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红楼梦与中国梦 ——我的创作思路

  • 红楼悟梦
  • 寒隽
  • 1509字
  • 2020-04-14 14:45:34

2015 年 11 月 12 日凌晨 2 点多,《红楼悟梦》全书终于定稿了。但早晨醒来,我却没有丝毫困意,心情依然无法平静。

总觉得还少说了点什么,在纪念曹雪芹诞辰 300 周年之际,似乎此书的最大意义不仅仅在于纪念这位文学巨匠,吾辈还应当有更多的使命。我们生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11 月 11 日是现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购物节,节奏看似疯狂,但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信仰和文学知识都必须进一步提升,迫切地需要全社会共同滋补,尤其是我们这些热爱文学,对中国梦有着崇高信仰的人群,更是责无旁贷。

领导们在很多场合公开引用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粹,崇尚国学的风气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中国梦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学习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推手。因此,《红楼悟梦》的意义就不仅仅在于研究《红楼梦》的本身,而红学的整体研究也同样赋予了更高层次的意义——红楼梦与中国梦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的领袖对古文学的研究可谓是博大精深,尤其是特别重视对《红

楼梦》的研究,《红楼梦》中所表现的思想和历史背景深深地震撼了他。的确,曹雪芹以十年的苦累换来了这部伟大文学作品的诞生,同样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曹雪芹正是以十二钗以及书中其他人物在当时社会背景之下命运的沉浮,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命运。但愿《红楼悟梦》的解读之匙,能够为广大读者打开红楼之门,展现《红楼梦》这部伟著的万千好景。

199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 4 月 23 日定为“世界读书日”,目标是“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学尚礼、与时俱进的伟大民族。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各类阅读活动蓬勃开展,读书之风吹遍每个角落,中华博大文化得以汇聚,光辉精神得以传承,灿烂文明得以延续。2016 年是第 22 个“世界读书日”的年份,《红楼悟梦》正是应运而生的一部解读性作品,有助于提高读者对《红楼梦》这部名著的理解,在阅读原著中开拓视野、增长才智、享受快乐,寻找生命真谛,感悟人生意义,汲取生活智慧。读《红楼梦》理应成为工作生活和休闲的一种方式和需要。静心品味《红楼梦》,能够净化心灵,提升素养,形成崇书尚读的时代风尚,点燃积极进取的创业激情,助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一个民族具有热爱阅读的追求与渴望,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智慧和希

望。读书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表明,任何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阅读的力量与智慧的支撑。《红楼悟梦》的目的就在于揭示《红楼梦》的伟大文学力量,展示中华文化的精粹,告慰缔造者——曹雪芹的灵魂!

三百年了,曹公若泉之下有知,也可安心了!

“凝成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全书完)

参考资料

陈维昭:《红学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1954 年版。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增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6 年版。

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卷一。

(清)富察明义:《绿烟琐窗集》,1955 年文学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袁枚:《随园八十寿言》,嘉庆刊本,卷五。

容庚:《〈红楼梦〉的本子问题质胡适之、俞平伯先生,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1925 年第一卷第五期。

张爱玲:《红楼梦魇》,BJ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年版。

周汝昌:《真本〈石头记〉之脂砚斋评》,燕京学报第 37 期。

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东方出版社 2005 年版。

李小龙:《十二金钗归何处——红楼十二伶隐寓试诠》,《〈红楼梦〉学刊》2002 年第一辑。

徐恭时:《有谁曳杖过烟林——曹雪芹和张宜泉在BJ西郊活动之断

片》,《〈红楼梦〉研究集刊》一。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论丛》,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