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漕粮分运的地方意见

五月二十九,淮安府。

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衙门。

陈荐白发皑皑,不停翻看着公文,批了一本又一本,漕粮逐渐起运,运河各地衙门送来的公文逐渐多了起来。

幸好近几年黄河比较温驯,不然他也无法安安稳稳坐在这里办公。

而京城来的圣旨终于到了。

前来淮安宣旨的是徐应元,宣完旨意,徐应元就得到南京,不仅要把信王购粮的事说一下,还有皇帝给南京镇守太监的圣谕。

陈荐不知徐应元品性如何,不过太监嘛,大多都那样,所以宣完旨意,陈荐就让幕官拿了银子好生招待他一番。

徐应元自然欣然接受,乐呵呵跟着幕僚吃喝去。

漕粮分运?陈荐苦着脸,哀叹一声,自己都垂垂老矣了,今年八十二了,还要为了他老朱家累死累活。

现在还来个什么漕粮分运,真是不把人当人了。

抱怨归抱怨,事情还是要办的,陈荐当即放好圣旨,叫来另一个幕官。

幕官,也是幕僚的一种,幕僚一般有两种,另一种唤作幕宾。

如大明四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就是胡宗宪私人聘请的幕宾。

前者有朝廷编制,俸禄也有朝廷管,后者则是私人聘请,待遇由幕主负责。

陈荐为官清廉,自然没多少余钱可以聘请幕宾,毕竟幕宾可不便宜。

这个幕官唤作翟叔平,四十多岁,平时主意也不少,就是为人比较孤傲,只是比较可怜从十几岁开始应举一直未中。

“总督大人,唤在下有事?”翟叔平过来,不咸不淡。

这翟叔平一直就这个脾气,陈荐也习惯了,反正又不用他管工资,能办事就行。

“先生啊,老夫垂垂老矣,眼下朝廷又搞劳什子漕粮分运,老夫实感有心无力,想请先生起草奏本呈送朝廷,请朝廷另选才能,老夫告老还乡算了。”

陈荐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翟叔平暗暗汗颜,这老头子说是这样说,恐怕已经在思索该如何分运了。

辞呈倒是不难写,都写那么多次了,哪一次朝廷批准了。“朝廷公文可否允在下一观?”

陈荐点点头,将圣旨附件,赈灾方案递给他。

翟叔平眼中闪过惊诧,这么厚?来不及多想,翟叔平看了起来。

陈荐也不扰他,让下人上茶,然后自顾看起公文。

两刻钟后,翟叔平合上这方案,暗暗心惊。

这大手笔,以目前的官僚体系,能行得通么。

要知道这不是普通的政策,而是需要以山陕豫鲁四省相互配合协调才能办得到。

甚至,南方数省也需要相应配合,只是为了山陕的百万百姓么?

不愧是合格的幕僚,总结一针见血。

况且,翟叔平是南方人,自身也是缙绅的一员,虽然现在分家后落寞了,但缙绅的苟苟且且他门清。

朝廷耗费如此大的力气来扶持西北那鸟不拉屎的地方,东南的缙绅官民会答应么。

只是,翟叔平叹了一声,这种大手笔与自己无关也没能参与,真是痛哉惜哉。

“总督大人,在下看完了。”

“哦?先生以为,这奏本该如何写?”陈荐头也不抬,继续批着公文。

“奏本好写,然朝廷恐不会答应总督大人辞官。”

这次陈荐抬起头了,“先生何出此言,老夫不过一老朽,朝廷能人还是有的。”

翟叔平自信一笑,“朝廷能人自然有,但合适的人却没有。”

“总督大人,这个官您应该辞不了,还是想一下如何分运吧。”

陈荐终于放下笔,拿起茶杯抿了抿,“果如先生所言的话,漕粮分运先生可有良策?”

朝廷的赈灾方案是有具体的细则,只是这具体情况还有具体布置嘛,朝廷张张嘴,自己这老家伙就得跑断腿。

“按方案上的细则做也不是不行,关键是漕运河道的官员是否会按令行事,不过布置得当,倒也不怕他们敢违抗。”

“朝廷拟定五五分运,在下以为不妥,应该京城四,河南六,原因有二。”

陈荐抚须,笑呵呵地说:“愿闻其详。”

“首先,漕粮分五成运往京城,运河上的漕船骤然减少一半,运河的治理成本会下降,况且方案中还有信王要购粮百万石,那少一成也无关紧要。”

赈灾而已,用不到一百万石的,翟叔平猜测可能有别的原因,所以运到京城的漕粮少一些也没关系。

陈荐点点头,示意他接着说。

“其二,黄河近几年并无太大隐患,畅通无阻,总督大人为了山陕灾民着想,合该多运一些粮草往河南,此举则是总督大人体谅朝廷筹措不易。”

陈荐不停抚须,不错不错。

“先生所言深合老夫心意,便请先生拟奏吧。”

翟叔平没二话,很快拟好了奏本,递给陈荐看,不过他似乎想到什么又接着说:“总督大人,还有一事。”

“哦?先生请说。”

“总督的标营也该动一动了。”

漕运总督除了运河黄河周边的卫所兵可以调遣外,还有独属于总督本人的标营。

一般是三千人到六千人,由总督的亲兵率领。

陈荐自己过得苦,却没苦了标营,虽然只有三千人,但可以算精兵了。

听到要动到军队,陈荐就谨慎了许多,“先生此言何意?”

“值此变动时候,运河宵小恐怕不少。”

原来如此,陈荐知道他说的宵小是什么成分,一是百万漕民,这个倒是好解决,有口饭吃造不了反。

二是地方豪强,这种比较恶心,善于煽动百姓,需要防范。

三是沿途官员,阳奉阴违,大多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奉为圭臬。

确实需要加强沿途的防卫力量,想到这里,陈荐笑着点头应下。

看好了奏本,仔细誊抄一份用印后,上了封蜡。

“就以先生此奏,老夫这就遣亲卫送去朝廷。”

六月初一,朱由检一行终于到了太原阳曲县。

太原巡抚曹尔桢率布政司及阳曲众官员出城东十里迎接。

既是亲王,又是钦差到访省会,自是要隆重一些,什么王命旗牌之类的自不必说,就连随行人员也都换上了浆洗过的官服。

山西巡抚曹尔桢率山西镇守太监乐凤高(杜撰)、左布政使唐焕、按察使张晓、太原知府丁启睿,以及各类佐贰官、儒学教官、乡绅等齐聚城东十里外,迎接钦差。

所谓洒水净街,黄土赤绸,鼓乐仪仗,俱要备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