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是时候可以上了[2]

◎邵子剑

个人简介

邵子剑,浙江上虞人,1991年6月生,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生、国际关系学院2017届硕士毕业生,先后在新疆、西藏两地支教各一年,在校期间曾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学生党支部书记、共青团员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北京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作为上海选调生,先后在普陀区真如镇街道、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挂职锻炼,现任职于上海市委宣传部。

我取这个标题,不仅因为自己是“90后”,更想表达的是,第一批“90后”其实已经到了而立之年。整个社会,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曾经当自己还是“宝宝”,但客观来看,“90后”再不上,什么时候上?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有不少反思,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力量的强大、中国制度的自信。

力量之源、制度之基,其实是人,是无数个站立在前线和后方,在各行各业为着同一个信念,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方向拼搏、奋斗的人赋予的。经此一役,“90后”青年一代的精神面貌、工作状态、责任担当等等,全方位地展现在社会面前,“90后”经受住了考验,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肯定与称赞。

危难关头,我的同龄人,确实非常了不起。我能做的,就是向他们学习、看齐,然后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想想我又能为这个国家和社会做些什么。

2017年从北大毕业,我以选调生的身份加入上海公务员队伍。在单位,“90后”确实是最年轻的一批干部,既对未来有焦虑和憧憬,也努力在现实中学会成长。经验是岁月洗礼和沉淀的产物,而我的经验还太少,不足以和大家分享。因此,我只是跟大家讲讲故事和见闻,讲讲我所看到的、所经历的、所思考的,与大家共勉。

在上海,城市治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如何更好地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值得深入探讨和持续探索。在上海的基层,有一大群人在为之奋斗。希望我们和这座城市的相遇与互动,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拿起沟通“金钥匙”

我工作的单位是宣传部门,具体业务是推进基层党的建设。关于工作内容,没有必要多说,一方面是因为上海的体制架构和其他省份略有不同,有一个“大口”的概念在;另一方面,体制内大部分工作内容基本是共通的,归结起来无非三大事——“办文”“办会”“办事”,而贯穿在其中的,是不断协调、反复沟通。所以,我着重谈谈对“沟通”的理解。

沟通能力,可能是我们离开校园后面临的最大的坎。

无论处在哪个层级,我们都可能面临“想干也能干、能干却不想干、想干却不能干、不想干也不能干”四种人。在基层工作中,这些情况或多或少都存在。有时候,我们的大量沟通就是要让想干的人能干、让能干的人想干,“忽悠人”自主干,“号召人”跟你干,这些都很不容易。所以,千万不要非常“书生气”地觉得,作为上级部门,下个指令,别人就会乖乖执行了,更不要觉得我们说的话、做的事、写的文字,别人都能理解、也会理解。

有时候,我们发个通知,明明已经写得非常清楚了,但总是会有收文单位打电话来咨询,有些是因为没有仔细看文件,有些是看了文件但没明白,有些是纯粹诉苦、抱怨,感叹说干不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得有耐心去沟通、解释,最终得到认同和理解。

作为公职人员,面对老百姓的时候更要学会沟通——说别人听得懂的话,做别人看得惯的事。“接地气”大概是我们离开校园,成为公职人员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熟悉基层、了解基层,进而才能理解基层、指导基层,才能将沟通这件事做到位,做到别人心里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从“书生气”向“接地气”转变,大概就是拿起了沟通的“金钥匙”。

基层锻炼期间邵子剑参与组织社区公益活动

不过话又说回来,所谓“不忘初心”,就是要求我们在“接地气”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在课堂上学习过的“圣人之道”、培育起的“家国情怀”,尤其是在别人很不理解、你倍受委屈的时候,依然能够“曲线救国”地、想尽办法地朝着时代潮流预示着正确的方向坚持前行,为你的服务对象做更多的好事,进而“蝴蝶效应”般地影响社会,甚至影响整个国家。

因此,不厌其烦地提升沟通能力,其实就是增长工作本领、砥砺意志品质,在沟通中将每件事做好、锻炼起强大的内心并努力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

着力培养“绣花”精神

2017届上海选调生的两年基层锻炼,第一年在城市基层,第二年在本单位的下属基层单位。因为没有很重的脱贫任务,第一年基本被安排进城市社区,我那时候去的是社区居委会。尽管在城市生活了很久,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年轻人对社区居委会其实没有明确的认识。两年多前,我刚到社区的时候也是“一脸懵”,的确不知道居委会都有谁、要做什么,待了段时间才领会一个词——“小巷总理”,管的地方不大,但要处理的事情却千头万绪。

社区专项事务协调会现场

当时,上海城市更新的重要任务是整治“五违四必”,通俗点说,就是拆违章建筑,“拆违”的主力放在了基层街镇和社区。那时候,我所工作的街道有一条街,沿街39户全是违章建筑,已经存在了很多年。按照我们的理解,违章建筑本来就不合法,一声令下,它们不就轰然倒下了吗?但正如我一开始就谈到的,做成任何一件事,中间都会有不少需要沟通的环节,实际工作的推进往往并没有这么顺利。

