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琪的礼物
当哈韩服饰成为主流占据大街小巷时,她却一席浅浅素衣,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你会觉得她是从宋词里走出来的,沾染着弱骨柔情,回眸一笑,宛如新月。她是蓝裳,喜欢读容若词的蓝裳。
苏岑一直在不远处看着蓝裳,他观察她已经很久了,他喜欢蓝裳浅浅的裙,喜欢看她站在河堤上杨柳下,怅惘的神情,相思的模样,宛如画。
苏岑记得,童年时候他曾看见两个小女孩在路旁折下几支桃花枝,边走边嗅,缓缓穿过巷子,浑然不知鼻尖上沾满了花粉,他呆呆地看了很久,直到女孩消失。从那以后,苏岑喜欢上了安静怡然的女孩,而蓝裳身上就有苏岑记忆里童年的影子,仿佛那份怡然是与生俱来的,带着忧愁和花香。
蓝裳却说,我爱上了纳兰。然后诡异地朝他一笑。苏岑觉得这笑有着莫名的深意。
立夏那天,苏岑拥着蓝裳走过红地毯,他像呵护画中的柔弱女子。洁白的纱裙,鲜艳的雏菊天堂鸟花束,伴娘萧夏穿着浅色的礼服,小心翼翼地走在蓝裳身后。蓝裳眼里涌动着一串泪,一直以来,她以为自己永远不会有这样一天。
那天,蓝裳告诉苏岑,自已有贫血和先天性心脏病,生命注定不会太长久。可苏岑却说,有爱,就不会分离。等我们攒够了钱,就做心脏移植手术。
苏岑不顾家人的反对,和蓝裳永结百年之好,那天的伴娘是蓝裳惟一的朋友萧夏,一个自小与蓝裳相伴的文静女子。
婚后苏岑工作,蓝裳在家,还是读容若的词,或者在本子上随便写写。她的字像她的人,瘦而静。勉强读完大学,蓝裳的身体是不允许她工作的,一声惊吓,一声吼叫,也许都会要了她的命,就像那句老话说的那样,命如纸薄。
苏岑也学会了用极其安静的方式对待蓝裳,像呵护风中脆弱的小花。他一直希望自己尽快存够钱,然后给蓝裳做手术。蓝裳每天给苏岑热一杯牛奶,做一个水蛋,还有蒜蓉蒸青菜,这些是苏岑最喜欢吃的,仿佛安静的生活,让他清心寡欲,除了赚钱。
一年后,苏岑已经存够了心脏移植手术费用的二十分之一。他想用不了多久,再向亲朋好友借一些,加上医疗保险应该够了。
苏岑拉着蓝裳逛街,北方的夜不那么喧嚣,正好合适。蓝裳最近的脸色比从前还要苍白,苏岑觉得也许是她太寂寞了,应该出来走走,他给她买浅蓝色的连衣裙,她最喜欢的色彩就是这种浅浅的蓝。
但蓝裳刚走出试衣间,还没有来得及看镜子里的自己就昏厥过去了。她再也没有看到自己穿这身连衣裙的样子。苏岑跪在病床边握着蓝裳的手,一滴眼泪也流不出来。医生说,蓝裳的心脏已经衰竭了,这样严重的病情能支持到现在已经不错了,她的体质已不适合做心脏移植手术,八岁才是最佳时机,错过了就不能再手术了。
蓝裳走后,苏岑辞去工作,几乎足不出户,过着安静的生活,仿佛自己就是蓝裳,蓝裳就是自己。直到半年后,猛然发现这间屋子里蓝裳的气息越来越弱,自己的气息越来越浓,他才想到要翻翻晒晒蓝裳留下的东西,重新寻觅她的味道,不要让她就这样消失了。
纳兰容若词集依然摆在最显眼的位置,甚至蓝裳的指纹还留在封面上。苏岑翻开,“若得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一页一页,一句一句,揪着苏岑的心,眼泪一滴一滴落下来,这是自蓝裳走后苏岑第一次流泪。他急促地翻动蓝裳留下的所有东西,一本书不足以让整个房间弥漫蓝裳的味道,他要把蓝裳重新拥入怀中。
