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放牛娃要去考科举

最近下河村比较热闹,听说下河村的金氏家族,今年有个11岁要去考司马试,大家都比较稀奇,大部分人考科举,也都是在15岁左右。这件事同样传到了只有一河之隔上河村大地主家,还被住在这个地主家的两班小姐,那个傲娇的小萝莉,现在可以说是少女,只见一个明眸皓齿穿着短袄长裙,头发中分,后面扎着红头绳随着秋千一摇一晃的长辫子傲娇少女听到这件事,极为不屑到:”就他那个放牛娃还想考中科举,真是做梦”

丫鬟画眉说到:“小姐,万一被他考上了呢?”,傲娇少女叫尹金恩,是尹家两班的小姐,一直随着父亲住在广州府的乡下。偶尔出趟远门。

傲娇少女:“就他,一个放牛娃,还想登天,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

而我们主角,金允植到是不怎么着急,因为他和他大伯父考试的地点就在广州府。离他们村子只有半天的路程。

考试日期就在明天,金允植大伯父考试有经验,给金允植传授他的通关秘诀,很是神秘。(后来听到,原来自己大伯父能上次通过初试也是有自己本事的,怨不得这么清高……)

小科(司马试)生员试分为两场,初场在正月举行,生员初试中的乡试在各道举行,由各道观察使、定差使员录名试取。覆试在三月举行,中间间隔一个月用于批改试卷,报送汉阳城备案,然后发放生员初试榜。

初场在汉阳城成均馆考试叫做馆试,在地方八道考试叫做乡试,金允植在庆尚道广州府考试,是参加乡试。

只见金允植和他大伯,以及下河村和上河村统共6名学子去参加生员初试,参加初试的条件就是身份需要是两班,中人,良人的阶层,还需要自己四祖是蒙学学子以及以上儒士身份,然后需要官方开具文书才能参加考试。

下午两个村六人就坐着牛车出发广州府去准备明天考试,金允植11岁的少年书生,他大伯父金永福和两村其他四人,有三个三十多岁分别叫李正哲,刘具载,徐永朔和他大伯父一样考了三次,两个二十多岁叫李尚俊,郑尚道考了两次,

只有金允植第一次参加考试,两村的人也都知道金允植这次考试也就是来试试水,锻炼一下,等到过几年再去考试就有经验,他们都是过来人。所以都没太把金允植这次参加考试当回事,也都喜欢逗他玩,给他讲讲考试进场的步奏。

朝鲜古代科举考试的过程大致为:

考前:1,宣布考生名单。 2,考生入场。 3,全体参考者列队恭候庆尚道观察使或者定差使员。4,考生步入各自座位。 5,向孔子像行鞠躬礼然后进行四次叩拜。

考试中:1,发布考题。 2,考生考试。 3,收卷。 4,评阅。 5,发布考试合格者名单。

考试后:1,举行发榜典礼。2,举行“恩荣宴”。3,为考试合格者举行游街典礼。

金允植听各位科场前辈说明,也大致心里有了铺,和天朝科举大同小异。

金允植就在牛车上闭目养神,其他四个人和大伯父正在谈天说地,挥斥方遒,感觉拿下生员试,唾手可得,金永福不需要考生员初试,因为上次考过,只需要在接下来一个月等待生员覆试考试,在和同村考过生员初试人,一起前往汉阳城参加生员覆试(生员会试)。他这次之所以跟着大家一起出发,就是想着多交流经验,因为每次考试,所有学习都会讨论考试考题,万一有自己做过考题,不就是踩了狗屎运了。

金允植他们达到广州府城,在酒馆里吃完饭后,留宿,现在整个广州府客栈都已经住满,也幸亏他们都是考过几次生员初试,知道哪里还有房间,金允值也知道不能小看了古人。

其他人都在温书,只有金允植在用笔练字,金允值通过三年练习,字写的也是有模有样,不过要想小成,还需要多加练习。金允植和大伯父住在同一房间,他大伯父人只是有点知识分子清高,其他杂事是能不管就不管,还真有点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感觉。人没有坏心眼,只是不想管别人的事而已。

金永福对金允植说到:“考试进场别慌,看好题目,想出破题在写,卷面要干净整洁,这次下场别太紧张,以锻炼为主,等下次考试,在加深用功。”金允植听他大伯父对自己这么说,说不感动是假的,虽然家里祖父祖母偏心大伯一家,也是因为家里也就只有他们参加科举,这都是人情世故,也都是可以理解。就恭敬的对大伯父说到:“侄儿明白,谢大伯父教诲”。然后金允植练习一会,就休息了,准备明天参加科举考试。

第二天早上,两村六人就出发去了广州府贡院,然后把官府发的考试文书带好,然后大家一起在贡院外面等候贡院宣布考生名单(在官府开具考试文书备案宣布名单)

只听这时候贡院喊道:“李尚俊,郑尚道”,学子听到点到名字,就来到贡院入口处,查验户牌和文书,以及备案相貌体格,检查随带的考具这衣服里有没有夹带,没问题就会放行进入贡院。

