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匠心筑梦技能报国:工匠精神
- 张泽斌 黄金泉 王正富主编
- 1889字
- 2025-04-16 01:35:50
专题一 源远流长 工匠精神的溯源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工匠”一词的由来。
(2)了解我国古代著名工匠及其成就。
(3)学习我国工匠精神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
技能目标
(1)能够归纳、总结工匠精神的特点。
(2)能够熟练掌握写信、朗读和拍摄的技巧。
素养目标
(1)能够自觉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2)培养对古代工匠及其精神的敬仰之情,并自觉体悟学习他们的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
数控铣工秦世俊:0.01毫米的较量
秦世俊是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数控铣工,他于2001年参加工作,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先后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最美职工”“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60多项荣誉,并被评为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从基础知识学起,练就“听、摸、看”技能
2001年9月,技校毕业的秦世俊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名航空人。秦世俊凭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等优秀品质得到了许多同事和领导的认可。这些认可增加了他的自信,于是,秦世俊开始了他的比赛之路。可是他第一次参赛就失利了,当时他还没有熟练掌握普通机械加工的本领,后来他回忆:“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在规定的时间内,我研究不出来。”
从那之后,秦世俊开始苦练普通机械加工的相关技能,领悟铣削加工的技术要领。熟练掌握普通机械加工的相关技能之后,他又转战数控机床,从零件装夹、机床操作等基础知识学起。那段时间,秦世俊很少休息,每天下班后和每个周末甚至连节假日都在努力奋战,从而练就了一身本领。
秦世俊说:“通过听、摸和看,我就能判断出零件是否合格。”听,是指听敲击零件时的声音,来判断零件是否被压实、夹紧;听旋转刀具和零件铣削的声音,来判断刀具转速的快慢。摸,是指触摸机床感受振动幅度,来判断刀具的抗力是否过大。看,是指观察加工时排削飞溅的程度,来判断刀具刃口是否有磨损;看排削厚度,来初步检查加工尺寸是否合格。
研究新工艺,解决复杂零件制作难题
在休息时间,秦世俊总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钻研数控技术(图1-1)。他认真阅读并学习了十几本专业书籍,读书时做的笔记堆起来有半米多高。在自学过程中,他发现自己了解、掌握的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于是报考了东北农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本科课程,潜心学习制图和编程知识。

图1-1 秦世俊钻研数控技术
随着秦世俊的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他成为厂里的“攻坚克难专业户”,这个称呼源于一项加工扭轴的任务。那一次,某型机的扭轴需要加工,这项工作不仅难度很大,而且时间紧迫,没人敢接手。这时秦世俊迎难而上,担负起重任。秦世俊当时在车铣复合中心工作,为了不耽误正常生产,他将加工试验安排在凌晨12点以后。在试验过程中,秦世俊注意到刀具的刀尖高于刀心,导致加工后的零件会形成鼓包,只有改良刀具,才能让刀具和零件同时旋转,形成铣车联动。有了想法后,他大胆尝试,在连续4天的通宵试验后,他终于成功了。秦世俊说:“那几天可以说是白天晚上都在琢磨,就想着如何能攻克这个难题。”然而这次攻坚,只是秦世俊无数次拼搏和奋斗的一小部分。
多年沉淀,永远追求0.01毫米
在参加了多个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后,秦世俊却没有选择继续参赛,而是转身投入钻研技术生产的工作中。秦世俊的追求永远是“0.01毫米”,因为精品与废品的距离只有0.01毫米。经过多年的沉淀,“逆向思维、反向采点加工腹板法”“为两台不同型号的车铣中心机床制作转换夹具”“某型机主浆旋翼泡沫提效”等一个个大型技术攻关项目,成为他职业生涯中的累累硕果。
这些年,秦世俊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更好、更快地改善产品和提高效率。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学习积累,让他获得了很多荣誉,拥有了“直升机升力系统固定盘内侧倒角加工方法”“一种端口毛刺旋转去除装置及方法”“薄壁轴类零件同心顶压式夹具”等多项个人专利。秦世俊说:“我的工作就是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用经验一层层递进,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二十多年来,秦世俊先后带徒近50人,其中有12人已晋升为高级技师,成为公司科研生产的骨干。对此,他谦虚地说:“我只是教会他们认识到在生产过程中质量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会自己思考、解决难题。”无论收获了多少荣誉和称赞,秦世俊始终谨记父亲的教诲——戒骄戒躁,保持心态,为自己的梦想不断奔跑。
(资料来源:新浪新闻,2023-03-01,有删改)
20多年来,秦世俊报效祖国的初心从未改变,他不断地学习、积累和创新,始终在岗位上尽职尽责,无私奉献,以奋斗的青春书写着产业工人的英雄传奇,为“航空梦”“中国梦”贡献力量,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工匠。
在工作过程中,秦世俊展现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我国古代是否也有具有这种工匠精神的人呢?他们又有哪些伟大的成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