一本笔记从衣橱里滑落,封面是蓝裳喜欢的浅蓝色,水与天相接的颜色,只是已经被时间冲刷得几乎要泛白了。这是苏岑从未见过的笔记。他小心翼翼地翻开,就像第一次探索蓝裳微弱的身体那样,生怕一个不小心,她会碎了。
日记是关于童年的,歪歪扭扭的字体,有的还用拼音代替。蓝裳的童年会是什么样子,她从未说过。苏岑想着,此时他好像打开了一道时空之门,这是另一个蓝裳,一段属于自己之前的蓝裳。
苏岑翻开。
“我们看见一个男孩,他一直站在巷子里,不知是看我们还是看我们手里的花,也许他也喜欢桃花。”
苏岑每天只看一页,他不想这份喜悦流逝得太快,毕竟蓝裳越走越远,他要她的影子蔓延,陪自己终老。合上笔记,原来那个时候她也在看自己。苏岑抱着笔记本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柔美的梦,梦里回到童年,当初的巷子,开满水粉的桃花,那个蘑菇头的小女孩,朝他咯咯一笑,然后消失在巷子里。
“我开始了安静的生活,安静有什么不好呢,虽然我开始不喜欢,可是现在已经习惯了。我许了愿,想桃花再开时见到那个男孩。”
苏岑抚摸着那些歪歪扭扭的字体,泛黄的纸张散发着巷子里的青苔石板味道,甚至还有记忆里的桃花香。童年的蓝裳,苏岑觉得熟悉而温暖,还有一点兴奋和陌生。
“又看到他了,远远地,可他没看到我。感谢上天,这么早实现了我的心愿。”
一天一页,笔记把苏岑带进久远的回忆,原来蓝裳记得那么多被他忽略的细节。仿佛自己变回了孩子,初初相见,齐齐相悦。两个月后,只剩下最后一篇了。苏岑没有打开,他不想蓝裳从此消失了,他要把它留作期待,直到自己最想她的时候再慢慢感受。
苏岑发现,他爱上了童年的蓝裳,那个调皮又喜欢吃软皮糖的小女孩,只是结婚后,他从没给她买过软皮糖,此时苏岑才发现,自己并没有把她照顾好。
日子仍旧在童年的记忆里反复。苏岑想着想着,有时候会咯咯一乐,之后眼里弥漫着清冷的泪水。他自己做的蒜蓉青菜怎么也不如蓝裳做的好吃。
“丁冬”,敲门声响起。父母已在苏岑结婚的时候和他断交,蓝裳也没有亲人,谁会来访呢。
“苏岑,我是萧夏,蓝裳的故人,你们结婚时我做的伴娘。”
“哦,萧夏,你不是出国了吗。”苏岑记起,婚礼那天蓝裳介绍她惟一的朋友,只是婚礼过后来不及聚会她就匆匆出国了。
“刚刚回来,听说了你们的事情,心里很难过,来看看她,也看看你。”
萧夏一直站着,不大的屋子里满是凌乱的物品,她以一贯的动作轻轻触摸着,只有这样她才觉得离蓝裳最近。
“苏岑,谢谢你给了蓝裳一段美好的感情。”
“想不到你会懂,她最终还是走了。”这个男人竟然在萧夏面前呜咽地哭起来,他已经太久没有听到这样温暖的话。蓝裳走后,超市是他和外界保持联系的惟一通道。
看着无助的苏岑,萧夏抚摸着他的头发,那是安慰故人的方式,头发穿过五指,软软的。苏岑伏在萧夏肩上,萧夏也有着蓝裳的气息,那是与生俱来的安静。所有埋藏的疼痛、悲伤、无奈在一瞬间全化为眼泪和鼻涕,这个男人放声地哭起来。
满屋都是蓝裳的记忆,和男主人一样流着悲伤。萧夏的目光停在那本几乎褪尽颜色的笔记本上,她扶住几乎要倾倒的苏岑,自己走向笔记本,一页一页翻起来。
“不要看最后一页,我想留着。”有关蓝裳的一切,苏岑早已变得敏感,他已不能接受自己设定的事情被突然打乱。
“这是我的笔记本。”
苏岑惊慌地抬头,眼里满是错落。
“是婚礼前,蓝裳说,把日记放在我这吧。”