其实也很好理解,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拆违”后居民认为自己“丢了几十万”,政府也没有任何经济补助,同时,上海市区不少老旧小区,居民的生活空间很小,有时候搭出来也是“迫不得已”“情有可原”。我是后来才加入拆违宣传队,工作组跟我讲,一开始他们连门都进不了,挂电话、不开门,根本不跟相关负责人谈。

街道工作组负责人(后来被评为上海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就给大家鼓劲:“要工作到极致,努力到感动自己。”在这样困难的初始条件下,以这种饱满的精神状态,他们去跟每一户居民谈,了解困难,了解需求:有居民生病了,他们送上慰问品;有居民提出想吃什么,他们驱车去买;有居民生活困难,却不了解政策,他们解释政策、帮忙协调补助等等。但凡合理诉求,基层干部都是随叫随到,很多花销,都是自掏腰包。

这时候,我才明白,城市基层的群众工作其实没什么秘诀,说到底就是将心比心的精细化,精细到极致,细致到极致,在潜移默化、一点一滴中打通人心。群众和公职人员成了朋友,有什么事情不能沟通、不能做好呢?

这种工作方法,在上海的城市治理中很普遍,我们称之为“绣花”,每一针都到位,每一针都精细。为什么?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上海这座城市承担的使命和责任都很大。后来有居民跟我讲,一开始以为基层干部拼命劝拆是因为拆完有奖金,但后来才知道,根本没有奖金,而且在一次次和基层干部的互动中也慢慢都理解了,我们的工作是为了城市发展大局。

基层工作,不是去跟居民喊口号、刷标语,而是给予阳光般的温暖,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有困难、提出来,共产党就在身边。所以,后来居民们也都想通了,违章建筑拆了一时损失,但城市公共空间大了,大家受益。最终,用了38天,沿街这39户违章建筑全部自愿拆除,创造了所有人眼中的“不可能”。很惭愧,我当时的工作,只是负责记录下这38天工作组的故事。后来我工作的社区,需要进行高层楼道整治,我们也学会利用这种方法,这叫作“拆违不拆心”。

同样,今年的疫情防控一样需要精准化、细致化地工作。

疫情期间的上海,管理难度非常大,因为上海的人口密度高、人流量大,上海市民对政府工作具有很高的期待,再加上经济压力大、生产任务重,极其考验城市治理“绣花”的功夫,既要精准防控,也不能“因噎废食”。

疫情期间邵子剑(左一)参与基层社区“顶岗”

除了医疗战线冲在最前面,很多在上海的北大校友,比如在经信部门工作的选调生,几乎全天扑在工厂里,协调生产口罩等防疫物资;在基层街镇工作的年轻公务员,春节起就连续上班,奋力保卫一方平安;在上海投身于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北大人,很多是新闻工作者,全身心扑在一线作报道……后来由于城市进出口(比如火车站、机场、高速路口等)和社区极其缺人,一大批机关公务员下沉,承担测温登记等工作,其中有不少是北大人。我问他们,苦吗?他们说,工作不苦,本来就都是分内之事、职责所系。

我们看一场战役,往往只记住冲锋在正面战场上杀敌的英雄。但在日常生活中,我想,我们不仅要看得到冲在最前面、曝光在镜头下的“领头羊”,也要看得见垫在后面的、默默无闻的整个“羊群”。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背后,每一条战线都在拼命地战斗,做着无数和疫情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工作。所以,等疫情过后,下次再见到医务人员、军人、警察、边检、社区工作人员、基层干部的时候,我想我们一定要多一点配合,多一份理解,多一些关爱。

擦亮“北大人”标签

刚从北大毕业的时候,无论自觉或者不自觉,我们都会认为自己很能干。到了工作岗位,也期望着单位更多的关注和认可。的确这样,因为他们都是这么说的:“新来一个北大的,不得了啊!”在社区居委会的时候,甚至还有人煞有其事地问过我:“考进北大不容易啊,书读得这么好啊!”

这是别人对“北大人”的第一印象,读书不错,学习成绩不错。但久而久之,我们也就慢慢领悟了,读书不错的评价背后并不必然意味着对我们能力的认可,会考试和会做事可能是两回事。

曾经有人说过,“北大人”这个标签是一把“双刃剑”——你能干,别人会说,北大毕业的,会做不是应该的吗?你不能干,别人也会说,这都不会做,还北大毕业的啊?这当然可能是个段子,但评价一个人,如果还是在拿学校出身、拿分数成绩作衡量,尤其是十八岁那个特殊节点的一场考试作为参照系,恐怕还是有点令人遗憾。

