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文翻译

友好交往

友好的交往、热情的相处、真诚的同情并相互帮助——在这些方面,毫无疑问,人类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经历了许多世纪的发展人类交往的文化才得以形成。在不断遭遇交往的窘境而体会到交往的必要后,人们认识到,最珍贵的——是友谊,生活中可以依靠的只有最亲近的人。

从孔夫子时代,中国人就明确表现出了对友谊的渴望、对高雅情操的憧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名言妇孺皆知。人们的交谈——特别是中老年人的交谈——经常在数分钟之后就会把话题转到国之命运、史海钩沉、道德、文化上来。

当代俄罗斯,非官方的普通交往高峰出现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就在那时形成了所谓“厨房杂谈”的传统。在面积狭小的住宅里,厨房是唯一可以彻夜长谈且不会吵醒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地方。在厨房里,人们传看、评论着地下出版物,唱着维索茨基的歌曲,谈论着自由、民主。这个时期由此得名“六十年代热血青年的激情期”。这与当时高度发展的交际文化、崇尚对朋友的忠实、崇尚博学多才密不可分。

与朋友在厨房聊天、侃一个通宵的习惯保留到了今天,尽管这样的交谈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公民激情。朋友们常常要喝掉许多杯咖啡、吸完不止一包香烟。如果俄罗斯朋友在厨房接待您,您不应感觉是怠慢了您,相反,应理解为那是把您当作了自己人。

应当承认,俄罗斯人非常喜欢谈论政治。社会各个阶层,从教授到钳工均是如此。谈论政治最为积极、消息最为灵通的是退了休的老人们。这种非正式的交谈非常热烈,交谈者常常打断对方,高声争辩。这不能不让含蓄的外国人感到惊讶。

对欧洲人来说,他们同样无法习惯俄罗斯人议论个人生活的开放程度——抱怨住房条件、与妻子和孩子的关系、工作中的烦恼等。那种坦承常常令欧洲人目瞪口呆。

谈到相互帮助,这在俄罗斯也很特别。求朋友帮忙是件常事(因为再无人可求)。夜里给朋友打电话,叫醒他,向他吐吐苦水并不被看做是过分之举。当然也可以向朋友借钱或者求朋友帮自己照顾一星期孩子。有趣的是,朋友不仅不感到烦恼,反倒很高兴,因为求到了他。有一天,他也可能有求于人。在俄罗斯,那些为朋友甘愿两肋插刀而在所不惜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朋友。

电话在友好的人际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在俄罗斯才会有连续几个小时喋喋不休的电话交谈,这里至今不按通话时间计费。人们常常无事也相互电话联络,深夜也会给朋友打电话,尽管交际礼仪告诫:晚上十点后不可以再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