萧夏和苏岑打开最后一页。有两段话。
“我的蓝裳要结婚了,和我从小就喜欢的男子苏岑。好好照顾我的蓝裳。我永远爱你们。”
这是新鲜墨水留下的字,还是那么清晰,每个字都写得用心。
“岑,如果你能明白我的心思,答应我,爱她,爱萧夏。蓝裳已去。”
这字瘦而柔软,苏岑一眼就认出是蓝裳写的。他定定地看了许久。
“萧夏,求你,告诉我你们的童年。”
26年前,做护士的妈妈在医院门口发现一名弃婴,她看到这个孩子在风中瑟瑟发抖,抱回家,和我放在一起,那时我也才6个月大,后来妈妈知道女婴因为先天性心脏病才被遗弃的,但是她还是选择留下这个女孩。我和蓝裳一起长大,我性格原本活跃,但是妈妈说,如果我不安静,蓝裳会死去。我们每天上学放学,我也习惯了安静,我们曾在巷子里遇见你,都很喜欢你,就在当初。可是我们这样的工薪家庭是拿不出心脏移植费用的,只能尽可能地照顾蓝裳,让她觉得幸福。她很善良,也很爱你。你们结婚那天,也是单位批准我驻外申请的那天。
苏岑的泪再一次扑簌地落下,流进嘴里,苦涩苦涩的。萧夏从包里拿出一块奇异果味的软皮糖塞进苏岑嘴里,那糖,和着眼泪,略甜。
魔方
女孩走的时候,送给男孩一个魔方。
那时候,男孩很喜欢看女孩玩魔方,小小的魔方在女孩修长纤细的手指间灵活地上下翻转,不一会儿,六个面就被完完整整地拼出来,这个过程常常让男孩惊叹不已。
女孩走后的日子里,男孩一有空儿就拼转女孩送给他的那个魔方,可不管他怎么努力,他都拼不出完整的一面来。他发现这个小小的六面体,竟是那么的变化多端,奥妙无穷。
人都是优劣的混合体,在有些方面你非常的出色,可在有些方面你却笨拙的很。男孩其实很优秀,可他自己都不明白怎么就拼不出一个完整的魔方来呢?有好多次,男孩想打电话问女孩,可每次一拿起电话他就失去了勇气。女孩没走时。男孩就发现自己有很多话想告诉她,但他每次说的都不是自己的心里话,经常是看到女孩,就手足无措,言不由衷。记得有一次夕阳西下,男孩站在女孩面前双手抱着低垂的头欲说还休,女孩站在那里,夕阳摔碎在天边,有许多云霞飞溅成为她的背景,女孩用让人发狂的眼睛告诉男孩说她什么也不懂。等到男孩鼓起勇气要向女孩说出那句藏在心里的话时,女孩却走了,只给他留下了一个魔方。
男孩把那个魔方视如生命,他觉得只要握着魔方就像握住了女孩那温软的小手,他隐隐发痛的心里就有一股暖暖的细流淌过。虽然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他都拼不出一个完整的面,但他从不放弃,男孩坚信总有一天,自己也能把魔方拼出完整的六面来。慢慢的,他发现这个小小的正方体,有着其它运动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体积小,不受年龄和场地的限制,只要有空就可以拿出来转几下。不仅能锻炼空间思维能力,还是不可多得的大脑活动。于是,他对魔方爱得愈发痴迷了。
终于有一天,男孩拼出了六面体,他欣喜若狂,第一件事就想告诉女孩。带着这份喜悦,男孩坐了一天一夜的车去找女孩,他要给女孩一个惊喜。
当男孩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女孩面前时,女孩正在电脑前飞快地打着字,那修长的手指仍是那么灵活,那么轻盈。
男孩说,我会拼魔方了。
女孩抬起头,有些不解地问,什么魔方?
