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吕氏春秋》,被里面许多惊艳的句子震撼。这本书是一本杂书,有一字千金的美称。当然不能错过啦!之前看的是删减版,精华出现的比较频繁,这次把全文看一看,或许有更多的收获。温故而知新啦!至于是不是道家学说,要看了才知道。
《吕氏春秋》分为纪、览和论。纪应该是按照四季分成十二个部分,别的就不知道是什么顺序了。直接来看吧!
《孟春纪》:果然,中国在很早很早就有较为成熟的占星术了!有些描述可能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再适用了,但是依然可以从文字中看到当时的人是怎样的生活方式。他们平时都讨论一些什么呢?天上的三光,日月星,以及包括的神话传说,然后,跟我们现在玩的幸运数字什么的很像,有幸运声音、味道、数字、食物等等。然后开始说农业知识,春风吹融了冰雪,万物复苏。说天子应该在这日子里做一些什么,吃一些什么,穿一些什么,这就是习俗啊!天子天子,自然是要参照太阳运行的轨迹指定法令。
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一年之计在于春。测量水文土质,确保一年的农耕有个好的开端。为了可持续发展,下几道禁令,不兴兵,不误农时才是顺应天地人和。(《孟子》这本书里有类似的描述,《吕》集百家之大成,实际上百家争鸣的时候,大家都是相互学习的!)
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总是出现这样的情况,事与愿违,出发点是好的,可最终就是不小心走到了穷途末路。【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不是人生的常态乎!无可奈何,利弊之间,没有人能安然无恙,也正因为是这样,才要慎之又慎。
事与愿违、南辕北辙、本末倒置,【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何为轻何为重?愿君能判断正确,保持水的清澈,保持心的澄澈,顺应天性才可得长寿。
我们使用有用的东西,华美的东西,但是如果它们有害,我们还是不要去碰了。【利於性则取之,害於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是不是很像草履虫奔向肉汁,远离盐水一样呢?其实对于人世间来说,肉汁和盐水的区分不是十分明显的,看得清的人,能躲避伤害,明白美味不可多得的道理,看不清的人拼命追逐,却不懂得过犹不及,最后伤害到自己。
不要总是怀着对抗整个世界的心思,也不要疑神疑鬼,如你所说,假如全世界与你为敌,你早就死了。上天有好生之德,你总是抱怨着抱怨那,好运气都会慢慢地溜走的。怀着一颗积极的阳光的心,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就可以了。
美味不可多得,安逸不可多得,美s不可多得,这是常理,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明白但依旧不约束自己,那不是太糊涂了么?【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放纵不是保全生命的道理。如果一直不走路,那么脚就不再能走,如果不适当地操劳,人就会变成一坨。如果有适当的挫折,那绝对是利大于弊的。
为什么大家觉着自己的东西好?哎!其实也有很多人总是认为别人东西好,这两种现象的原理是不一样的。认为自己的东西好,是因为自己有使用权,看得见摸得着,对自己有利,人们总是爱自己的笨拙而不在乎别人的聪明,所谓敝帚自珍,不能贵贱而论。至于总觉着别人的东西好,那是因为没看完全,有了许多的幻想,忘记了事物皆有利弊的道理。或者这两种感觉是可以调和的,大家都不是瞎子,都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但最终,人应该是更加珍视自己所拥有的,而不去珍视别人的东西。
【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性命之情也】,这句话在写爱与碍。笨拙的爱是爱,但它也是伤害。我们兢兢业业,诚惶诚恐,最后还是没有获得一个很好的结局,是否是因为我们没有询问自己许多“为什么”,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去了解事物的运行规律,想当然地一条路走到黑?如果是错的,用得力气越多,伤害就越多,反不如不去做。小孩拽着牛的鼻环,牛顺从,大力士拽牛尾,牛纹丝不动,我不想说选择大于努力,我只想说,如果不了解事物的原理,你根本都不知道选择题的答题卡在哪里。去了解吧,多看一些书,都去一些地方,多见一些人,这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经历。
满与无,都让人亏损,凡事做到半满,就可以了。居住的地方,不冷不热,不燥不潮,不大不小,就可以了;饮食足够填饱肚子,也就可以了;衣服只要让人不太冷不太热,也就可以了;我们从世界获取一些东西,我们也要依靠自己本身的强大的调节能力,我们身上的细胞都不是死的,他们总不工作,整个人就失去许多精神。外源激素是一种辅助,最终我们还是要靠自己的内源的能力啊!景色不必要多美,足以娱情即可;诗书不必背诵太多,足以抒怀即可;音乐不必过多,够调整自己的心情即可。凡事半满既是全满。
这段公正无私是太过于形而上了,就不必多说了。(唔!我理解“形而上”这三个字可是用了好久的,之前总是见这三个字,就是理解不了。)
不知道谁帮助了自己,这就是帮助我们的人的品德所在,不,帮助人就是很好的品德,让被帮的人不知道,那近乎是成仙了。
人有各种各样美好的品格,不是说有几个弱点就不好。我们有擅长的有不擅长的,不要过于执着就可以了。
大人物不亲自动手,但不亲自动手的人不一定是大人物。我们还在学习阶段,尽量自己动手,要谦虚。哎!我总是忘记谦虚二字啊!
