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房产项目(二)

郑涛的手悬在半空。

看着老李花白的头发,想起三个月前,他在建设厅求人的情景。

那时为了凑齐资质所需的工程师。

他在烈日下跑了三天,磨破了两双鞋。

但此刻。

他的声音依然坚定道:

“起来!你以为我想当恶人?”

他指向远处正在打桩的塔吊。

灯光在雨幕中显得格外昏暗。

“那栋楼将来住的是拖家带口的老百姓”

“有刚结婚的小夫妻,有带着孩子的父母,还有拄着拐杖的老人。”

他质问道:

“你想让他们半夜被钢筋断裂声惊醒?”

“想让他们的孩子在摇晃的房子里哭?”

老李低头不语。

雨水顺着安全帽边缘滴落,砸在地上溅起水花。

郑涛深吸一口气。

语气缓和了些道:

“老李,我知道你难,但质量是我们的底线。”

“这样,我先给公司打申请,预支一部分工程款给你们发工资,但钢材必须退回去。”

......

深夜。

王健的轿车,碾过水洼停在工地门口。

他看着检测报告上“不合格”的红章,拍了拍郑涛的肩膀道:

“按合同办,启动备选供应商。”

“我知道你担心施工队闹事,工资的事我来解决。”

他掏出支票簿,快速签了一张三十万的支票。

“先从公司预支,算我个人担保。”

他提醒道:

“记住,钱没了可以再赚,信誉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郑涛盯着支票上的签名,喉咙有些发紧道:

“老板,这样会打乱资金链,集团那边…”

“集团的人问起来,就说我王健拿私房钱垫的。”

王健笑了笑,望向雨幕中的工地,回忆道:

“记得在青石镇,我们给迁坟户送杂交水稻种吗?”

“老百姓敢把祖坟交给我们,就是信我们不会坑人。”

“这份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

第二天清晨.

钢材供应商的卡车驶离工地时.

老李带着施工队站在门口。

郑涛走过去,递给每人一本《钢筋验收规范》。

他提醒道:

“以后记住,我们盖的不是房子,是老百姓的家。”

老李翻着书页。

突然说道:“郑工,你放心,以后我们一定严把质量关。”

“昨天夜里,我们把堆场的排水沟都挖好了,再也不会让钢材泡水了。”

郑涛拍了拍他的肩膀,没有说话。

他知道。

这场博弈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在房地产这条路上。

还有无数个这样的考验等着他们。

但只要守住质量的底线,就一定能赢得老百姓的心。

......

预售处的火爆,并没有让王健轻松。

规划局的整改通知书,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他的办公桌上。

容积率5.0的限制。

让原本规划的配套设施显得格外拥挤。

建筑密度超标0.3%,意味着必须做出调整。

“王总,要么砍掉文化中心,要么减少绿地面积。”

规划科科长张工,敲着图纸上的阴影区域,提醒道:

“这是硬性指标,市局下了死命令,没法通融。”

王健盯着图纸上的文化中心。

沉默了一会。

“张科长,能不能调整建筑高度?”

王健突然问道:

“把商业裙楼从四层加到五层,这样能腾出300平米的地面空间,全部还给绿地。”

“高度增加意味着建安成本上升。”

张工皱起眉头道:

“而且消防审批会更严格。你们有把握通过吗?”

“我们请了香港的消防顾问。”

王健翻开新的设计方案,解释道:

“每栋楼配备双回路供电、独立排烟系统,这些在图纸上都标注清楚了。”

“而且,增加的高度不会影响日照间距,我们用计算机模拟过二十次。”

他指着图纸上的社区医院,继续道:

“这里将来要对接仁济医院的专家门诊,每天有上百位老人来看病。”

“多留一平米绿地,他们晒太阳就少一份危险。”

“文化中心不仅是活动的地方,更是孩子们玩耍、老人们聊天的场所,是社区的心脏。”

张工沉默了,他看着王健眼中的坚定。

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弄堂里玩耍的场景。

那些充满人情味的公共空间,现在越来越少了。

“这样吧。”

张工想了很久,终于说道:

“我帮你们申请专家论证会,但你们必须说服专家组。”

“尤其是文化中心,要证明它的公益性和必要性。”

“谢谢张科长!”

王健站起身,握住对方的手,保证道:

“我们会准备详细的方案,包括文化中心的运营计划。”

“保证它对公众开放,成为陆家嘴的文化地标。”

......

回到公司。

王健召集设计院的陈工开会。

“历史渊源写进方案,还有设计的原理和思想。”

“让专家们知道,这个文化中心不仅是建筑,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王总,你当初说要做配套先行的社区,我还以为你疯了。”

陈工看着王健,突然笑了道:

“现在才明白,你是想在钢筋水泥里,种人情啊。”

......