就是你给我的魔方啊。男孩小心翼翼地把魔方拿出来,魔方早已被磨得颜色斑驳,但却油光发亮。当着女孩的面,男孩飞快地拼转着魔方,不一会,魔方就在男孩的手中拼出了完整的六面,男孩笑了笑把它递给女孩。
女孩接过那魔方看了看,轻蔑地说,现在还玩这个?你真像个孩子。说完,轻轻一扬手,魔方划着美丽的弧线翻着跟斗从窗口飞了出去。
男孩看着女孩半天也说不出话来。仿佛一盆冷水兜头淋下,他只觉得自己那颗心也随着魔方飞去,飞出了胸膛。
薇丫头
朋友的店铺,开在大学城最繁华的路段上。所以几乎是每天,都有很多面容新鲜的女孩子,叽叽喳喳地涌进来。我喜欢这个叫“薇丫头”的店铺,并不是朋友的缘故,更多的,倒是因为爱与店里叫薇的女孩子,闲扯上几句。
薇不过19岁,却已在这个城市里独自闯荡了两年,所以她的眼睛里,有同龄的女孩子没有的忧伤与成熟。黄昏的时候,店里人少,薇趴在柜台上,听我有一搭没一搭地问话。薇的言语总是简洁,起初我以为她是害羞,后来才知道,那不过是她自己处世的一种方式,她在城市漂泊的两年里,学会了在陌生人的打量问询里,用冷淡的外表,包裹起自己。但我还是喜欢她,冬日的阳光懒懒地射进暖气充足的店里,薇温柔地劝那些与她一样年轻的女孩子,买下试穿的漂亮毛衣。总是三言两语,女孩子们便被薇说动了心,一脸欣喜地掏钱买了穿出门去。我说薇,为什么有时候她们明明知道这衣服你卖贵了,还是甘心要买呢?薇听了便抿嘴笑,不言语。但我知道那一刻,薇的心里,是快乐的,一种被人承认且接纳的喜悦,让薇像那纯美的花儿,在与她无关的一片繁华里,清香绽放。
因为有了薇,朋友的小店,就经营得有声有色。但我几次劝说朋友给薇多加些工钱,都被拒绝了。朋友说,要都像你一样心软,商人还如何吃饭?她不过是我雇来的员工,为老板卖命工作,那也是分内的事,况且,像她一样等着做工的女孩子,这个城市一抓一大把呢!我很难过,为薇。是的,她在朋友的眼里,不过是尘埃一样无足轻重,如果不高兴,朋友随时都可以请她走人。可是,辞掉了薇,朋友又去哪里寻到如此聪慧乖巧又坚强的女孩?有谁还会在新衣上架的时候,在门前的信息板上,画一个眼睛明亮神情可爱的卡通娃娃,来吸引顾客进门?有谁会把衣服,摆出各样的艺术Pose,挂在墙上?又有谁会每日清晨哼着歌儿,将店铺打扫得窗明几净?把店铺当成家一样热爱着,怕是只有薇,才会吧。
薇很少对我提起她的家人,但我还是断断续续地,知道她的父亲,早已去世,她高中读到一半,便毅然退学,挣钱供自己的小妹读书。我曾经试着问她有没有过后悔,但她从来都是将我的问题跳过,不肯作答。后来有一天,我偶尔看到她倚在门口,神情复杂地看着那些衣着时尚面容骄傲的女孩子,才终于明白,薇,其实是心内一直都在后悔的,只是,现实让她,只能这样隔街望一眼,那曾经想要的未来,便用世俗的喧闹,将她一把拦住。
我几次邀请薇去我任教的大学散步,都被她拒绝了。我以为她是敏感,怕在高傲的大学生面前伤了自尊,但几个月后,却在校园的水杉林里,看到了薇。而且,竟是和我认识的一个男孩。薇的手,被男孩紧紧地握着,她脸上的幸福,如一湾潺潺的小溪,清亮无比。薇,显然是遇见了她生命里的初恋。
那个男孩,学的是艺术设计,他第一次到店里来,便被薇别致的设计打动,外人只知道薇是个打工的女孩,但他却一下子看穿了薇的不甘与渴盼。是他先写了情书过来,薇很快用一整颗心,迎合过去。她把自己化作一团火,将这份浓浓的爱恋,熊熊地包裹住,连我这不再相信爱情的人见了,都觉得温暖。每到吃饭的时候,男孩都会过来,远远地就喊她“薇丫头”,薇常常忘了顾客,瞬间便冲到马路对面去,将他环拥住,而后,仰头傻傻地笑望着他。那时候的薇,如一朵百合花,听到春天的呼唤,迫不及待地,便哗一下绽开了。