如果破坏规矩,即便成功一时,也无法成功一世。既然你可以破坏规则,那别人也可以破坏规则,那就没有规则了啊!智慧的人做傻事,往往比傻人还傻。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那是什么?那些事不是我们凡人能做到的,我们敬仰,我们跟随,但千万不要妄想着能达到,做人做不到的事是可以的,但太执着,就是自讨苦吃了,就是痴心妄想了。
无私这个东西是可以假装的,所以只看行动,不看心之所想。【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就可以称为是无私了,你不要管心里的想法。
【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将自己制作的食物吃掉,那就不能做厨子。有些时候,去除利益,才能成全自己。
《仲春纪》:也是春天。开始下雨,桃花开了,日夜平分。天子又做一系列的事,有些事没有道理,有些事却还是很有道理,如果收成不好,就会有更多人偷盗。唔!因为我们不是天子,所以许多事我们看不到很正常。
还有一件事,是的,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处。
【圣人深虑天下,莫贵於生】。所有人都认为生命重要,可总是做损害生命的事,所有人都知道要珍惜时间,但却总是浪费时间。我有两个观点,第一就是,生命是重要的,但是生命就是一个磨损的过程,这无可避免,损害生命是为了换取经历,第二则是,时间也好,生命也好,不会因为你珍惜而停下而留存,心可以用道家的思想来修养,身体则不能裹足不前。这是生命,应该有炽烈的成分。且所欲有甚于生者,所以也不要太教条了。
关于生命,我没有太多想法,应该是活着比死好一些的。喜欢归喜欢,但绝不应该捡进篮子就是菜啊!【尊生者,非迫生之谓也】。
所有的书籍都在谈论欲望,我们不妨极端一点,如果欲望没有,我们的祖先就不会留着它了,如果欲望走到极端,身体所有的能量都用来满足欲望,那也将会走到灭亡的解决。那么欲望就是要被关在一个笼子里的,且有必要的东西。欲望给我们一个探索世界的理由。对于欲望,圣人与恶人是一样,但之所以表现出来的状态不一样,是因为对欲望的理解不同。(当然,也有可能是客观条件不同)
度!【欲有情,情有节】。欲望为什么难以满足,那就是因为总是满足欲望,它就在不断攀升。得不到的就算了,真的。如果吃到美味还不能感觉到快乐,真的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欲望太能满足呢?
【天地不能两,而况於人类乎】,最先看到类似的话是在西游记里,是啊,很多东西不是区区凡人该考虑的,有个美好的愿望是好的,但是……该放手要放手。万物之理相同,见《庄子·齐物论》。
有时候,防止抑郁,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之。没事别瞎担心了,少一点道德感,不要把自己跟圣人对齐,自己就是一个充满欲望的普通人。
墨子从染布中看出了这个道理,同样的一件东西,放进不同染料里就会被染成不同的颜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像是一句废话,但推广来看,万事万物都是这个道理,怎么能不谨慎呢?
