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收尾·飞鸟各投林”的秘密

  • 红楼悟梦
  • 寒隽
  • 3088字
  • 2020-04-01 14:38:04

在我之前的文章“太虚幻境四仙姑”里面,大量引用了第五回的《红楼梦》曲目“收尾·飞鸟各投林”里面的词句,我认为在这段唱词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金陵十二钗最终命运的线索。而且,这段唱词与关于“太虚幻境四仙姑”的探索关系重大。我觉得,有必要对此做出详细的说明。

“收尾·飞鸟各投林”是《红楼梦》曲唱词的结尾,它的全文是“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由于最后一句是总结语,我们就不再讨论它的含义了。除去这一句,我们会习惯性地把它断成五句。但如果仔细品味,将“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成并列的四句话之后,由于每个分号都代表一个意义的结束,这段唱词就能表达出各自完整的十二个意义来。

也就是说,它其实包含了十二句话,而且这十二句话中包含着金陵十二钗最终命运的重要线索。

要想充分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必需要把它们分离开来,逐句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要挑出含义比较明确的句子。例如“欠泪的,泪已尽”,这句显然就是关于林黛玉的判词。因为,早在第一回,作者就交代得十分清楚:林黛玉是终日游于离恨天外的绛珠仙子,她来到人间是来还泪的。“看破的,遁入空门”,这句也不会有任何疑问,原因是十二钗中只有惜春后来出家,这句话显然是她的专利。“有恩的,死里逃生”是说巧姐。巧姐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判词中言道:“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根据脂砚斋的评语,巧姐是因为接济刘姥姥的恩情而得救的。《留余庆》中也唱道“忽遇恩人”“幸娘亲,积得阴功”。因此,“有恩的,死里逃生”这句话暗指巧姐也是毫无疑问的。“欲知命短问前生”是说谁呢?要以“命短”二字来判断,当然是指秦可卿,因为她是十二钗中谢幕最早的。

而“问前生”则更暗示了她出生、身份的特殊性。所以,“欲知命短问前生”就是指秦可卿。最后,能够谈得上是“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的也只有李纨,谁让她既年龄大,又在贾兰中举后“戴珠冠,披凤袄”地风光无限呢?

由于秦可卿和李纨在十二钗中排在最后两位,我突然意识到《收

尾·飞鸟各投林》里面可能隐藏着某种并列关系。因此,我首先按照“金

陵十二钗正册”以及十二支《红楼梦》曲中表明的十二钗顺序,从黛玉和宝钗起(第三回有甲戌眉批:“甄英莲乃副十二钗之首,却明写癞僧一点。今黛玉为正十二钗之冠,反用暗笔。盖正十二钗人或洞悉可知,副十二钗或恐观者忽略,故写极力一提,使观者万勿稍加玩忽之意耳。”说明黛玉排在宝钗之前),每两位进行并列处理,直到秦可卿和李纨,就会得到六组相并列的人物:黛玉和宝钗,元春和探春,湘云和妙玉,迎春和惜春,凤姐和巧姐,秦可卿和李纨。根据“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和秦可卿与李纨的对应关系,再结合前面关于黛玉、惜春和巧姐与“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有恩的,死里逃生”三句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判断“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是指“凤姐和巧姐”的组合;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是指“黛玉和宝钗”的组合;“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是指“迎春和惜春”的组合。因为“分离聚合皆前定”的意指非常明显,而且曲中关于离合之情的仅此一句,不用怀疑这一句是指探春的远嫁。《分骨肉》中的“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便是这句的翻版。所以,“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是指“元春和探春”的组合。余下的一句“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就可判定是指“湘云和妙玉”的组合。

