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以政策定位内容。2010年以来,国务院与教育部紧锣密鼓地在全国高校引导校企合作和产学研教学改革,发布了五份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文件的精神,落实到翻译教育与外语教育的实处,就是教学内容与市场,即翻译职场的对接问题,其中核心问题就是大多数学校的翻译与外语的本科、硕士课程因为师资、教材与观念等原因而缺席的翻译项目管理内容。本书就是应对这种情况而开展的研究,以此适应企业国际化、交流本地化的形势及“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

本书以市场为导向,以速度为核心。中国有句老话:“十年磨一剑”,但是严酷的战争警告人们:剑还没磨好,对方导弹可能已经发射过来了。严复有“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的佳话,其实是因为词典不好,那个时代术语尚未发展起来。在当今社会,想要生存下来,速度是一大保障。但是现在译员面对的经常是一个晚上翻译五万字的任务。时代在变化,翻译技术在变化,标准在变化,但翻译教学并没有本质变化;从全球范围来看,高校的翻译教学滞后于翻译市场运作。传统的字、词、语篇的译法不够了,应该着眼于市场需求,摆脱经院的羁绊。当译者被要求一个晚上翻译五万字的时候,别无选择,只能依靠团队,需要翻译项目管理的能力,从而组织一个团队来共同完成翻译。团队有分工,有协作,有人管术语,有人管校对,而且需要辅助软件以提高速度。单打独斗,用传统方式翻译的人,在职场上则难成大器。

本书包括上、中、下三篇。其中上篇是翻译项目管理的基础研究,从本地化要求到软件应用、团队协作及管理,包括笔译与口译的项目管理。中篇是翻译项目管理的案例分享,供借鉴与效仿,不仅有技术案例,还有教学案例以及调查案例,甚至包括译员的抱怨调查,以促进项目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其中第七章是教学案例,包括福建师范大学进行在线翻译实习、校企合作进行科研的经验,与山东师范大学学习排版与翻译系统的产学研结合的经验。第八章是日语翻译管理案例,包括重复率案例与流程案例,展示如何管理日语翻译质量。第九章是调查案例,包括对翻译团队常见问题的调查与对目前国内翻译市场的流程探究。第十章阐述出版翻译中的项目管理,是CAT在复杂版面书籍翻译中的应用案例。下篇则是关于翻译项目管理作为MTI教学组成部分的学术讨论。

本书的主要观点包括:1. 翻译包括很多内容和形式,口笔译只是基础之一。项目管理、行业标准化、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都需要掌握,才能满足语言服务或者GILT产业的需要。在培养翻译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翻译技术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翻译职业化的能力,才能实现与语言服务市场的无缝对接。2. 翻译职业素养包括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计算机运用能力等。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让学生从事真实的翻译项目,可以达到这一目的。项目无论大小,都能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包括协调人际关系,体会到配合的重要性,懂得团队合作的意义。3. 必须切实开展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来促进高校翻译教育的改革。只有通过这种方式,翻译教学才会以市场的实际需要为导向,才有师资开展翻译技术等职业技能教学,才能有诸多的案例来辅助教学,而不是纸上谈兵,才有大量模拟和实际项目供学生操作演练。翻译项目管理来自实践,服务实践,最终促进高校、企业与社会共赢。

本书的研究方法如下:1. 项目引导:根据项目管理涉及的方方面面来设计内容,从本地化标准到团队协作、软件使用、术语建设、质量监控与后期管理。2. 问题驱动:本书以当代翻译教育不适应市场的种种问题驱动阐述与论证的层层深入,提出翻译知识结构狭隘,经济、法律与工程翻译教育薄弱,师资技能与教材内容滞后等普遍问题,力图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深度变革翻译教育,以适应国际语言服务的需求。3. 理论联系实际:基于国内外语言服务的调查数据,考虑企业国际化与全面本地化的真实需求并结合翻译教育的实际情况来讨论翻译教学的变革举措。4. 跨学科方法:单学科的方法显然不足以承担本课题,因此援用了多学科的方法,除了翻译学的基础外,还有计算机专业的软件应用及管理专业的流程管理方法。5. 案例辅助理论:案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本书通过一定数量的案例来操作演练,尤其是在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教学方面,让学生真实经历翻译实践的各个阶段,从而真正掌握CAT的全部流程。真实案例的教学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流程和理论概念讲解方式,也优于模拟案例。6. 校企合作。翻译教育的改革著作需要编者在该领域的实践、体会和领悟。如果编者自己没有从事某个领域的翻译实践,勉为其难去写,效果肯定不好。高校老师基础好,但是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的经验少;而企业的一线翻译经验则丰富得多。高校老师与企业人士各有优势,可以互补,分工协作。翻译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夯实基本功,企业翻译则从业务、职业素养方面强化学生的职场训练。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教师与企业翻译鲜有往来,互有不服,而二者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就可以合作出很好的翻译教育改革著作,从而推动翻译教育的变革。

关于本书的学术创新与学术价值:1. 本书可能是第一本纯外语背景的教师可以完全看懂的翻译项目管理著作,有别于工科学者写的、外语教师囿于计算机知识局限而无法真正深入学习的同类书。2. 本书大量使用真实案例。比如在讲解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与桌面排版系统的时候,大量使用了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实际案例,因为该校教师们对CAT在翻译流程管理、质量控制、效率提升方面的效能拥有第一手的经验和较为深切的体会。3. 本书有助于本地化走进校园。目前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正在推进本地化校园行活动,走进课堂,与大学翻译师生交流,通过讲座、座谈、研讨的形式,介绍本地化服务,介绍语言服务行业,探讨校企合作、课程设计与教学、学生实习与就业翻译市场、翻译职业发展等话题。本书可以为这些活动热身或总结,从而有利于开展产学研结合或校企合作活动。4. 本书使翻译项目管理与翻译教育接轨,从而使翻译教育完整化。

本书供翻译研究者,尤其是翻译项目管理的研究与学习者使用,同样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与本科生及翻译职场有需要的人士使用。本书是学术著作,同时也可以作为翻译教材使用,而且属于市场稀缺的教材。

本书成书的过程中,得到吴淑招、雷良琼、黄春梅、江春奋、陈丹霞、谢亮亮、曾宪海与乐静蕾的协助,在此表示谢意!本书为集体创作的结晶。其中,岳峰设计与审校全书,负责组织团队,并编写第七章第一节与第九章第二节。林世宋是全书编写的顾问,组织了企业人员参与,并参编第七章第一节。陈颖编写第一章。徐彬编写第七章第二节与第十章。黄杨勋编写第四章,参编第九章第二节。王绍祥编写第六章。张晓伟撰写了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雷良琼编写第二章第一、二节。黄春梅编写第五章第一节,江春奋与陈丹霞编写第二节。吴淑招编写第八章,参编第一章第二节。曾水波编写第三章第三节,参编第七章第一节。谢亮亮编写第三章第一、二节。曾宪海编写第二章第三节。乐静蕾编写第九章第一节。各位作者对自己所编写的内容分别负全责。

本书是2017年福建省社科规划基础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结项著作,项目名称:翻译项目管理,项目号FJ2017JHQZ007。本书同时得到以下课题基金资助: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课题“翻译项目管理:从实习到实操”(MTIJZW201620)、亚联董(United Board)2015—2016财政年度课题“Proposal for Publishing a Textbook on Project Administration & Computer-Assisted Translation”(项目管理与机辅翻译:教材编写与研究)与2017—2018年度课题“Multi-Institutional Faculty Development for Restructuring Translational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Whole Person Education”(基于全人教育理论的多校合作翻译教育改革)。特此致谢!

岳峰
2018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