专家论证会上。

王健带着录音和照片,向专家组娓娓解释道:

“城市化不是消灭传统,而是让传统在新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我们的文化中心,不仅是给住户的承诺,更是给所有居民的礼物。”

“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根在哪里。”

......

最终,专家组通过了调整方案。

当王健走出规划局时。

夕阳正照在陆家嘴的工地上,桩基已经重新开始轰鸣。

他知道,这场容积率之争,争的不是面积,而是对人的尊重。

现在,他要用文化中心,换得城市的温度。

......

1989年5月20日。

距离开盘还有48小时,工地笼罩在紧张的氛围中。

郑涛盯着搅拌站的来电记录,手心里全是汗

他对着电话问道:

“粉煤灰供应断了?怎么回事?”

“郑工,江苏的粉煤灰厂被洪水冲了,短期内供不了货!”

搅拌站站长的声音带着哭腔,解释道:

“现在混凝土凝结时间要延长三小时,主楼18层的浇筑等不了啊!”

郑涛看着施工进度表,感觉眼前发黑。

主楼标准层浇筑到一半,如果混凝土初凝时间失控。

整个楼层可能成为危房,开盘计划也将彻底泡汤。

“启用备用搅拌站!”

他抓起对讲机。

突然想起备用站的粉煤灰,上周刚调给其他项目。

“该死!联系苏州的粉煤灰厂,派专车去拉。”

“路上给交警支队打电话,申请绿色通道,就说我们是重点工程!”

说完。

他转身冲进王健的办公室。

汇报完情况后,他声音有些颤抖道:

“老板,备用方案需要增加20%成本,而且路上要是堵车,可能赶不上开盘节点。”

王健盯着台历上圈红的“小满”节气。

那是他特意选的日子,寓意“盈而未满,尚有可期”。

他站起身,拍了拍郑涛的肩膀道:

“成本我来扛,节点必须守住。”

“通知营销部,提前开放样板间,让购房者亲眼看见混凝土浇筑过程。”

“把苏州拉粉煤灰的卡车车队拍成纪录片,在预售处循环播放,就叫《一砖一瓦的诚意》。”

“可是,万一…”

郑涛还是有些担心。

“没有万一。”

王健打断他道:

“当年在青石镇,我们连老坟坡的松树都能保住。”

“现在不过是拉几车粉煤灰,有什么难的?”

“你去工地盯着浇筑,我来协调交警和媒体。”

......

深夜。

苏州的粉煤灰厂外。

三辆卡车排成一列,车灯照亮了潮湿的路面。

王健亲自跟交警支队沟通,拿到了特别通行证。

车队一路绿灯,向上海疾驰。

与此同时。

预售处里,李婷正在布置工地直播设备。

大屏幕上。

郑涛穿着雨衣站在浇筑现场,向购房者讲解道:

“现在我们遇到了粉煤灰供应问题,但王总已经亲自去苏州调货。”

“大家看,这是我们的混凝土配比单,每一项指标都严格符合国家标准…”

......

凌晨三点,第一车粉煤灰抵达搅拌站。

郑涛看着质检员取样化验,终于松了一口气。

他转身对施工队说道:

“开始浇筑,这次我们放慢速度,确保每一方混凝土都振捣到位。”

......

开盘当天,阳光明媚,预售处外人山人海。

当第一车混凝土泵向主楼18层时,上百位购房者自发鼓起了掌。

陈大爷站在人群中,指着大屏幕说道:

“你看那郑工,衣服都湿透了,还在盯着浇筑。”

“这样的开发商,让人放心!”

......

王健站在工地门口,看着混凝土泵车的管道延伸向天空。

突然想起一年前在青石镇。

李二狗举着同意书说“迁坟补贴能给三弟换辆永久牌自行车”。

现在。

那辆自行车的轮子,仿佛化作了眼前的塔吊,将梦想一点点筑成现实。

在刚浇筑的18层楼面上。

郑涛用铁钉刻下“精益”二字。

湿混凝土里渗出的水珠,像汗,也像泪。

他知道。

这两个字不仅是公司的名字。

更是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承诺,精益求精,筑就安心。

......

预售处内,签约声此起彼伏。

李婷看着财务室,不断增加的定金单,心里明白。

这场危机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

就像王健说的,房地产不是跨界,而是产业的延伸。

是让每个家庭都能在钢筋水泥中找到温暖的港湾。

......

当最后一缕阳光洒在陆家嘴的工地上。

桩基的轰鸣与黄浦江的汽笛交织成歌。

精益置业的第一个项目,就在这无数的挑战与坚持中,渐渐露出了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