付更高的利率,证券供给者急售出长期证券,这样短期证券的供给下降,长期证券供给上升;另一方面,因预期以后购买证券可获得更高的利率,证券需求者不愿购买长期证券,而只愿购买短期证券,这样对长期证券的需求下降,短期证券需求上升。结果,短期证券供不应求,于是价格上升,利率下降;而长期证券市场上供大于求,其价格下跌,利率上升,这样,短期利率便低于长期利率。反之,若人们预期未来利率下降,则短期利率会高于长期利率。只有当现在和未来两次投资短期证券的总收益等于一次性投资同期的长期证券的收益,长期和短期利率才能同时达到均衡。
基于以上的分析,预期理论认为长期利率是预期未来短期利率的函数,它等于当前短期利率与预期的未来短期利率的几何平均数。
2.简述利率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理论及其运用。(中央财大2005研)
答:(1)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债券的到期收益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该结构可通过利率期限结构图中的曲线即收益率曲线来表示,也就是说收益率曲线表示的就是债券的利率期限结构,它反映了在一定时点上不同期限债券的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
利率风险结构的主要指标有两种,即资金缺口和利率敏感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是指那些在一定时限内到期的或需要根据最新市场利率重新确定利率的资产与负债。资金缺口为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差。利率敏感比率为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比。即:
资金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
利率敏感性比率=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
(2)这一理论的主要运用便是银行管理者根据利率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变化的预测,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保证银行收益的稳定或增长。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所运用的工具主要是银行在短期内有主动控制权的资产和负债,如联储资金、回购协议、大额定期存单、可变利率放款等。
3.什么是利率的期限结构?运用期限结构理论解释为什么收益率曲线会有不同的形状?
答:(1)同一品类的不同期限的利率构成该品类的利率期限结构,所以期限结构是利率与期限相关关系的反映。利率期限结构只能就与某种信用品质相同的债务相关的利率,或同一发行人所发行的债务相关的利率来讨论,加入信用品质等其他因素,期限则无可比性。对于影响利率期限结构的因素解释主要有:人们对利率的预期,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资金在不同期限市场之间的流动程度等。
(2)比较经典的期限结构理论有预期理论和市场隔断理论。其中预期理论又可以分为纯预期理论、流动性理论和偏好理论。
①纯预期理论。纯预期理论认为远期利率或预期未来短期利率的变化决定了利率的期限结构和收益率曲线形状。一定时间的利率期限结构反映了当前市场对未来一系列短期利率的预期:当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上升时,会有上升的收益率曲线;反之,收益率曲线是下降的。换一种说法则是,上升的收益率曲线代表了人们对未来利率上升的预期,下降的收益率曲线代表了人们对未来利率下降的预期。
②流动性理论。该理论认为,既然期限长的债券价格波动风险比短期债券大,人们自然会对这部分风险要求补偿,即要求流动性风险补偿。因此,只有在长期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短期投资的平均预期收益率的条件下,人们才会选择长期投资工具。于是期限越长的债券,到期收益率应该越高。按照流动性理论的观点,收益率曲线一般应该是向上倾斜的;只有在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以致使流动性补偿无法抵消预期利率下降的程度时,才会出现下降的收益率曲线。显然,流动性理论已经调整了纯预期理论中关于投资人不介意风险的假设。
③偏好理论。偏好理论接受了人们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会影响收益率曲线的观点,但不赞同流动性理论的观点。该理论并不否定收益率中包含对各种风险的补偿,不过认为,期限越长的债券中包含越多流动性风险补偿,只有在市场上所有的投资人均倾向于以尽快速度出售持有的债券,而所有的筹资人均要筹借长期资金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但这种情况事实上并不存在。偏好理论认为,影响收益率曲线的另一个因素应该是不同期限的资金市场的供求。当一个特定期限的资金市场上供求严重不均衡时,交易双方才会转向供求状态并非严重不足的其他期限的资金市场。这种资金的流动则会影响收益率曲线,使其表现出或者向上、或者向下、或者水平、或者驼峰状的形态。
④市场割断理论。该理论认为资金在不同期限市场之间基本是不流动的。这并不是行政力量限制所致,而是金融机构的特定业务运作所导致的对资金期限的特定要求使然。不同金融机构有不同的负债性质,因而对资金的期限有特定需求。这种不同期限市场上资金流动的封闭性,决定了收益率曲线可以有不同的形态。
4.什么是利率的风险结构?为什么企业债券的利率通常要高于相同期限国债的利率?
