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燕大 文坛,我来了!

麦积大队,往常平静的小山村这两个月异常的热闹。刘一民骑着自行车回到麦积大队的时候,社员看到刘一民,远远地停下来冲他招手,还喊着:“刘家的大学生回来了!”

消息像是一阵旋风似的传遍整个麦积大队,乡下人不怎么识字,但也知道大学生的厉害。对全国有哪些大学不清楚,但燕大的厉害他们都知道。

尤其是经过革委会在麦积大队的宣传加上一台大戏,现在十里八乡谁还不知道刘家二小子要一飞冲天了。

刘一民回到家,刘福庆和杨秀云还在上工。不过到家没多久,刘福庆和杨秀云就跑了回来,看着这个给他们老刘家争了大光的二儿子,一阵子嘘寒问暖。

杨秀云看着刘一民自行车上驮着的棉布和其他日用品,一边埋怨刘一民乱花钱,一边在心里面盘算起来,给刘一民做什么衣服合适。嘴里嘟嘟囔囔,可眼睛里哪里有埋怨的样子。

刘福庆跑到院子后面的窑洞里面,提溜出来一只灰黄相间的杂毛野兔,喊着杨秀云给刘一民做好吃的。刘家的院子是回字形结构,左右加上厨房共三间的土房子,后面挖了一孔窑洞。院墙也是夯土垒的,上面长着杂草。

“一民,这头兔子可是有大来历,革委会送喜报的第二天,我早上天不亮偷偷去祖坟那边,刚好看到它,平常跑得快根本抓不住,没想到这次跑了十米左右就抓住了。我觉得吧,这是你爷爷......”

刘福庆说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生怕被别人听到了说他是four旧,宣扬封建迷信。

晚上,刘家的肉味馋的社员家的小孩都给哭了。家家户户紧闭门窗,生怕肉味勾引的吃不下去饭。也有人坐在门前,闻着肉味就饭吃,啧,那叫一个香喷喷!

刘一民在饭桌上告诉二老自己等月底就要去燕京,正在津津有味地听着刘一民讲在文化馆故事的杨秀云顿时沉默了,刘福庆夹了一口肉放到刘一民的碗里,笑着说道:“他娘,孩子去燕京是好事,那里是咱们首都、有天安门、老人家也在那儿!”

杨秀云生气地回怼了一句:“我当然知道是好事!”

接着将碗里面的饭菜给吃完,默默地回到屋子里面,拿出买回来的棉布,准备给刘一民做衣服。用软尺量了量刘一民的身高,嘟囔了一句:“跟以前一样,真的不会长了!”

“你娘是舍不得你!”刘福庆笑着说道。

“爹,我知道!”

吃完饭,刘福庆拉着刘一民坐在院子里面的香椿树下,讲起了这几天大队发生的事情。一说起来,就笑的止不住。县革委会主任跟他握手,公社主任请他吃饭,麦积大队的社员见到他都是乐呵呵的。

一队的韩少民见到他都是给他点烟,以往这待遇都是他不敢想象的。

“唱戏的都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咱家这鸡犬还真升天了。咱家的狗现在出去,都比别家的狗叫声大!....咳咳咳.....”刘福庆说的太开心,被旱烟呛的咳嗽了起来。

“爹,你这烟也该少抽。”

正说话间,李大山和李兰勇跑了过来,让刘一民给他讲讲县里面发生的事情。

“一民,你那天在喇叭里面讲的可真有劲儿。我爹羡慕的死了,当年他做报告可没有全县广播。”李兰勇蹲在院子里眉飞色舞地说道。

李大山瞪了一眼李兰勇,差点忍不住刀了自家这老三,转头看向刘一民说道:“去的人多不多?我当年作报告的时候,电影院的座位可都坐满了!”

两人进来后,零零散散的社员也开始往刘家聚集,不一会儿,院子里面就挤满了人,差点没办法下脚,七嘴八舌地问东问西,眼睛瞪地溜圆,听到精彩的地方,还会点头讨论几天。

现在的刘一民,就跟说书先生差不多。

直到夜深,刘一民打了一个哈欠,李大山见状起身踢了踢旁边的社员说道:“走了该走了,一民骑自行车回来也累了,想听明天再说。一个个上工懒得跟磨上的驴似的,打着都不动,真应该让一民写一写咱们大队的这些‘懒驴’。”

李大山每天凌晨起来,村口的铁块钟得敲好几遍,各个生产队的社员才能聚齐上工。大队上工没时间规定,天蒙蒙亮,起来就敲钟。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刘一民有时候会上工陪一陪二老,总是听到社员不是喊作家一民就是喊大学生一民。

杨秀云有时候也是:“是俺家那个大学生兼作家的一民来了吗?”

杨秀云本身不是炫耀的人,只是刘一民高中毕业没找到好工作,接着当个大队老师最后还失业了,那阵子太压抑了,总觉得周围都是社员议论刘家的声音,这次是好好的出口气。

说几次后,也觉得索然无味,她也不再提了!

一边上工,一边给刘一民准备上学的东西。这年代上学东西都得自己带,没票在燕京也不好买。被褥衣服什么的都用麻绳捆着,牙膏脸盆等日用品全部准备,最后一看要用扁担挑着才行。

这年代出门用扁担挑不丢人,很多人都要挑一大堆东西。刘一民觉得太麻烦了,做了一下减法,最后背着被褥,双手提着一个网兜,装了一些日用品。

去了燕京,跟编辑部的熟,到时候弄点其它的票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临走之时,杨秀云想到刘一民有时候会胃不舒服,消化不良肚子胀,赶紧用纸包了一些炒好的牵牛仔装到了口袋里面,嘱咐他肚子不舒服的时候记得吃。

这是牵牛花的仔,治疗肚胀有效果。

“爹娘,你们放心吧,我送一民走了!”刘一国骑着自行车上面挂着行李,他专门回来送刘一民的。

李兰勇知道刘一民要走,也非得骑着自行车送他:“是啊,叔婶儿,一民去燕京几个月后就放假了,你们别担心。”

一路上,刘一国不断地嘱咐着刘一民出门在外注意安全,到了写信报平安,又顿了顿说道:“还是拍电报吧,拍电报快,拍电报几个字用不了多少钱!”

到了火车站,李兰勇将自己的照片递给刘一民,非得让他到时候带着自己的照片在天安门拍张照寄给他。

“大哥,兰勇,你们回去吧!”

刘一民坐在火车上,看着这座小煤城离自己越来越远。

“燕京,大学,文坛,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