首先,按照以上组合关系,既然妙玉的出场十分隐晦,而且与金银关

系不大,那么“富贵的,金银散尽”这句话,就只能是说史湘云了;到此,我们就会对她的“富贵又何为”的判词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了;而对于“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也会有更深的记忆。那么,妙玉的结语就应当是“为官的,家业凋零”。有人会产生很多疑问,在这里,我要先说明一下,请不要忘记,书中对妙玉的描写是“原本苏州人士,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人家”,而王夫人也说她是有些骄傲的“官宦”小姐,但事实恐怕还不只于此呢。我要说,这位被周汝昌先生称为“应居首位”的、不合时宜的、权势不容的带发修行的“金玉质”美尼,的却非同一般,我会在今后与大家深入讨论。然后,因为“有恩的,死里逃生”是指巧姐,那“无情的,分明报应”,就是说王熙凤。王熙凤为了钱财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还想害死张华,可称得上是冷酷无情,但是下场却特悲惨。在第

二十三回中,脂砚斋批道:“妙!这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一丝不乱。”可见她最后竟然沦为扫雪的杂役,实可谓报应得不轻呀。

其次,从“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这两句话的并列关系来看,“欠命的,命已还”,这句话是与林黛玉有并列关系的人,这一定是薛宝钗无疑。还应指出的是,宝钗是百花之王——牡丹,她最可能成为神瑛侍者的欠命人。因此,这句判词明显地道出了“二宝”之间的特殊关系。对此脂砚斋在第一回中有批语“表过黛玉则紧接宝钗”,又说“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可见,薛宝钗这“山中高士晶莹雪”,最后是“还命”之人。宝黛的并列关系,在书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就连判词都写在一起。前文已经说明了“分离聚合皆前定”的意义指向了探春,那么“冤冤相报实非轻”是指元春。这样一来,元春的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就非常容易理解,我们可以想象元春入宫之后的钩心斗角、利益纷争,其中的甘苦恐怕只有她自己心里清楚。“虎兕相逢”,道出了她的危险处境。在她的唱词《恨无常》中又唱道“眼睁睁,把万事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足以说明她是含冤而死的。“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反复提出她的至死尚不能瞑目,留下深深遗憾。“痴迷的,枉送了性命”是说迎春。第七十七回撵司棋,迎春看着服侍自己多年的姐妹司棋被赶出去,却毫无办法“连一句话也没有”,她的绰号是“二木头”可谓“痴”而又“痴”。她遭到了孙绍祖的“作践”后,“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枉送了性命。第七十九回言明孙家当年不过是希慕荣宁之势才拜在门下的,如今则今非昔比,孙家应酬权变、家资饶富、候缺提升,而贾家

却“山雨欲来风满楼”,日渐衰败。据书中描写,迎春显然是被五千两银子的聘礼“卖”与孙绍祖的,第八十回交代了贾赦曾收了孙家五千两银子,孙绍祖娶迎春后“要了两三次不得”。而且贾政曾劝过贾赦,贾赦却执意不听,为什么不听呢?恐怕真正的原因还是囊中羞涩吧,结果枉送了迎春的一条性命。

我们知道,曹雪芹对于金陵十二钗是特别看重的,以他个人的意见,是要把它定为书名的。甚至,他对十二钗的排名顺序都是十分看重。那么,《收尾·飞鸟各投林》中的十二钗排成什么顺序了呢?经过以上的探讨,应当是(妙玉、史湘云),(巧姐、凤姐),(薛宝钗、林黛玉),(元春、探春),(秦可卿、李纨),(惜春、迎春)。可以明显看到,除了(元春、探春)一组,作者

都是采取了六五(十二钗排名)、十九、二一等的反向顺序。这一方面证明了“收尾·飞鸟各投林”的特殊隐射规律,另一方面则是表明了作者对元

妃的尊敬(仍在探春之前)。另外,假如我们把这种新排序的十二钗的第一个字组起来,便是妙、史、巧、凤(逢)、薛(血)、林(泪),元(原)、探(叹)、秦(情)、李(理)、惜、迎(淫),即“妙史巧逢血泪,原叹情理惜淫”。

曹公真神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