答:(1)到期期限相同的债券或许有着不同的利率,这些不同利率之间的联系被称为利率的风险结构。通常而言,利率的风险结构由债券发行人的违约可能、债券流动性以及税收政策等因素共同决定。
①违约因素
违约因素直接影响债券的利率水平,由违约因素导致的偿债风险通常被称为违约风险。违约风险也称信用风险,是指债券发行人到期无法或不愿履行事先承诺(或约定)的利息支付或面值偿付义务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将对债券利率产生重要影响。在到期期限相同的情况下,有违约风险的企业债券与无风险的国债之间的利差便是风险溢价。
通常而言,有违约风险的债券总会存在正的风险溢价,而且风险溢价会随着违约风险的上升而增加。既然违约风险对于债券的定价、利率以及预期回报率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那么让债券投资者及时而全面地了解债券违约的可能性就显得十分必要。目前,投资者一般可通过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了解所要投资债券的品质和违约的可能性。
②流动性因素
流动性是影响债券利率的另一重要因素。流动性被用来衡量金融资产转换为现金的能力。债券的流动性越强,意味着它转换成现金时所支付的成本会越低。正因如此,投资者通常喜欢持有流动性强的债券。不过,流动性强同时意味着收益率低,如果投资者选择持有流动性强的债券,就得以放弃部分收益为代价;反之亦然。
流动性会影响投资者持有债券的愿望,在到期日和利率相同的情况下,投资者通常会选择持有流动性强的债券。要让投资者对流动性较差的债券产生需求,债券发行者就得提供相应的流动性补偿。直观地说,在流动性较差的债券的利率中,有必要包含一个利差,即流动性溢价。
③税收因素
债券利息的税收政策同样会影响债券利率。比如在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发行的市政债券存在违约的可能性,其流动性也弱于国债。但是长期以来,市政债券的利率要低于国债。究其原因,针对市政债券利息的相关税收政策迥异于国债。具体地说,在美国,市政债券的利息可以免缴联邦所得税(与此相对应,国债可以免缴州与地方所得税),这就等同于提高了市政债券的预期回报率。对于投资者来说,即使市政债券的利率较低、流动性较差,有时还存在违约风险,但若考虑了税收减免因素,持有市政债券的回报仍然较高。结果,市政债券的市场需求增加了。
(2)在分析国债和企业利率时,也要从违约因素、流动性因素和税收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通常情况下,国债被认为不存在违约风险,因为政府有税收作后盾,从而具有较强的清偿债务的能力。正因如此,国债又被称为无风险债券。相比之下,企业债券的违约风险要大得多。当企业遭受经营困境甚至发生重大损失时,由于不存在其他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渠道,极有可能丧失偿债能力,因此发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极大。违约风险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债券利率的差异。对于相同到期期限的债券,企业债券通常要比国债支付更高的利率。
②国债通常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相比之下,企业债券的流动性就较差。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国债可以随时随地十分方便地出售;对于企业债券,在紧急情况下,可能很难找到买主,即便找到了买主,也不会卖出一个好价钱。特别是,投资者一旦持有长期企业债券,如果没有相应的二级市场,就只能一直持有到到期日;如遇意外情况,很容易陷入流动性困局。既然如此,投资者在购买这种企业债券时,一般会三思而后行。
③国债免缴所得税,这就等同于提高了国债的预期回报率。因此,相同期限国债利率要低于企业债券的利率。
五、论述题
试述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
答:西方学者的利率决定理论虽不无道理,但不尽全面。他们可以解释利率为什么会变化,但不能解释为什么利率在变化前会处在某一种水平上。从现实角度考虑,有以下几个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
(1)平均利润率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是对剩余价值的分割,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利润,因此,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要受平均利润率的约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利息也从利润中来。因此,为保证借款企业能在收支后还有剩余,利息也只能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也必须受平均利润率的制约。约束利息率的不是单个企业的利润率,而是一定时期内一国的平均利润率。这是因为利息率具有一种统一的特征,即使是市场利率,也存在着趋同的趋势。
(2)银行成本
银行作为经营存、放、汇等金融业务的特殊企业,直接以利润为经营目标。要赚取利润,就必须讲究经济核算,其成本就必须全部通过其收益得到补偿。银行的成本主要有两类:一是借入资金的成本,即银行吸收存款时对存款人支付的利息。二是业务费用。银行要经营业务,必须拥有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必须雇用劳动力,在经营业务过程中,也要花费必要的费用支出等等。这一切,银行在确定利率水平时都会给予足够的考虑。
