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修炼雷法!
- 黑神话:从天命人开始
- 四海翻腾云水怒
- 2000字
- 2023-12-03 17:00:05
噹一声,皇帝李改的嘴替内侍省夫君狄力士眯着眼睛和气道:
“御史大人想必是喝醉了酒,这才说此胡话!”
“臣没喝醉!臣请灭佛!”
“左右,还不快点把韩大人请下去!”
于是乎,御史大夫韩语就被四个千牛卫强行押送回家“醒酒”。
经此闹剧,李平安再无看下去的兴致,便独自一个,于这万千之众中,逆流而行,最为醒目。
坐在龙撵内的皇帝李改看的最为清楚,顿时疑惑地拉开龙撵,露出两个愤怒的眼睛盯着虽千万人独往矣的李平安。
群臣见皇帝李改亲自拉开帷幕必知有大事,立刻顺着皇帝眼神看去,就见一个少年独自而行,好不潇洒,这些人立时窃窃私语起来:
“此人是谁,竟然这般胆大?佛骨大会还未结束,就敢当着天子的面离开!”
群臣猜测李平安身份之时,国师普度慈航也回头看了一眼,只看李平安背影似乎有些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但又想不起来具体是谁。
“少年好胆气!酒中意!”
群臣中的李无白眯着眼睛盯着李平安背影赞许,如今在愚蠢百姓之中似他这种清醒之人已经不多见了,便立刻往指尖倒了一滴酒,朝着李平安弹去。
那滴酒速度奇快,立时就飞到了李平安身前,瞬间化为人形酒气,盯着李平安的面容打量:
“嗯?红日玉佩!?居然是他!”
群臣中的李无白立刻惊呼一声。
当然惊呼“居然是他”的不止是李无白一人,还有一个就是李平安路过的一个汉子。
“他居然来长安了?”
此人正是李平安在五指山遇到的老熟人五指山县令岑长清的护院王浪。
“这厮来长安莫不是要向岑长清的哥哥户部侍郎岑长津告诉我杀了岑大人的事情?”
王浪自从在五指山被六妖蛊惑杀了岑长清后,便急急返回了长安城,投靠了岑长清的哥哥岑长津,本来以为李平安、紫霞等人死在了五指峰六妖手里,想着把误杀主人的事情隐瞒一辈子。
结果今天来瞻仰佛骨的他就看到了独自一个逆流而行的李平安,这使他如何不惶恐不安。
“不行!先下手为强,待佛骨大会结束,我便告诉岑长津大人就是此贼杀死了岑长清,然后和五指山斧头帮抢了那一万两金银!”
“近日我讨的岑长津大人欢喜,岑大人必然信我,李平安你个土匪头子竟然敢来这虎狼之地,等死吧你!”
正在独自而行的李平安忽然感觉有人在背后咒他,刚要转头去看,那王浪立刻蹲了下去,隐没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之中。
……
夜里,漫无目的寻找了紫霞一天的李平安洗了脚躺在床上,琢磨着照这样找下也不是办法,不如趁此机会再强大几分,多些攻伐的手段,比如学习雷法,而且现实世界还有俗事未了,答应原芙蓉的事情还没有做到,于是乎在这黑夜喝了一声:
“存档!”
等李平安再一睁眼,就回到了现实世界,李平安此番回来并不像之前返回时那般疲惫,反而精神饱满,这都得益于越来越高的修为和吸收灵蕴之结果。
“什么?九月十号了!如此说来距离上一次进入《黑神话:天命人》已经七天了!”
李平安看向屋外,此时烈日当头,乃是九月十号的正午,顿时诧异了起来:
“以往进入《黑神话:天命人》世界的时间几乎与现实世界的时间一致,可这一次进入《黑神话:天命人》世界已然超过半月,可现实世界才过了七天?难道说未来两个世界的时间会失序?”
李平安已然感觉到了怪异之处,但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眼下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学习雷法,刚好三个贱种舍友都不在,他立刻从上次从博物馆借来的许多道家经典之中寻找有关雷法的书籍。
“这本看过了!”
“这本不是雷法!”
“这本也看过了!”
“嗯?”
就在李平安以为这些从博物馆借来的道家典籍中没有关于雷法书籍的时候,忽然一本道家书籍映入了他的眼帘:《洞玄玉枢雷霆大法》。
此书亦是白玉蟾白祖所著,其开篇便讲到雷法将内丹与符篆咒术融为一体,既讲存思、存神、内丹修炼,又讲祈禳斋醮、符篆咒法,强调以内丹修炼为本,以符篆咒法为用。
其思想基础是天人感应论,也即人身是小天地,人体各部分皆与大天地相符相应,其头像天,足像地,四肢像四季,五脏像五行,其精气神无不与天地相通相感,影响自然,而且还进一步可以主宰天地风雷。
只要能做到存思、存神、内丹修炼,便可呼风唤雨、翻江倒海,似乎都在指顾之间。
“存思,也即明悟,我有,存神也即精气神,我有,内丹修炼,我已经达到骨玄境,三者具备,完全可学习雷法!”
李平安一看需要学习雷法的条件,自己全部满足,便继续往下看:
雷法因为门派、修炼方式不同细分为五雷正法、符箓雷法。
五雷正法便是西游记里车迟国斗法中虎力大仙所使用的雷法,属于雷法之最,凡修炼到最高境界,无论何人使用,便是玉皇大帝都要听五雷正法而降旨下雨。
符箓雷法比之五雷正法威力略微逊色了一筹,讲究自身修为的同时,与符箓术相结合。
虽然威力比五雷正法逊色了许多,但是因为符箓术之缘由,可结合五行、阴阳、八卦修炼出天雷引、风雷动、水藏雷、火雷灼、土雷炸等等不同的雷系法术,乃是当下修士使用最多的雷法。
李平安此前遇到的一叶知秋所使用的便是符箓雷法。
继续往下看,乃是修炼雷法之忌讳:
求天人合一之境,内炼以基础,心诚於中,而获感於天,践行宗门要旨“修于内,方能发於外”。
修持之人,始也或闻大道,业重福薄,一切魔难,遂改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