轮到金允植,同样先查完户牌,然后检查文书,在然后按照备案查看项貌,看看是不是替考,然后搜身检查考具,随后放行。等所有人进了考场,贡院就封闭大门,所有学子就在考场空地上等待观察使或者派的使差(主考官),等主考官说完宣布的话,考生就根据自己进场的顺序,分的考场序号,在一片能容纳千人空地上,找到铺在地上一片片凉席铺在地上组成的考场,每个凉席左右前后间距六尺而坐,有想不能聚在一起说话,有想上茅房的要打报告,不打报告就会被罢考(一、举子隔六尺而列坐,不得聚头与语。凡其出入,必告台谏,毋得一时出入,违者黜。)

所有考生站到座位后,就根据贡院要求,统一向孔子像行鞠躬礼然后进行四次叩拜。

然后贡院发放考题,生员初试只考五经义一篇,四书疑一篇,考试时间一天。

五经义,主要测试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面选择一定的题目来写文章,对字数、语句的长短、每句的声调都有严格要求。

答题的方式也是有严格的限制,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这种类型的文章就称之为八股文,许多考生为了追求语句排偶,放弃了文章的含义,导致考试的试卷很多都是意思不太通顺的废话。

金允植看到考试的题目: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金允植在脑海中过滤这篇文章出处。金允植这辈子强大记忆力就显出好处,找到了这句话原典出处。是在《论语·颜渊篇》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1)彻(2)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金允植脑海中有成千上万对八股文的文章,这都是上辈子看的书,这辈子成了他的宝贵财富,金允值从脑海中选中一篇名篇直接在草稿纸上破题:

(破题)民无信不立,君无信不丽。

(承题)君子主忠信,诗云:忠信之羽,宪法显兮。宜尔子孙,正道振兮。

(原题)足有震,信来调。一阳(信念)生于二阴(足兵、足食)之下。信不为首,却是主调之御入;二阴为首,却有从调之庶出。

(入题)有若深明一鼎之调,以告哀公:鬲鼎三足,其象曰食足、兵足、信足。足壮于趾而无六爻通情之宜,征凶之兆也。应诚信当头,主忠信之念,可损二有余补官信、民信之不足。一起讲)

圣人云“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所谓君子执御不器贵信立,器可离;规信立,器可利。

(提二比)合文武二英归一信之扬,足能贯彻和谐,可谓一以贯之。

诡文武二鹰合一心之殃,筐倾足能祸携,臆想可谓观趾。

(出题)有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设三去一足道:“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子贡设三去二足道:“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所谓易理,逆数可知。

(中二比)哀公无信,所以哀公有“二足,吾犹不足”之尤言。我云:人之无信,欲望无穷大焉,何言足?可谓:

国君无信,食不足以穷物欲,兵不足以穷独欲。

国民无信,短视不足以穷污欲,浅尝不足以穷妒欲。

(后二比)孔子四教:文,行,忠,信。何谓也?悠悠岁月,只载忠信之道;社会实践,只载忠信之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见利思义,小人见利忘义。”什么是君子和百姓要恪守的?圣人云:“君子不重信义,则不威;信义之学则不固本。主忠信,无友不如己(恪守自己的仁信)者。(常有信念不贯彻于现实欲望之过的现象发生),有过则勿惮改。”

(大结)大地有沧海桑田之刚变,日月有阴晴圆缺之周行。天地之道长,在于有信而立,是故孔子因爻设信,以丰万民诚信。圣人观日月行有时信,采而建性,《乾卦·彖》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信义的光辉,在于人有人性。人无性则衍无信,无信则行无状,行无状则兴无妄,无妄兴则心无央,心无央则蛇象,蛇象则欲无章,欲无章则禽兽形,禽兽形则无亲情,无亲情者失孝弟,失孝弟者失本真,失本真则积不善,积不善则有余殃,有余殃则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礼崩乐坏非一朝一夕,其所由来者渐矣,信义能易乎?《诗经式微》云:“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知信不足,才有文武之道足;知信足,何言“二,吾犹不足然则如之何彻信哉?有若曰:“百姓足信,君何愁不足兵、食?百姓不足信,富国强兵何以脚踏实地?”

彻之立: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亦然。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御见信。

金允植在草稿纸上写写完以后,就正式卷抄正式答题纸上。

①生员初试

生员初试包括在汉城举行的汉城试和在地方八道举行的乡试两种。据《经国大典》,参加汉城试的为京内儒生及通德(正五品)以下文官,参加乡试的为八道儒生及通德以下文官,但以下几种情况不允许参加生员试:第一,守令;第二,罪犯永不叙用者、赃吏之子、再嫁失行妇女之子孙、庶孽子孙;第三,非居本道者、朝士见在职者(若承差、受假者,不在此限)。《续大典》中关于生员初试资格的要求与《经国大典》相同。1786年颁行的《大典通编》对参加乡试的考生资格限制有所调整,即严格规定“非居本道者、朝士见在职者”不得参加乡试(承差、受假,亦不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