(3)通货膨胀预期
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利率水平有很强的上升趋势;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下降时,利率水平也趋于下降。可贷资金模型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假定近几年来通货膨胀相对温和,通胀率只有2%,此时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曲线用图6-11中的和
表示,均衡点为A,均衡利率为
。

图6-11 通货膨胀预期与利率关系
假设现在的通货膨胀每年上升6%,而且公众预期这种通货膨胀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可贷资金的供给曲线会向左移动,而需求曲线则会向右移动,均衡利率水平将会上升。因为对持续增长6%的通货膨胀预期,将会使预期本金的实际价值减少而遭受损失,资金供给者为了避免损失,往往会选择股票、黄金和其他贵金属、不动产等比债券更有效抵御通货膨胀的资产,使可贷资金的供给减少(向左移动)。同时,预期通货膨胀的上升会刺激借款的意愿和投资的增加,使可贷资金的需求增加,需求曲线由向左移动到
。
由于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使可贷资金的供给减少而需求增加,所以均衡点由图中的A点移动到了B点,可贷资金的均衡价格(利率)上升。如果金融市场是一个不受控制的完全竞争性市场,那么利率将从i1上升到i2。这种预期通货膨胀变化引起利率水平发生变动的效应称为费雪效应(Fisher Effect),它是以最先发现利率与预期通货膨胀关系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费雪(Fisher)命名的。
(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改变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可贷资金的数量。当中央银行想要刺激经济时,会增加货币投入量,使可贷资金的供给增加,这时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利率下降,同时会刺激对利率的敏感项目,如房地产、企业厂房和设备的支出。当中央银行想要限制经济过度膨胀时,会减少货币供给,使可贷资金的供给减少,利率上升,使家庭和企业的支出受抑制。
货币供给增加对利率水平的影响有三种方式:流动性效应、收入效应和通货膨胀预期效应。首先,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将使经济中的流动性变大,引起利率水平下降(流动性效应)。其次,从刺激经济的效果开始出现,到产出和收入的上升,资金需求增加,最终拉动利率水平上升(收入效应)。最后,宣布增加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后,会提高社会公众和投资者的通货膨胀预期,利率水平将由于费雪效应(通货膨胀预期效应)而上升。如果金融市场对通货膨胀的敏感性较高,并且货币供给量是通货膨胀的主要诱因,那么,较快的货币增长率会推动长期利率快速上升。也就是说,在造成高利率水平的因素中,通货膨胀预期效应有时候比流动性效应的作用更大。通货膨胀预期效应对长期利率的影响效果大于对短期利率的影响,而短期利率受其他因素,如商业周期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更大些。
总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短期利率的影响大于对长期利率的影响,而后者主要受预期通货膨胀的影响,当中央银行首先向银行注资以刺激银行贷款增加并降低利率时,大部分效果显示短期利率将发生变化。由于货币供给量增加将提高预期通货膨胀率,费雪效应可能导致长期利率的上升。所以,在金融市场与通货膨胀预期高度相关时,中央银行对利率水平的影响就显得非常复杂。
(5)商业周期
利率的波动表现出很强的周期性,在商业周期的扩张期上升,而在经济衰退期下降。可贷资金模型同样可以很好地解释利率变动的周期性。
在经济扩张期,随着企业和消费者借款的增加,资金的需求会迅速上升;同时,费雪效应拉升利率,增加通货膨胀压力,而且中央银行可能会采取某些限制措施以抵消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通货膨胀,这三种力量会提高利率水平。在经济衰退期,会发生相反的情况:随着企业和消费者缩减支出,资金的需求下降,通货膨胀压力减轻,中央银行也开始增加可贷资金供给,这三种力量又会降低利率水平。
事实上,利率的周期性波动远比上述描述复杂得多。在经济复苏的初期,使利率升高的动力是比较温合的。因为随着企业存货和运营资本的增加,企业和政府债券的发行数量及信贷需求将会增加,同时税收也相应增加,这些因素使利率在经济复苏的第一年或前两年在低位徘徊甚至继续下降。在可贷资金市场的供给方面,由于失业人数减少和工资收入增加,储蓄将会增长,盈利和利润留成也会同时增加。由于在循环的初期仍存在着相当多的失业和过剩生产能力,银行仍会采取刺激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而此时的预期通货膨胀率是非常低的,所以,在复苏初期的一二年内使利率上升的动力比较小。
