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政处理起来不像军务那样好办的,目前朝中丞相李蔡素来是秉持着只要不违反原则,就不管不问的态度,一心只盯着经济发展。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大司马为了避嫌,已然是很少过问朝政了。而代理御史大夫桑弘羊忙得一天到晚脚后跟打脑勺的,也自然是顾及不过来。我为什么说没什么大事情啊?你看为了此事淮阳太守汲黯和蜀郡太守文翁则都不是在得知此事后上书朝廷表示了反对意见,而桑弘羊和赵禹等人也都不是附议了。只是当今圣上还没表明自己的态度,估计此事很有可能不了了之了。你放心好了,只要有咱们这位老哥哥汲黯在,这样人就不可能短时间内获取成功的。要是真让汲黯看不去了,依照咱们这位老哥哥的脾气秉性,他可是真敢擅离职守跑到长安去和当今圣上理论的。咱们这位皇帝陛下见到这位过去的老师,还真是很头疼的啊!当年张汤在朝堂之上那么嚣张,还不是依旧让汲黯骂得狗血喷头,不敢造次。所以这次和云日格等人谈判完事了,你得赶紧回到长安去。而我忙完了东越地区这摊子事情后,也要抓紧时间赶回去。胶东康王刘寄听后,觉得刘从戎说得很有道理。到这里诸位可能要问了这个祥瑞到底是怎么回事?正好有时间就和大家说一下。
祥瑞又称“福瑞”,指吉祥的征兆。被儒学认为是表达天意的、对人有益的自然现象。如出现彩云,风调雨顺,禾生双穗,地出甘泉,奇禽异兽出现等等。古代祥瑞种类繁多,大体分为五种,即五个等级。古称“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是最高等级的瑞兆。以下分别为大瑞、上瑞、中瑞、下瑞。《新唐书·百官志》载:“礼部郎中员外朗掌图书、祥瑞,凡景星、庆云为大瑞,其名物六十四;白狼、赤兔为上瑞,其名物二十有八;苍鸟、赤雁为中瑞,其名物三十二;嘉禾、芝草、木连理为下瑞,其名物十四。”后来品种又不断增加,凡铜鼎、铜钟、玉罄、玉壁等礼器也都列为瑞物,因此,可以列为祥瑞名物者远不止这些。
一、嘉瑞
嘉瑞有五种,又称“五灵”,分别为“麒麟、凤凰、龟、龙、白虎。”
1、麒麟,传说中的神兽或仁兽。《史记·司马相如传》上林赋:“兽则麒鳞。雄为麒,雌为麟,其状麇身牛尾,圆顶一角。”借喻杰出人物。《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卷四十六,介绍麒麟说:“麟信而应礼,以足至者也。麟角之末有肉,示有武而不用。麟为毛虫之长,麟之足不践生草,不履生虫,言麟性仁厚,其趾也仁厚。麇身牛尾,园顶一角,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中规矩,不群居,不旅行,不入陷阱,不惟罗绸。王者至仁则见,盖太平之符也。”古代武官补服有麒麟,为武官一品。属上等嘉瑞。
2、凤凰,传说中的瑞鸟。《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呼。”《大戴礼·易本命》:“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传说凤鸟非练实不食,非礼泉不饮。有王出,则凤凰见。历代以为瑞鸟。皇宫内喻为后妃。以凤纹做装饰的器物,多为后妃们所专用,古人以凤鸟是羽虫之中最美丽者。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这种动物,而是人们凭想象虚构的形象。他的形体吸收了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鹳额鸳腮,龙纹龟背,燕颌鸡啄。更享儒家美化为“五色具备,飞时百鸟相随,见则天下安宁。”《诗·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潮阳。”雄为凤,雌为凰,雄雌同飞,相和而鸣,遂以“凤鸣朝阳”喻高才逢时;鸾凤和鸣,为祝人婚礼之词。世人誉为嘉瑞。