一向内敛的薇,在这场爱情里,丢掉了所有的矜持和羞涩。她的0里,有多少爱,她便将多少,完全地展露给他。她从来没有像那些有心计的女大学生一样,在爱情里,学会周旋,学会计算得失,学会从容自如地进退。薇只是去爱,并且,尽情享受着这份在别人看来,差别悬殊的爱情。薇开始跟着男孩去大学里听课,昔日她所向往着的生活,终于啪地一下向她打开了房门。男孩在学校里也是稍有名气的,爱上一个打工的女孩,更是让他的知名度,一夜间飙升。他与薇牵手走在校园里,总会有许多的人议论指点。我不知道男孩有没有过退缩,但我却清楚,至始至终,薇,都是没有过犹豫的。她知道自己配不上他,但她还是执拗地爱着。
店里不知何时开始断断续续地进来一些女孩子,她们并不买衣服,只是假装饶有兴趣地环顾一圈,便笑着离开,走出去老远,还会回头,看一眼辛勤忙碌的薇。有时候她们也不进来,只站在门口观望一阵,说,这就是那个爱上我们校草的薇丫头,看她把店里的镜子擦得多么清晰,可是为什么她从来不照照自己呢?这样的话,很快地让朋友听了去。朋友很果断地对薇说,要么辞职,要么离开那个男孩,别再给店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知道朋友不过是一句警告,她是舍不得像薇这样灵巧的员工的。但薇,却是在朋友的叱责里,轻轻说,好,我走。
这是朋友没有想到的结局,不过是一场看不到结果的爱情,莜却选择了为之丢掉赖以谋生的工作。我赶过去劝薇,而薇,却是在我还没有开口,就说,姐姐,你也不了解薇吗,你知道她即便是将来后悔,也会去做的。
我终于在薇的这句话里,保持了沉默。我想,薇会受伤,可是,她亦会因为曾为一份不可能的爱情,努力过,而心内喜悦。
一年后,我便再也看不到薇。那个男孩的身边,开始换了另外一个时尚光鲜的女子,一眼看过去,便知道,在世俗生活里,他们是相配的。可是,我还是忘不了薇,这样一个在与她无关的冷漠城市里,为了渴望着的幸福与爱情,曾经不顾一切地与生活争抢过的丫头。
爱让死神望而却步
在人生的长河中,灾难常常与我们不期而遇,面对灾难,我们会作出怎么样的反应呢。
(一)汪洋中的那片月光
几年前的一天,我在车站遇到了好友莲。我与莲不止是同学,更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我是早上五时出生,她是下午五时。小学我们经常同桌,初中三年,我们睡在同一张床上。这么铁的关系。可我却没能一眼认出她来。几年没见,她面容憔悴,人也苍老了不少。一路上,听着她的不易,心也跟着颤抖,眼泪不争气的爬了出来。
她说,这十几年,她当过洗碗工,进过工厂,当过保姆,和爱人一路跌打滚爬,辗转多处,吃尽了苦头,终于有了一间属于自已的工厂。本已为苦尽甘来,可是一场大水将一切化为了乌有。
那一天,五号台风登陆朋友所在地,河边的大坝突然决堤了,水在十几分钟内一下涌了上来,不一会儿全城并泡在了水里。荒乱中莲本想抓些东西走的,可水一下从脚踝爬到的腰部,眼看就要被淹没,莲是被爱人强拖着上的楼。说到这里,莲的眼里已爬满了泪水。是啊,十几年的打拼,就这么全没了,看着谁不心疼。她说,几百张艺术门被泡了,那是一个老板说好第二天来提的货,现在无法交差了,还有那几十台机器也全被泡了,被海水泡过的机器会生锈,心疼啊!