在循环扩张的中、后期,利率上升的动力明显增强。因为生产能力利用率的提高和产品销售与盈利的增长,会使企业投资和资金需求达到高潮。消费者的信心也随失业率的降低、工资收入的增长而大大加强,从而导致耐用消费品及住房信贷购买的增加,可贷资金的需求迅速增加。同时,预期通货膨胀率也随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强而急剧上升。上述因素将使利率在经济循环扩张的后期强劲上升。
(6)借款期限和风险
利息率随借贷期限的长短不同而不同。通常,借贷期限愈长,利率愈高,反之则愈低。从存款方面来看,存款期限愈长,资金就愈稳定,银行愈能有效地加以运用,利润也愈多,银行可以也应该付给存款人更高的利息。从贷款方面看,借贷期限愈长,所冒风险就愈大,银行所受到的机会成本损失也就愈大,银行理应按更高的利率收取更多的利息。同时,在借贷资金的运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测因素的出现,可能存在有多种风险,如因借款人破产、逃走,从而使借贷资金收不回或不能完全收回的风险;因物价上涨而使借贷资金贬值的风险;因已贷放出去的资金收不回来,而不能投入更有利的部门,贷款人所要承受机会成本损失的风险等等。
(7)借贷资金供求状况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从总体上说,平均利润率等因素对利息率起决定和约束作用,但市场利率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市场上借贷资金供应紧张,利率就会上升,反之则会下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尽管诸利率并非完全由资金供求状况决定,但也要充分考虑资金供求状况对市场利率的影响。
(8)政府预算赤字
如果其他因素不变,政府预算赤字与利率水平将会同方向运动,即政府预算赤字增加,利率将会上升;政府预算赤字减少,利率则会下降。由可贷资金模型可知,政府负债的增加,会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均衡利率水平上升,而且较大规模的预算赤字将会引起通货膨胀预期,产生费雪效应,拉动利率上升。
(9)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状况
国际贸易状况的变化通过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两方面影响利率的变化。在产品市场上,当净出口增加时,会促进利率上升;当净出口减少时,会促进利率下降。其作用机制是:当净出口发生变动时,将以乘数效应正向影响投资、消费和国民收入,进而影响利率的变动。
在货币市场上,当净出口增加时,会导致利率下降;而净出口减少时,则导致利率上升。其用机制是:由于国际收支账户(包括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两大类)总是保持平衡,因此净出口增加时,必然有外国资本以某种形式(如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国际借贷等)流入本国,如果是中央银行要求增加货币供应量,货币供给增加,而本国的货币需求在短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导致利率下降;相反,净出口减少时,必然引起外国资本的流出,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则上升。
可见,国际贸易状况的变化通过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两方面对利率的影响方向是相反的。因此,关于国际贸易状况的变化对利率变动的影响要作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其边际储蓄倾向较高以及金融市场较不发达(投资工具的品种和规模都不足)等原因,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较小,即IS曲线较平坦而LM曲线较陡,因此,国际贸易状况的变化通过货币市场对利率的影响程度大于通过货币市场对利率的影响程度。也就是说,在发展中国家,净出口增加时,一般会导致利率上升;净出口减少时,一般会导致利率下降。
国际资本流动状况对利率的影响与国际贸易状况的变动在货币市场上对利率变动的影响相类似。当外国资本(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短期的证券投资)流入本国时,将引起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导致利率下降;当外国资本流出本国时,将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导致利率上升。
(10)国际利率水平
在国际市场逐步形成、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时代,国际利率水平及其变动趋势对一国利率水平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国际间的利率具有很强的连动性,或者说,利率在国际间具有严重的“传染性”。这是因为,随着对外开放范围的拓宽、程度的加深,国际市场上“一价定律”的作用、借贷资本自由流动的本性和国际商人套利的天性,使得利率的国际影响愈来愈强,即使不经过汇率的折算,各国利率也有“趋同倾向”,至少在联系比较紧密的国家之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