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生烦恼作文始。”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儿时初次被要求写出成篇作文的经历。三四年级时的我确实因此体会到了“语文的毒打”。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小学低年级的写作基本都是简单的句子,内容也通常是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简单的事。在这里我们举两个有意思的例子:
例题一 写作任务:描写春天的景色
春天来了,大地变得绿油油的。路边的花儿也开了,有黄色的、红色的、紫色的,真漂亮。春天里还有很多小动物,蝴蝶、蜜蜂、蚂蚁,它们也都很忙碌呢。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写作任务中,同学们仅仅被要求描述春天的景色和小动物,没有过多的修辞手法,语言简单明了。
例题二 写作任务:我喜欢的动物
我喜欢的动物是兔子。它们有长长的耳朵、圆圆的眼睛,还有毛茸茸的尾巴,看起来真可爱。兔子们喜欢吃胡萝卜和青菜,跳得很高,也很快。我喜欢和它们一起玩耍,它们让我感到很快乐。
看,在这个阶段,大家会收到一些特别有意思的题目,而这类题目对大家表达能力的要求,集中在“说明事物的特征”上。谁小时候要是会两个成语,就会特别出彩,要是还会使用侧面描写来渲染衬托环境,在作文方面基本上就是班级的佼佼者了。
而小学高年级的写作需要更多的创造力,要求我们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更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学过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式不再仅仅作为单个考题出现,而被要求体现在整篇的写作当中,无形中扩充了篇幅。这样的写作任务令人头疼之处在于,它不仅要求增加文章长度,还要求讲出个什么道理。此时,低年级阶段,写作类题型中常常表达的“我很快乐”“我很喜欢”“我热爱小动物”“我在公园中流连忘返”,已经不能满足小学高年级写作对主旨深度的要求了。小学高年级阶段的作文更期待我们揭示较深刻的道理,比如“只有经历摔跤才能学会走路”。
小学高年级写作
例题一 写作任务:说说你的妈妈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的爱总是隐藏在生活的细微小事之中,仿佛我们衣服上的针脚,平凡而温暖。
记得有一天,我们在家看电视,突然,电视机屏幕变黑了。我按了按遥控器,但是电视机没有反应。我想看电视,却无计可施,不由得急躁起来。妈妈却告诉我,我们可以做其他的事情,比如一起玩游戏、读书、做手工等。我很不理解,用不耐烦的语气回绝了她。我心想,这些怎么能和看电视相提并论?现在想来,我简直像一只小刺猬,辜负妈妈的温暖和善意。
那时,对爱的忽视让我总是很不耐烦。妈妈叫我做作业,我就发脾气,甚至还会对她大吼大叫。在一次学校健康检查中,我被发现患了近视,需要佩戴眼镜。妈妈陪我去了眼科医院。望着戴上眼镜后的自己,我提不起精神,怕被同学、朋友嘲笑是“书呆子”“四眼仔”。此时,妈妈好像看出了我的忧虑,她说:“戴眼镜并不丢人,你只是多了一个能陪你看到更大世界的朋友。”妈妈坚定却温柔的语气,让我意识到了眼镜这个家伙好的一面,也让我对被忽视的母爱和温暖惭意顿生。我想我必须珍惜妈妈的温柔和教育智慧,从学会“好好说话”开始。
妈妈就像一个温柔的裁缝,在我的成长中穿针引线,让我成长的日子,更加坚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一定都有一篇《我的妈妈》的作文。尽管这里是在举例子,但我也不禁想起,如果这个题目放在三年级甚至更低年级的写作要求里,应该主要围绕妈妈的外貌来描写,围绕妈妈的性格和爱好展开。而上面呈现的这一篇小学五年级的优秀习作,分数的天平显然已经不满足于对人物或事物的简单呈现,倾向了依靠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从平凡生活小事之中抒发感情。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保持三年级写作习惯的同学,在面对篇幅忽然要求扩充的五六年级作文题时,他的表述中一定会有很多空白、很多无法补充的部分,那是依靠外貌描写、环境描写所无法覆盖的新领域,也需要揭示一些更深刻的道理,蕴含更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
相信通过这样的对比,大家已经回忆起了最初被要求写出400字作文时的茫然感。让我们再来看看下一个小学高年级写作任务的例子。
小学高年级写作
例题二 写作任务:描述你去过的一个地方
我曾经攀登了一座美丽的山,它名叫盘山。
初临山脚下时,我感到一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山中露水滴落的声音、车辙边的昆虫振翅声和山雀的时而啼叫声仿佛一个个音符,构成了动听的山的乐章,吸引着我向上攀登。可是,来到山腰时,酸痛的腿部肌肉和成串流下的汗水,使我顿生畏难心理。正在我唉声叹气,几乎放弃之时,爸爸在旁边拍了拍我的肩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你真的不想看看山顶的景象吗?”回想起自己在画册中见过的云蒸霞蔚、青峰翠峦,我再次鼓起了勇气。我开始沿着山路向上攀爬。一路上,我看到了绿油油的树林、清澈见底的溪流和五彩斑斓的花朵。当我到达山顶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这里,我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美景,同时,我也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我站在山顶,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内心感到无比宁静和平和。我更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想看到更美的风景,必须经历艰苦的攀登。
这篇作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小学高年级写作范文。这篇范文里除出现了一些在低年级的片段式表达里往往不会出现的修辞和描写方法,比如“山中露水滴落的声音、车辙边的昆虫振翅声和山雀的时而啼叫声仿佛一个个音符,构成了动听的山的乐章”,也出现了另外一个重要元素,这也将是我们在本书第一部分重点展开研究的元素:结构元素。从看到山产生想要攀爬的愿望,到中途产生畏难心理,最后因父亲的话克服了畏难心理,到结尾攀登上山顶,这样的结构在应试记叙文中屡试不爽。
可是在我们写记叙文渐入佳境,终于掌握了一些规律的时候,我们升入了高中,迎来了下一次挑战——议论文来了。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细节描写行不通了?为什么环境描写的使用场景如此有限?为什么讲好一个故事、写好一个人物不再成为获得高分的重要指标?这篇作文到底想让我做什么?为什么我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写出范文的人怎么有那么多道理可讲啊……
这些我完全理解,并且亲身经历过。因为高一时候的我也是一样,小小的脑袋里充满了大大的问号。这个时候我们会问出一个自己觉得有点丢脸,却又不得不问的问题:到底什么是议论文啊?