我不知道要怎么样安慰于她,只静静的抱了她一会,直到她心情平复。
她才开始继续述说着:不一会,水爬上的二楼,以一种汹涌之势。他们所在的楼只有两层,已经无法再往上爬了,而此时天渐渐的黑了,没人知道水究竟会涨到哪,她们会不会就这样淹没,一种死的恐惧紧紧的包围着她。她和爱人就那样缩在二楼的一张水泥圆桌上,生死由天。
就在这时,她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握着电话的时候,她已经泣不成声。电话是父亲打来的,父亲说,他突然感觉特别不安,于是打了电话。她只一个劲的哭着,象抱着一颗救命的稻草。过了许久,才说,爸,爸,我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父亲在那头焦急的问:你们人还好吗,你们人还好吗?在确定她们身体上安然无恙后才说,人没事就好,人没事就好,只要人在,一切都会有的。她说,是父亲的话让她安定下来的,她说,她终于明白什么是父女连心。她说就在那时,一弯月亮从灰暗的云层里跑了出来,流泄丝丝温暖,就像她那时的心境。她说,平日总是忙忙碌碌,根本没时间陪爱人看月亮,没想到会是在这样的状况中看月亮。水什么时候停的,她不知道。夫妻俩就那么相拥着,被水泡过的衣服已没有了冷意,因为汪洋中的那弯月亮就像父爱一样,让她感觉特别特别温暖,给了她许多力量。
她说,父亲说得对,所有的灾难都会过去的,只要人还在,一切都能重新开始。她在那个二楼待了好些天,一直都是政府用油艇给送的吃的。
(二)用爱吻开死神的眼睛
而另一个故事也是真实的,那是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对夫妇在看望军训的女儿回家的路上,突然天色变了,天空打起的雷,而那雷不偏不倚从丈夫的头上劈了下来,妻子在短时间的目瞪口呆后作出了反应,那就是用唇死死的吻住爱人。当时在场的人都目瞪口呆。看着鲜血从男子的嘴角流出来。不知谁先打了120,在医生的积极抢救后,男子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妻子说,我知道的,上帝也会睁开眼,它不会那么残忍地剥去孩子的父亲的。医生说,真是不可思异,也许是妻子那吻分担了那雷的杀伤力,所以男子才有幸活了下来。而我知道,是爱吻开了死神的眼睛。
爱是世间最美的语言,无论是父爱还是爱情,都能给人无尽的力量,它常常让我们感动。爱,可以让死神忘而却步。生活中,灾难常常是不可避免的,面对汶川这场大地震,又有多少人用生命在诠释着爱。它让我们看到了太多人性中最最闪光的一面,大爱,无私,舍与得……
我常常想,其实灾难并不可怕,只要有爱在,一切都有可能。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黄昏,我揣着满心的烦忧决定去香溪走走。我此时的惆怅,无关风月,只与自己有关。我的心上,长满了一片薄薄的草,在夏天到来时,它们让我烦乱。我需要这样一个黄昏,需要这样一个夜晚。
当我自己在黑暗幽远的道上,当心地慢慢走着,我只倾听着自己的足音。当我浮云般自来自去的时候,真觉得宇宙太寂寞了。
寂寞啊,多少心灵的舟,在你软光中浮泛。
我走累了,走在树下,听着叶子哗啦哗啦地响,它们也在交谈吗?两片叶子也会相爱吗?或者一片叶子是寂寞的,它沉默着,一直听着别人在说,或者,它也和我一样,想要走走?这每片叶子的喜悦,孤寂,芬芳都有我的份吗?