那么,从会读书到有能力,是如何证明的呢?最简便的检验办法,大概就是让我们写材料,而且是越往基层,越会将写材料的重担交给我们。因为基层缺“写手”,而基层要写的材料实际并不少。材料内容五花八门,绝大部分领域是大学时期没有涉猎过的主题。也许有的同学专业辐射范围比较广,能够遇到对口的内容,但书本上的理论和操作中的实务,还是会有些距离。同样,让我们写的文体也都五花八门,绝大多数是我们从来没有写过的格式规范。

我至今还记得,自己在不同岗位工作时写的第一份材料是什么内容。上海选调生初任培训,我写的第一份材料是党支部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的方案;在街道基层锻炼,我写的第一份材料是总结街道区域化党建和实施“片区制”治理模式的成效;在市委宣传部,我写的第一份材料是宣传“学雷锋”志愿服务基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这些工作的业务归属,分别是组织条线、城市基层治理条线、精神文明建设条线,覆盖范围非常广泛。

“北大人”的标签是有“偶像”包袱的。面对天上掉下一口“锅”,你不好意思说自己不会“烧饭”,只能看现有资料、找参考文献,先想尽办法熟悉情况,然后自行归纳、尽力提炼、高度总结,最终迅速地付诸笔端。学术论文更加注重解释“为什么”,党政公文更多强调“怎么办”。

大家或许会抱怨,这些工作都没有干过,让我怎么写?说的也不错,但世界上大部分事情其实都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闭门”能够“造车”的前提,就是我们要学会自己想办法去搞“图纸”、搞“模具”,然后具备点基本常识,想想我们写出来的东西,换成是自己,能不能做得到。这是最基本的学习能力,也可能是我们在北大已经掌握的能力,更是离开校园后我们必须延续的能力。

不懂当然可以问,不懂还可以去调研,但不懂我们就说自己不懂,不知所措等着别人来教,这大概真的就是不会做事、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了。没人会给我们划重点、说范围,重点和范围,都是自己给自己圈的。

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党是这样,我们每个人也是这样。这个世界很大,学校里学到的只是这个世界很小的一部分内容,但北大应该是这样一所学校,让我们每个天资各异的人能够学习到最基本的观察世界的方法,让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快地在干中学会,在学会后干得更好。只有依靠学习,“北大人”才能迈向更远的未来。

不过,话说回来,我想强调的第二个重点,其实没有那么“高大上”,建议我们都要提高一下语文水平。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不具备文字修养可能腿都迈不开。尽管远离高考这么多年,我们依然不能忘了曾经学习过的遣词造句的知识,不要写病句,要注意标点符号,不去造不恰当的词语搭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提炼能力和总结能力,再拔高一下,就是思考能力。写文章从来不能是套“八股”、堆“词句”,写下来的,其实都折射出我们的思路、思维、思想。

做好每一件“小事”

大家都认为公务员工作稳定,但工作稳定不代表工作要求不高,尤其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视野、站位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工作稳定更不意味着工作节奏稳定,比如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少人几乎全天候住在国家会展中心附近的酒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组织部门更是天天加班,就差睡在单位了;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等等,这些重大任务背后,都是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各条线的公职人员加班加点完成的。这些都是专项工作,还有许多常规工作。

上海城市更新对比

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踊跃考公务员呢?我想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北大人,是因为想做一点事情。将每一件小事做好,将每一件好事做实,将每一件实事做久。做点小事、好事、实事,实际上就是认同自己的这份工作,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事业,能够让这里的人过得更好一点,能够让这座城市、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一点,那么这份工作就是有价值的。

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是信仰也好,是情怀也罢,我们平时在一起,其实也没什么机会去谈如此宏大的概念,只是在干成一件事后,自己觉得心满意足,然后再给自己不断“打鸡血”,继续投入下一件事。很多事是服务对象暂时不理解的,比如宣传部门,很多人就搞不清楚我们到底在做什么。但能不做吗?在这次疫情中就可以看到,我们不发声,谣言很杂、谣传变多,人们的心态就会更加紧张,稳定的社会秩序可能就会出现问题,最终反噬给我们每一个人。

所以,我个人觉得,选择做选调生,到基层当公务员,这只是一群青年人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的一种途径。在这群青年人中,北大青年从不会缺席,甚至应该冲在最前列。

人生的价值,绝不在于你走了哪条路,而在于你在这条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塑造了什么样的风景,让别人欣赏到了什么样的风景。无论在哪个行业、哪条战线、哪个领域、哪个位置,我想,我们都应该充满激情地去热爱生活,充满斗志地去迎接挑战,充满理想地去创造未来。如此,才能不辜负我们这个美好的时代,不辜负我们的青春。北大人,应该是一群能让自己和自己身边人过得精彩,同时也能让这个社会、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一群人。这是与时代同行的自信,更是创造时代的担当。

所有离开母校的人,我想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在北大的日子,真的太美好了。在校园的日子,虽然焦虑,但不足以忧虑;虽然清贫,但充满乐趣。希望大家珍惜每一天能在未名湖畔读书的日子,因为这是所有北大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最后再分享一句话: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能看到什么,我们在想些什么,我们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向阳生长,我想,春天都会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