3、龟,龟分多种,各有所长。一曰神龟。神龟之象,上圆法天,下方法地。背上有盘法丘山,云纹交错以成列宿。长尺二寸,明吉凶,不言而信者是也。古代以龟甲占凶吉,故称龟为神龟。庄子《外物》:“仲尼白,神龟能见梦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纲。”一说龟寿五千岁谓之神龟。二曰灵龟。《尔雅·释鱼》:“二曰灵龟”。郭璞注:陪陵郡出大龟,甲可以卜,缘中纹似玳瑁,俗呼为灵龟,即今龟。《易·颐》:“舍尔灵龟,观我朵颐。”三曰摄龟。《尔雅·释鱼》:“摄龟,小龟也,腹甲曲折,能自张开,好食蛇。江东呼为陵龟。”郝懿行义疏:“摄犹摺也,亦犹折也,言能自曲折解张闭如折叠也。摄龟,即呷蛇龟也。”四曰宝龟。《尔雅·释鱼》:“四曰宝龟,郭注引《书》曰:‘遗我大宝龟’。何休注:‘千岁之龟青髯,谓之宝者,世世宝用之辞。’古代用龟为卜,故云世世宝用也。”《礼乐记》:“青黑缘者,天子之宝龟也”。《文苑精华》一六七:“唐李义府在寓州遥叙封禅诗:瑞巢开珍凤,祯图荐宝龟。”五曰文龟。《尔雅·释鱼》:“五曰文龟,郭注:甲有纹彩者。河图曰:灵龟负书,丹甲青文。”六曰乌龟。《左传·僖·四年》:“乌短龟长,不如从长。乌龟皆用于占卜凶吉,龟着象乌衍数,物先有象而后有数,故曰乌短龟长。”七曰山龟,又名秦龟。背甲较平,有直行之隆线三条,后缘则为锯齿状,腹甲大而扁,侧缘有隅,背面褐色,腹面黄色,皆有暗色大斑。八曰泽龟。九曰水龟,龟之最普通者。大者长五六寸,头绿,背甲褐色,有六角形纹片十三枚,腹甲九枚,色黑,雌者背隆凸,雄者平。栖息河沼中,以鱼虫水草为食。十曰火龟。《尔雅·释鱼》:“十龟,一曰火龟,疏:龟生火中者。”此外还有元龟,元龟即大龟。古代人用以占卜。《史记·龟册列传》:“纣王暴虐,而元龟不占。”《尚书,大禹漠》:“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引深为可做借鉴的前事。”《三国志·吴·孙权传》:“建安二五年,斯则前世之懿事,后王之元龟也。”宋景德时编辑《册府元龟》书名即取此意。历代以为嘉瑞。
4、龙,海中神物,司掌行云布雨。自古为华夏民族崇拜的图腾,被尊为华夏之神。传说龙为麟虫之长,能兴云雨,利万物,使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故为五灵之一。《易经》有云:“飞龙在天,大人造也。”后来用于比喻君主。历代皇帝都以真龙天子自居,认为自己是龙的化身。因此,用龙纹装饰的各类器物为帝王们所专用。我国古代的龙也和凤凰一样,是古代人民凭想象虚构出来的,他集中了许多动物的局部,也是经过数千年的不断演变,才形成了特定的规格。宋代画家还总结了画龙的诀窍,即三停九似,三停,即头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为龙身的三个段落结构;九似,即头似驼、角似鹿、眼似虾、颈似蛇、腹似蚕、麟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其姿态之美,生动可爱,成为人们思想中的崇拜物,加上神话传说的渲染,又被当作最高级的祥瑞。《瑞应图》:“黄龙者,四龙之长,四方之正色也,神灵之精也。能巨细,能幽明,能长能短,乍存乍亡,王者不漉池而鱼,则应和气游于池沼。”《孝经授神契》曰:“德至水泉,则黄龙见者,君之象也。”这里又把见到龙和君王的品德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