天上的星星多了,月亮也出来了,扑朔迷离的灯也亮了。一回头又添了几颗光明,是星儿,还是灯儿?
这朦胧的天色,是黎明还是黄昏?一转身,忽惊西山月落凉阶上,照着树儿,射着草儿,这莫是她顶上的圆光,化作清辉千缕,是真?是梦?墙外的枯枝,屋上的炊烟,和着隐隐的市声,悠悠的送去了几许迷惘。
月光下,我凝视我的有些惨白的手指,每天,它在键盘上敲打,我的喜,我的忧,我的远远的思念,我的近近的感伤,都一一地跳跃出来了。
暮色苍苍,远村在前,山门在后,石阶小道曲折着,踽踽的我依然无心地走着。
岩下,缓缓的溪流,深深的树影,细语着,呢喃着,笼盖在月明中,是画意还是诗情?
孤独的我,和缕缕的游云。对着幽艳的花儿凝望。寥廓的黄昏,怎耐我如此彷徨?
远处的一株幽兰啊,未免太寂寞了,是你不愿意要伴吗?还是没有别的花儿,肯开在空谷里?
走不尽的长廊,无处诉的衷肠,忽然想哭了,就想找个肩膀靠一靠,哪怕什么也不说。
今夜,凉风起了,荷的气息,绕到梦魂深处。
怎能忘却?夏之夜,月明下,幽栏独倚,粉红的莲花,深绿的荷盖,缟白的衣裳。
真正懂得欣赏荷的人,才真正懂得爱。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美丽,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花凋了呢?爱它的翠叶田田,叶残了呢?听打在上面的雨声!
亲爱的人啊,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怀抱吧,只有你才是我灵魂的安顿。
你就忍心我在寂寥的白日或深夜,对着明明的月,飒飒的风,这般悲泣,这般惆怅吗?
今夜,是谁,动了我的琴弦?我的心啊,怎只唱着反复的音调?
大爱无疆
诗人歌德讲:天下只有父母不嫉妒自己的儿女,父母不论高低贵贱都想儿女活的比自己活的好,哪怕卖儿卖女的年月父母都希望儿女有一个好归处,卖儿女也是为了其他儿女生存,决不是为了自己活着,一位母亲生前是一名妓女曾对人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上学的女儿,我低贱正是为了我女儿高贵,当女儿学有所成后,知道了自己是私生子,知道了母亲的一切,却不能理解母亲,以母亲行为为耻,母亲知道后带着复杂的表情一死为女儿洗刷耻辱,留给女儿遗书中写到:女儿你无法改变你的身世,但是你通过你的努力能改变你的身份,母亲知足了……
这是一个催人落泪的真实故事,留给后人的是沉思,我不仅要问天下儿女能理解父母的爱吗?能像父母爱儿女那样爱父母吗?在父母眼里儿女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在儿女眼里父母是什么?小时候父母是他们的参天大树,是他们遮风挡雨的家园,父母的喜怒哀乐揉进儿女们童年的记忆,生活不论多么艰辛却是快乐,大梦醒来是清晨,太阳总是新的,蓝蓝的天空白云飘,地上有清澈的小溪,五颜六色花草,欢蹦乱跳的小动物,孩子是天地间精灵,欢乐的小天使,70年代前出生大多有这种经历,生活艰苦却欢乐。80年代后出生的儿女们是在幼儿园里长大的,是在游戏机里做游戏,是在网络里沟通,每天他们上学父母接送,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他们却不快乐,父母在他们眼里是学习总监,他们是学习的工具,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懂的了学习竞争,作业的压迫,贫富的差别,人与人差异,这一切都是为了考重点学校,考了好学校就有了好工作,钱就挣得多,金钱的观念牢牢扎在幼小的心灵,在他们眼里父母就是挣钱的工具,父母对他们好也是以后把他们变成能赚钱的工具,他们心里复杂又痛苦,更多的是无奈,考好父母高兴,考不上父母沮丧,在孩子们眼里学习是为了父母,所以父母付出的一切是天经地义,不是为了学习而学,而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父母的脸面而学习,孩子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却是枯燥乏味,孩子像锁在学习的笼子里,他们多么渴望蓝天,绿地。
