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处处商机,遍地黄金

马拴有些不好意思道:“养蜂的学问深着呢,我又不识字,学技术就慢,到现在总共才养了两箱蜜蜂,挣了不到一百块钱,我已经不准备再养了。”

高加林看了一眼他胳膊上,明晃晃的镀金链手表,也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样啊。

我以为养蜂很挣钱呢,还想向你取经,在我们村也养几箱蜜蜂。

你别误会啊,我不是要和你抢生意,就是想了解一下养蜂这个产业到底挣不挣钱。

如果是技术原因,我可以想办法去学,然后我们互帮互助。

到时候我们两个村,可以一起把养蜂的生意做大做强。”

马拴还真是个心地善良,为人诚实的人。

他在心里已经偷偷喜欢巧珍很多年,却突然得知高加林和巧珍恋上了爱。

因此从道理上讲,高加林算是他的“情敌”。

此刻他心里别提多难过了,但面对高加林的询问,他还是强忍住痛苦,把他知道的养蜂的事都跟高加林讲了。

“我刚开始养蜂时,什么技术都不懂,一群蜂半年才产蜜不到十斤,冬天的时候还全部冻死饿死了。

后来拜了个老师,第二年又买了一箱蜜蜂,产蜜提高到了24斤,但在秋天的时候,这箱蜜蜂突然就跑掉了。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摇蜜摇得太干净了,蜜蜂没吃的,就跑了。

今年又买了两箱蜜,估计能将产量提高到30斤到35斤。

但我还不会生产蜂王浆,也不会采集花粉,还要给蜜蜂留够蜂蜜,总共也没卖几个钱。”

“你养的是中蜂还是意大利蜂?一斤蜂蜜可以卖多少钱,好卖吗?”

“是意大利蜂;我都是拿到市场上卖,一斤3元,不过要花时间吆喝叫卖。

也可以卖给供销社和药材公司,价钱按一等蜜、二等蜜、三等蜜分为三等,分别是2.2元、1.8元、1.5元每斤。”

高加林皱眉,不知道单纯是马拴技术不行,还是这里蜜源不够,怎么是意大利蜂也才这么点产量。

如果是后者的话,那高家村就没有养蜂的必要了,

马拴这时又道:“其实养蜂真的就只能挣点小钱,却有操不完的心。

要挣钱,还是靠做生意。”

说着,老实厚道的马栓,竟然拉着高加林,找了一处阴凉的地方,主动介绍起他的生意经来。

这几年他养过蜜蜂,养过鸡,养过兔子,贩卖过石板。

这些都让他挣到了钱,但挣得都不多,最挣钱的还是做二道贩子。

比如卖鱼。

说是在无定河边的高捷村公社,那里养的鲤鱼只要七八毛钱一斤。

而在清泉县城,活鲤鱼每斤却卖一块六以上,而且根本不愁卖。

其他草鱼、鲢鱼、鲫鱼、泥鳅的差价也在一倍以上。

他和他弟马康,每跑一次高捷村公社,都能挣一百多元。

还说在马店村,他家的光景只能排第二,真正会挣钱的还要数马满囤,到现在少说挣了五六千了。

这还真是个遍地黄金,处处商机的时代。

这个年代的国人,除了埋头苦干,辛勤劳动的人。

同样不缺像马拴、马满囤这种既有经商头脑,又能吃苦,还有敏锐眼光,心眼灵活,敢闯敢拼的人。

而往往就是后者,更能够抓住时代的风口,迅速摆脱贫困,飞快地成为千元户,万元户。

但无论是哪种,大家的共同点就是都想把日子过得更红火一些,都在追求更富裕更美好的生活!

“马拴,你可真能行,真让人佩服哩!”

高加林大声夸赞道,随即也简单地把他的致富打算说了一下。

最后,他发自真心地对马拴道:“谢谢你跟我说的这些,有机会我再来找你拉话。

今天我还要赶回县城,就先告辞了。

以后如果有什么合适的生意,我们两个村说不定可以一起干。”

马拴赶忙和他握了握手。

两人都很有默契的地没有提巧珍,但等高加林的背影渐渐远去后,马拴却心痛得蹲在了地上。

“巧珍,我现在死心了,高老师不但有文化,还有天大的本事……

高老师,你可一定要对巧珍好啊,千万不能伤了她的心……”

再说高加林,一路风驰电掣,不到二十分钟就骑到了县城。

快到大马河桥时,碰到有三个草原人形象的大汉,赶着二十多只羊也要进城,羊群咩咩乱叫着。

高加林连忙停下自行车,单脚支地,热情地问道:“你们好呀,草原来的朋友,请问你们这些羊卖不卖?”

领头那人是个四十多岁的圆脸大汉,头戴一顶蓝色布帽,身穿一件蓝色长袍,脚上踏着一双黑色的软底皮靴。

这人骑在一匹白马上,肩上背着猎枪,腰间系着一柄短刀,看上去很是威风凛凛。

“您好啊,这位年轻的朋友。”

那人也停下来,用一双细小的眼睛打量了高加林一番,非常热情道:“我们这些羊,赶到这里就是要卖的。”

“不知是怎么卖的?”高加林又问。

“按只卖,这些都是养了七个多月的羯羊,二十元一只不讲价。”

羯羊就是阉割后的公羊,肉质更加鲜美,膻味也更小。

高家村就有人养羊,高加林仔细打量了一下前面的羊群,估摸着少说也有六十多斤。

按出肉率50%计算,那就是差不多能有三十多斤肉。

肉店出售的羊肉卖0.85元一斤,而且还要肉票。

如果在自由市场,价钱少说也要1.3元一斤。

等于说,光是买来杀了卖肉,就至少能卖差不多40元!

转手就赚20元!

高加林把稿费全用了,就剩下见义勇为奖金。

把手提包里面的钱全部拿出来,数了数大概还有180多元。

“草原来的朋友,我买九只羊,你能帮我挑九只最肥最嫩的吗?”

“当然可以。”

那人看着高加林数了一遍钱,接过来数也不数就放进了口袋里,又亲自帮高加林挑了九只羊。

“年轻的朋友,要我们帮你把羊赶回家吗?”

“那就太谢谢你们了,不过我家不在城里,你们帮我把羊赶到县城东边就成。”

高加林连忙表示感谢,随即又好奇道:“草原来的朋友,我叫高加林,家在城西方向的城关公社,高家村。

我有些好奇哩,现在才是夏天,你们的羊经过夏秋两季的育肥,应该还能长得更肥才是,怎么现在就要卖了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