成为更厉害的人,就是为了用来显摆的么?是也不是,站的位置越高,看见的东西就越多,那么想的就越多,操劳的就越多。《吕》不像《庄子》那样偏激,他说的是正常的道理,也依然触目惊心。如果自己不能承受,那么,还是算了,不属于自己。
遵循事物发展的道理,做事情就会快许多,否则,哎!这也许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是,这里不是重点,我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知道宝石的珍贵不是获取宝石的原因。我们知道,使用正确的方法是最快的,可一不知道什么是正确,二是即便知道,也无从实施,我们买不起利刃,买不起香饵。知道了,也最多是汪洋兴叹。【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我呀,把话说烂也做不到,但是还是要说,顺其自然。
事物的来来去去,不是没有原因的,我们在问为什么之前不妨反思,是否是自己做得不到位呢?是的,是的,但是没有办法,人不是生下来就能老于世故的。肉包子打狗什么的事,常有,心里有数,别过于悲伤。
我是有欲望的,欲望是要节制的,不可得时应该释怀,努力是应该的,做不到是正常的,梦想是要追逐的,失败是要安慰自己的,悲伤是难免的,不如意是时常的。说了不羡慕,可是不羡慕真的不太可能。这就是人,我是人,没办法的事。忘记,就忘了吧。
《季春纪》:是春天。梧桐开花,浮萍出现。继续禁猎,准备缫丝。雨水开始增多,地下水开始翻涌,要修渠筑堤坝。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错位了就会收获不好的效果,在社会资源不丰富的时候更是如此。
【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天生万物,没有一个是只有利、害一端的。当利达到了极致,其蕴藏的害处也会随之达到极致,所以,人不要走极端。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名句哦!在【尽数】篇里。我似乎还分不清什么是适度地操劳,什么是过度地操劳。操劳过度那就无效了,开始妄想而影响自己的真实行动,是没有效果的操劳,真正的操劳让人有一定的成果和一定的疲惫,让人睡一个好觉。也许评价指标就是如此,能好好睡觉,那就是适度操劳,如果睡不好觉,那就是没有操劳或者操劳过度。试着用这样的指标调整自己吧!食不甘味也是,出现了,就给自己诊断一下,是没有操劳还是操劳过度?
也许端正的姿势本身并没有对自己有什么益处,但是驱使自己端庄的那个心态以及端庄额外散发出的某种气场,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一是感恩之心,二是令别人愉快,气氛和谐。
道家的思想里没有求签问卜,求签问卜是什么呢?本质上什么也没有做,事情并没有改变,只是期待自己的运气够好,这很像不磨练自己的箭术,反倒频繁更换箭靶的位置,最终还是不可以的。
世界上有千百种道理,只能说在一定范围内,都有其正确性,过分了,就一定是错的。知识多了,没有人能做到不困惑,甚至比无知还要更加困惑。该怎么办呢?要么要修改摄取量,要么就学会分辨,再者,还是修改自己的目标,非要做博学多识的人不可么?
无论做什么,出发点的那块基石,是自己有一个好身体。修身,如何修身?安静,寡欲,差不多就可以了。
无论你走多远,长多高,你始终不能脱离地面,你的力量之源也是你的致命弱点。成功需要自己的努力,但是生杀予夺的权力,完全不在自己手里,你要感谢世界给自己的一个机会,一个可以努力的机会,并且,且也只能,用自己的汗水去回报这个机会了。
控制自己,然后,你才会掌握控制它物的能力。你若花开,蝴蝶自来,先有树荫,再有乘凉之人。
快乐很难,但是如果你懂得了快乐之法,真的就已经很厉害了。
介绍了道的那样多的能力,我就不喝这口鸡汤了。不过对于这段如何评价人的论述,我似乎在鬼谷子里面看到过一段类似的,也有可能是,兵法二十四篇,这里就不考证了,主要还是看看,它识人究竟在识什么。当然啦,最前提是,咱不要以貌取人,也不要用一些小框架来给人贴标签,一笑了之就得了,谁还不是凡人?在这个基础上,看看是什么内容,看他礼遇什么人,看他举荐什么人,看他赡养什么人,看他喜好什么事物。我们为什么要识人?可能是为了找同类吧,可能是为了做到心里有数吧,人是有爱八卦的天性的,哈哈!还是一笑了之好了。
事物必须流转,不然就意味着已经消亡,所以有时候我们真的不必问“种桃道士归何处”,也不必问“人面不知何处去”,生命在流转,沧海桑田,转瞬而已。呵呵,如果,一定要抓住机会,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哦!错过了,那就只能在梦里找他了,但愿,但愿,不要变成“故国不堪回首吧”。既然已经感知到了,就不要一点行动也没有好不好!
