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碾麦子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六月的天最是火辣,到处都是忙碌的人群,村名们在忙碌着收麦子,金黄色的麦穗。

夏日的阳光倾洒在广袤的麦田之上,像是给金色的麦浪镀上了一层炽热的光辉。

麦田间,村民们如同战场上的勇士,早早地就开始了一天紧张的收割劳作。

此时的赵虎,头戴一顶破旧的草帽,帽檐下那古铜色的脸上被太阳晒得通红,但眼睛却透着坚定和专注。

他弯着腰,身子几乎与地面平行,左手揽过一把沉甸甸的麦子,那麦子饱满得好似要把麦秆都压弯了。右手则紧紧握着一把锋利的镰刀,镰刀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寒光。

他熟练地挥动着镰刀,刀刃轻快地划过麦秆,发出“唰唰”的声响,就像奏响着一曲丰收的乐章。随着镰刀的舞动,一茬茬麦子整齐地倒下,在他的脚下逐渐铺成一片麦的海洋。

汗水从他的额头渗出,顺着脸颊滑落,滴落在麦茬上,可他似乎浑然不觉,只是机械地重复着揽麦、挥镰的动作,速度丝毫没有减慢。

旁边的赵龙,母亲,爷爷也不示弱。他们动作更为敏捷,像是不知疲倦的骏马在麦田间驰骋。

他们一边割着麦子,一边还时不时地直起腰来,跟旁边的村民大声地呼喊几句,相互打趣、鼓劲。那爽朗的笑声在麦田里回荡,驱散了些许劳作的疲惫。

年轻的后生们割完一小片麦子后,便会迅速地将麦子捆扎起来,用麦秆熟练地打成一个个结实的麦捆,像是在给这片金色的海洋扎上一个个规整的小辫子。

麦捆整齐地排列在田间,像是等待检阅的士兵方阵。

田野里,微风拂过,麦香混合着汗水的气息弥漫开来。

在这一片繁忙的割麦景象中,每一个村民都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收获着大地的馈赠,书写着关于丰收的质朴故事。

这时候没有多余的拖拉机,只能人工和牲口开始往回带了。

今年的确是个大丰收的季节,在这个靠天吃饭的年代,每当麦子成熟,就要快速抢收。

因为这个季节是多雨的季节,随时可能下雨,也随时要面临你这边下雨,那边晒太阳的场景。

所以说抢收那是必不可收的,一旦被雨水浸泡,麦穗变黑,容易发霉,时间一长更容易发芽。

而收完小麦,就要用牲口驼回村子的小广场,一个广场就是用石碾碾平的光滑的地面。

此时,赵虎和赵龙两兄弟开始往回背,一人捆绑三十把,要是往年肯定背不动,今年小龙小虎两兄弟力气大增。

比自己小毛驴都背的多,被李文戏称赵家三头驴。

每次背回来,爷爷就在在小广场一摞一摞摞起来,这还有讲究,不能占地面积太大,要留够中间一大块,让拖拉机能够施展开来。

三亩小麦没多少,两兄弟加一头毛驴不到一天就已经都弄回来了。由于今年刚分土地,所以之前两家总共种植三亩。

等到大家都拉来,然后放置几天让麦穗更加干燥。

找一个好日子,阳光明媚,在中央位置铺展开,拖拉机拉着石碾开始转动圈圈。

随着拖拉机和石碾的碾压,麦粒逐渐脱落,直到麦秆碾压差不多。

赵龙这几天一直在想着买一辆拖拉机,但是这东西有个指标,还得看上面指派。

这么多年村里就一辆公用的拖拉机,而且还在农场,只有忙的时候才能申请到村。

用于村长拿着指标过来,而且是三辆拖拉机的指标。村长更是非常鼓励大家去买。

但这年头一辆拖拉机两千多,将近三千块,不是一般人还真买不起。

这赵虎花了两千八买回了一辆东风拖拉机。村名都前来恭喜。

几个同龄人用把手转动,使得拖拉机冒出浓烈的黑烟,大家齐声喝彩。

好,哈哈。

叭…叭叭…叭…叭叭了赵虎手握方向盘,车厢带着一车男男女女转了一圈。

高兴的都合不笼嘴,图的就是新奇,热闹。

今天是自家碾小麦的日子,大清早,拿着竹子做的扫把清扫干净小广场,陆陆续续的村民都过来了,开始平摊小麦。

好了,辛苦大家了,先坐着喝杯水。

赵虎启动拖拉机开始带着石碾转圈,刚开始由于麦秆排列较厚,只能加大油门,随着浓烈的黑烟冒出,整个广场都是拖拉机的声音。

趴…趴…趴

哈哈,这玩意挺好玩的,赵龙先学会,然后就是李文几人,都尝试着开拖拉机。

这个天气开拖拉机真不是人干的事,太热了简直,拖拉机的水箱加水都不停过。

而且赵虎更是在水箱上面煮酸梨,就是拇指大小的梨子,酸酸甜甜的,这个季节多的是。

这不就是因为一直煮梨,把水箱堵了,热气出不来,差点炸了水箱,是个非常危险的事情。

这一段时间也让赵虎找回了童年的乐趣,虽然年龄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涩,但也有后世再也找不回的东西。

那就是情怀,你很难想象这个时代的空气,有多么清新,为何后世动不动就是这种癌症那种癌症?

有因必有果,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报,皆从业起。

三个时辰,终于看到了累累果实,看着那饱满的麦粒,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没有什么比收获更让人觉得踏实。这一刻就是妇女的天下,他们拿着簸箕,开始清理麦皮,碎石等杂质,最后留下的就是干净的麦粒。

三亩地收获小麦两千斤左右,也就是一亩地不到八百斤小麦,着实差了点。

这还是两亩肥田,一亩中等的田,要是土地差一点,收获更少。但大家都很高兴。

因为这意味着要吃上白面了,香喷喷的白面馒头是多少人的梦想啊!

大家吃的最多的就是高粱,荞麦,谷子,米糠呀,那种滋味太难受了,扎嗓子,而且很难吃,没营养。

十天之后,赵虎拉了一拖拉机小麦,去县城磨坊磨面粉,这一车都是村里的,十来家的小麦,车上坐满了人。

伴随着拖拉机的噪声,众人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的在车上教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