父母做法儿女们是不能理解的,以致发生杀父杀母人间悲剧,一位下岗职工为了女儿安心学习,牺牲了自己的爱情,断送自己后半生的幸福,一位父亲因为儿子没有考上大学与儿子结怨,结果父亲得了绝症,儿子却不肯看望,难道做父母是错了吗,错在什么地方?残酷的现实不得不把大爱藏在心中,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学而优则仕,十年寒窗苦,金榜题名,是学子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理想,能否实现,实际上往往是在抹杀自己特长,而今千军万马都在走高考这一独木桥,有过去的,有过不去,有滚鞍落马,有喜,有悲,有痛不欲生,考上大学就不必读高中时那样卖力了,反而放松了,只要能毕业就有用人单位,16年的学习生涯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结局,至于你学的知识用的上用不上则另当别论,考不上大学择业成了问题,打工,下岗,自谋生路,甚至走向歧途,除少数人混得不错外,大多数人比不上考上大学衣食无忧,这就是现实,中国从79年恢复高考至今已有29年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并且差异在加大,父母为了儿女将来只能沿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悲哉,壮哉。有位母亲为了女儿上学,十几年不看电视,无声的为女儿伴读,灾区的父母们用生命保护儿女,高考生的父母是在用生命呵护他们未来,她们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小心翼翼呵护高考的儿女,她们在心里默默的祈祷,有的家长求仙拜佛,他们不图自己如何,只图儿女的未来,他们身心疲惫,内心的压力决不比高考儿女差,一位父亲为了儿子高考,把自己临终时用的棺材卖掉,增加儿子的营养,这位父亲干了一生木匠,他老了,唯一私产就是自己临终时用的棺材。在千军万马高考大军中,有来自广大的农村,来自城市,来自社会不同的阶层,他们都奔着一个目的,一个愿望,一个向往,去圆他们的大学梦。
一些到西方考察的朋友讲,西方教育是个性化教育,西方孩子是个性化学习,他们只喜欢他们喜欢做的事,充分发挥了他们各自的特长,创造性往往体现特长的发挥,呼吁我们的教育像西方学习。我们该怎样学吗?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仅仅是沿海地区得到大的发展,内地还很落后,和发达的西方的地区还有很大的区别,西方学费,医疗保险,待业保证金,实实在在是免费的,在某种程度上经济能得到保证,精神世界不是压抑,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发挥,他们可以异想天开,思想在自由的天空飞翔,何况他们学习又是开放式的,注重创造性的工作,学不对专业决对不去工作,不去免强干自己不喜欢的事,人类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我们的教学是传统,大学毕业后能找份工作就很不错了,他们要赚钱养活自己,多年的学习费用靠的是父母,心里已经很内疚了,很少人会想到跳槽,哪怕是学得专业不对口,他们最理想的工作单位是政府公务员,其次是国企,外企,民营企业,他们的才能在传统环境,不能在个性张扬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才干。国情和教育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在深化改革,人们会意识这一点,终有一天孩子们都能走进大学的神圣的殿堂,像自由鸽迎着朝日飞翔。
写到这里不能不感谢默默奉献的父母们,父母是在特定环境下只能要求子女求学,他们难道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无拘无束的生活,特别是80年代孩子们,除了学习外,他们没有自由自在的在田野里狂跑,他们五谷不分,她们的童年是在学习的压抑下长大,父母是把泪咽到肚里,爱却埋在心底,父母的大爱终有一天儿女们会理解,大爱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