哈哈,后来我再看吕氏春秋,再看看吕不韦,哎,许多文字真的就仅仅是美好的愿望,理想是一套道理,现实又是一套道理。尽信书不如无书啊!哎!算了。
《孟夏纪》:到夏天啦!依旧是物换星移,幸运数字什么的改变了,各种虫子从土里钻出来,复活了!有许多菜花也开了,帝王使用的东西改变了,也象征着季节的改变。
似乎要继续与自然和谐共处,禁止砍伐大树。不耽误农时,继续耕作。驱逐野兽,但不大规模狩猎,保护庄稼。积累草药,动用简单的刑罚,蚕桑之事已毕,开始验收。
人是需要学习的,我回想一下,荀子的劝学是非常出名的,《吕》里面也有劝学。我们要学习忠孝,而直接学忠孝可能学不好忠孝,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于是人要再学习好多其他的东西,如理义(哎,为什么不是礼仪呢?自己思考一下,确实应该是道理的理)。理义从最简单的开始,先告诉我们生死,再告诉我们生存,再告诉我们尊重,告诉我们馈赠,告诉我们感恩,最后,我们就明白什么是忠孝了。有时心情急躁,恨不得一天之内变得成熟,那是不可能的,人不经受磨砺,不可能成长。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与前面所说的一样,治理天下的基石是自修,对于教导别人,其原理也是一样,基石不是传递什么知识,而是要让人听着舒服。所谓口才也是如此,不是说你说得多好才显得出你口才很棒,而是别人愿意听你说,你才有施展口才的机会。严厉的话语本身是毒药,指望他治病,最后也是喜忧参半。
这里引用曾子的话,父亲没有去世,儿子死去,这是不孝的。虽然,有不可抗力存在,但是一般情况下,儿子是不会死的,除非故意寻死。故意寻死,真的算是一种大不孝了。
圣人有师,且无常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韩愈说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不从师,就无法成人,圣人不从师,也成为不了圣人。尽信书不如无书,那是劝诫人不要教条走极端,不是劝人不看书,如果人不看书,【其闻不若聋】,【其见不若盲】,学习能给人以增益,这是学习的意义。两边都是,极端不可,居其中。
下一段再举一些例子,不好的人通过学习变成好的人,鸡汤我就不喝了吧!
【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营是疑惑的意思),这句话很合我心。学习,是为了让自己进步,能明白自己在进步着,心中的疑惑就会减少很多。思考其中的真意,是不必钻牛角的,是不必巧辩来证明什么的,学习不是用来抬杠的,不是用来气人的,不是用来挑刺的,只是用来磨炼自己的本性,让人明白一些道理的。我不考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我只觉着,学习,就是用来解开心中的疑惑的。如果增长了知识,反倒学会看不起人,反倒不再尊重他人,那么,真的算是南辕北辙。
孔子【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我们可能做不到后者,再自己看看,前者也很难做到,至少做一些,然后能觉着这句话有道理,也就可以了。
说教师的任务,其实也就是学习之后,我们应该获得什么。【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通过学习,我们应该变得安心,变得快乐,变得闲适,变得从容,变得庄重,变得严肃。那么我觉着总结为两点,就是快乐、庄重。为何快乐,一,自己的疑惑被解开所以快乐;二、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而不担心未来,所以快乐,三,知道一些事物运行的道理,不为过去的失去和失败而过于悲伤,因此快乐,这种快乐,贯穿过去,现在与未来,是真的快乐,唔!究竟要多么通达,才能明白这样的极致的快乐呢?然后是庄重,这个庄重里蕴含着什么呢?一,对内,尊重自己,爱自己,始终站在自己这边,失败了安慰自己,成功了也学会让自己淡然,不产生一些邪恶的想法,不亏损自己精神,指导自己的生活,积极追求眼光;二,对外,尊重他人,凡事不急不躁,不争不抢,其身正,不令而行,严肃,不怒自威,从容,充满自信,尊重事物客观规律,成则成,败则败,不暴跳如雷,不失风度。如此两点,可谓是学习的任务吧!
