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金允植就被母亲喊了起来,给金允植收拾后,穿上干净的衣服,挎着兜子,然后随着父亲母亲来到祠堂。
只见徐夫子稳坐在祠堂的椅子上,金允植把母亲准备好的东西有
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
莲子心苦,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
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
桂圆,寓意为功得圆满;
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金允植把母亲准备六礼放到夫子书桌上,然后又从父亲背的竹篓里,拿出了准备一盆兰花也放到夫子写书桌上,夫子看到兰花,感觉出乎意料,但也是很满意的捋着胡子,最后父亲拿出一只野兔和一只野鸡,给金允植算作束修,但是夫子没有要,说到六礼已全,让孩子给磕头奉茶吧。
金允植听话的,给老师行跪拜,双手献茶。徐夫子,接过金允植奉的查,说到:“允植以后跟着我学习,师傅也给你准备回礼”。只见老师进到祠堂的隔间(徐夫子休息处),从里面拿出了几本书,有《千字文》《小学.朱熹》《家礼》《十八史略》《少微通鉴节要》五本书,还有一只毛笔一块砚台一本写字的纸,随后徐夫子就带着金允植来到祠堂教室里,给金允植找了一个靠前空座位,说到允植以后就坐在这里读书,然后对着教室里十几个孩子说到,这是新来的下河村的金允植,以后你们互相学习,不要打闹。要不然老师戒尺要打下来了。
父亲金永文和母亲王氏看着金允植坐在教室里认真听着徐夫子讲课,母亲王氏感动落泪,最后被父亲金永文喊走了才作罢。
不知道是不是坐到教室里听课,是不是学习效果更好,金允植学的认真,记在格外的清楚,课堂休息的时候金允植也在认真翻书温习着前世都看过的书籍。温故而知新。
金允植表现很好,其他小伙伴都惊呆了,特别是他旁边有个小胖子李善俊,还有前面河巨载,特别崇拜金允值,因为金允植现在能全部背诵《千字文》。对这些小朋友来说,背课文真的是太难了。
今天金允植堂哥金允浩,只背前几节,后面就不会了,然而夫子没有打他,让他继续努力。喜的堂哥口水都流了出来。
祠堂规定上午9点上学,下午四点放学,十天修一天,有事请假。
古代私塾比现在小学还要严一些,现在小学都是上五天休息两天,现在孩子学习环境还是要好的多。
金允植一边听着老夫子的讲课,跟着夫子传授握笔姿势,慢慢练习写字,幸亏有点前世功底,字慢慢练总会成型,等到以后学完蒙学后,找一些字帖练练字。
金允值跟着老师学了一天也了解私塾里老师教学方式,首先
私塾不设班级,都是逐个教授,好处是因材施教。当时教法有以下几种:
点书:
老师的教桌上,常备着一方朱砚和一支朱笔,每天上午学童陆续上学,先生逐个把他们叫到桌旁。老师边读边点,学童句句跟读。
还书:
每天点书之前,学童要把昨天点的书给老师还读,也叫“还书”。还书有“正读”与“背书”两种。“正读”,就是面对老师看着书本朗读:“背书”即背向老师高声背诵。
温书:
老师点完一本书,学童还要温书。尤其是“四”,非要读得滚瓜烂熟不可。
写字:
学童每天下午一到馆,就得伏在书桌上写字。
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
老师今天在课堂说了一下私塾的学习要求:
“蒙童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
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
“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
老师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
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
老师最后说:“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一倍,罚写字十张:三次,直接叫家长。”
终于热闹的一天结束了,老师说到放学,所有学生依次拜别老师,然后出了祠堂就往家跑去。
“八岁孩提子,从师入学堂,整容端坐席,开口诵琅琅。”这几句歌谣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儿童开始接受启蒙教育的情况。
金允植在等自己长大,把自己脑海中知识化为自己动力,去撬动科举敲门砖🧱。
①向老师赠送六礼束修
拜师收徒依照中国古代拜师礼内容有:
一、弟子向老师赠送六礼束修古时六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心苦,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得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二、行跪拜,双手献茶之礼。
三、老师回赠礼品。
②明朝有规定“8岁以上、15岁以下,皆入社学(相当于小学)”,古代有20岁上小学也比较多见。而且一般也不会有入学考试,要参加科举考试,都是有这个资质,自愿报名参加。
③古代小学古人一般都是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开始识字,这些都是识字的基本教材,简称“三百千千”。然后才开始学习经、史、数学等,当然也会学习本朝的律令以及冠、婚、丧、祭等礼仪。
到了明清时期,有的学校已经开始出现了“课表”,如明代魏校在担任广东提学副使期间,设置了一份课程表,里面就包括“教琴、习射、习乐歌咏”等内容。
④私塾先生的待遇主要由金(或等值的实物,称“束脩”)构成。此外,还有膳食(即学东提供吃住)及节假日的红包或礼物等。由于施教模式、私塾先生的学养及声望、学东家境及态度等不同,私塾先生所获得的收入多少也存在很大差异。
自开私塾的先生,每至腊尾岁首,就要四处托人招揽学童,费用全靠学生上缴。学童入馆前,家长须填写一张“关书”(即入学志愿书),里面要特别写明“脩金”(学费)多少,分几次交付,并注明“节庚包”(即逢节另送的红包)除外。私塾先生与学童家长常有来往,如替他们写信、写春联、写契据、帮办婚丧喜事等,在建立起友好的邻里关系的同时,也得到些额外收入。
被延请做塾师的,其脩金由东家(学东)和塾师商定,食宿一般都由东家供给,当然,在东家供应伙食的情况下,金要相应减少。私塾中并没有寒暑假,全年只有清明、端午各放一天。每年十二月初十前后放年假,至次年正月十五开馆,所以素有“先生不吃十二月的饭”的谚语。如东家富裕,出手又大方,私塾先生的日子则好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