让我们来直观地展示一个例子,这是我曾经写过的范文,题材如下:
德国人做日常菜,常备小型磅秤,配菜、配料逐一过秤,力求精准,如同实验。中国人下厨,配菜、配料全凭感觉,用量模糊,味道独特,难以效仿。精准和模糊既各有其妙,又兼济并存。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力求精准,也要“难得糊涂”
精准是量化万物的智慧,模糊是消化万事的圆融,在精准和模糊之间,理想的坐标应是心明眼亮,却深谙“难得糊涂”之道。
诚然,精准是入世必需的能力。当下的生产生活似乎都离不开精确——在电脑中敲下的每一个字节不可分毫有失,覆盖社会生活的大数据必须丝毫不差,分数线的确定、专业与职业的垂直程度,在当代人“心明眼亮”的计算中都不可失之毫厘。“精准”意识是一种现代性的精神,是一种由机器生产和工业时代共同塑造的上层建筑。保持精准意识,对所经营之事步步为营,会让结果更可预测,流程更科学,步骤更可控,它凝结于钱学森的笔记、邓稼先的算盘、南仁东的昼夜。“精准”意识当然值得提倡,但只求精确却会让人觉得怅然若失:一切若都可被归纳为一个计算的程式,就会缺失一些“模糊”的人情味。
其实,模糊是成熟必经的旅程。模糊不是糊涂,不是基本原则的歪斜;模糊不是粗糙,不是忽略细节的敷衍。“模糊”的智慧仿佛东方的水墨画,但求意似而不苛求形同,是一种不“上纲上线”的豁达,也是一种对万物的理解与包容。郑板桥曾言“难得糊涂”,实则就是对模糊智慧的解读——“糊涂”本不美,却因有容纳变化、容纳缺陷乃至容纳他者的肚量,而变得无比难得。有时模糊一点,才能在对事物认知的过程中增添一点浮动的人文性,使之更具不可替代的审美意义。
精确待事,模糊待人,是具有现代性的东方智慧。精确待事,是符合现代性的选择,于个人是提高效率、培养数据化思维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利器,于集体与组织,则是调和矛盾、建立公信力的良方;模糊待人,是宽人恕己的古老智慧,能融汇孔子的吟诵中修身成仁的坦荡,也能触碰庄子的溪涧中汩汩的自由。做事应讲方圆规矩,待人却大可不必非黑即白,正如周总理在外交原则上有寸土不让的精准,在为人处世上却有使人如沐春风的圆融;也正如当下,我们既拥有日益完善的法律制度,完成了《民法典》的编修,也不忘“法理不外乎人情”的人文关怀。精确待事、模糊待人的东方智慧,让现代生活中民族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
精确待事,模糊待人,我们生命的节奏就会舒密有致,张弛有度,进止有节,要心明眼亮,也要“难得糊涂”。
在阅读这本书的你,如果刚刚进入高中阶段,也许会对文中的一些写作手段没什么概念;如果已经到了高三复习阶段,也许会觉得这篇文章的结构感和“葫芦里卖的药”都已经变得比较直观,比如知道这是一篇典型的双核类作文,除了开头、结尾,其他的三个段落都在段首亮明了分论点,也把一些我们曾在记叙文中习得的有文采的表述应用到了举例论证的写作中。
总而言之,从小学低年级的片段表达至初中毕业的成篇记叙文写作,从已经熟悉的记叙文体裁忽然过渡到高中阶段的议论文体裁,应试写作中的跨越和困扰一直存在。接下来我会在本书中逐步揭示各个阶段写出高分作文的必备知识与技能。
不用怕,即使现阶段你对如何写出一篇高分作文仍然一脸茫然,但是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你会逐步建立起一套关于“如何写出一篇高分的记叙文或议论文”的系统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