【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於其所不乐】,人毕竟不是圣贤,哈哈,也不是机器,有喜欢的事,有不喜欢的事,强求不来的不可以强求,不喜欢则不能持久,这是人之常情。学习嘛!还是得拣自己喜欢的来,不要千人一面,就这样吧。
喜欢食肉,一个鼎的分量怎么也吃不完,喜欢甘泉,取其一瓢,够喝好久。不用那么大格局,也不用为那么多事操心,就随便吧,心向往之,脚下生风,莫问前程。
嗯,学好的前提是先要热爱,不热爱,那事情是办不成的,习是学不好的。
读一本书,除了看它的内容以外,还应该学着看它的结构,因为呼呼,自己也想写点什么什么,哈哈哈。
书里提出了一些不好的行为,我觉着可以作为参考,但是,对于自己的生活来说,什么东西是真的有害,什么东西是真的有益,自己心里是清楚的,之所以去做,无非是想要利益而忽略利益所带来的损害,于是误入歧途。根据自己的判断,给予自己一定的约束,切记不要太严格,如此就可以了。
《吕》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在这里,在《用众》一篇。【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不是说理和美感。太好的句子了。学习就是不会满足,学了许多,停下脚步,发现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学习。不要把不能看作是一种耻辱,不会很正常,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去学会。许多许多弱点,许多许多不足,都是由我们的生长环境决定的,我们不能一味埋怨什么。有人先知先觉,我们不能先知先觉,那么失败了,或者路途艰辛一些,都是正常的,正确面对失败吧!无论怎样,都要用虚心的态度去面对。
之后,用众篇强调了团结的力量。团结一直都很有用,但是对于我这个个体来说,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理解。
《仲夏纪》:唉,仲夏夜哎!很美。星宿的位置依旧在变化,其他的部分还属于夏天,有的虫子出现,有的鸟开始鸣叫,当然,也有一部分生物开始消失。进入雨季,田野需要雨水,于是大家开始祈雨,祈求五谷丰登。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的分量一直都很重。
可能确实是道家的著作,总是让人清心寡欲。不过很有可能是因为,欲望是自发的,不需要控制,控制欲望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强调。是的,天气炎热,更需要静心吧!
牧马,染布,刑罚,用火,都要控制。大部分的政令还是围绕着粮食生产。
混混沌沌,分分合合,是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为何我一而再再而三地想,也想不清楚这个道理呢?总是不愿意接受现实,不接受现实,就是对自己不好,就是别扭,不放过自己,很难不难过的。
掌握了和谐之道,才明白,音乐也应合乎自然,过度悲伤的音乐,过度激昂的音乐,过度放纵的音乐,都是不应该多听的。人的情绪,很容易被音乐左右,音乐影响着人的心境。追求轻柔,舒缓,和谐,才能修心。
我们许多的属性,都是天生的,固有的,避无可避。太过忧虑,伤身体,实在不行,还是放弃自己承受不了的事物吧!不管做什么事,人最首先要依赖自己的生命,孰轻孰重还是请自己能明确,不要为了芝麻丢失西瓜。
珍视宝物不是一件错事,但要始终记着,我们的生命,比任何珍宝都要贵重。带着忧患的身体,还要什么珍宝呢?
追求快乐时,反不能快乐,那一定要反思,是不是走错了路。
快乐有时是建立在不幸之上的,火热的原因,是挪走了别的地方的热量,让某些地方结冰。那很明显了,那是放纵的快乐,是错误的。
适中,基本上所有的书都劝你适中。我,也选择适中。【故乐之务在於和心,和心在於行适】。首先要保持一个愉悦的身心,然后才能向外探求别的什么。有时候我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太狂妄了,明明没什么本事,那就是很狂妄,狂妄之后又被打脸,心境大起大落又不长记性,始终学不会柔和,始终学不会谦虚,久而久之,身体是要生病的。
为什么静以修身,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最修身。一旦你有点什么,不是觉得它长,就是觉得它短,不是觉得过分而不能承受,就是觉得不足和不能满足。心情左摇右摆,患得患失,不悦产生。
“有”的时候,我们要当做其“无”,总是去操心,一定是“有”不如“无”。当你心烦意乱,那就是明显,自己的修为还接受不了好的事物,应该果断放弃。掌握不了适度,那就先见习。我知道这种策略很缓慢,但是,过犹不及,放弃也是没办法的事。
人在许多地方,不能自己做主,只能接受。
《季夏纪》:炎热的风开始变得温柔,傍晚时分,萤火虫在暖风中起舞,躺在草丛里(不怕蚊子吗),听蟋蟀的声音,很美。
祈福是要继续祈福,可是还是要继续休养生息,因为农业生产没有结束,不能做什么大事情。继续修筑堤坝,预防水灾。要设立符合节气的政令,无论到什么时候,不要瞎搞,不然后果很严重。
每一个事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音色,每个人都不同。大自然的乐队还是很牛的。
我也不妨,把一切都接受下来吧!
可不可以用什么纪念一下过去,然后就开始往前走喽!
音乐从心里流出来,可以听出一个人的心境。哎!有一个词叫礼崩乐坏,看来,在过去音乐是有一定地位的。
神话故事就不说了,也许是寓言,也许是美好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