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睡眠到底是什么呢
睡眠占据了人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动物世界,睡眠与觅食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从果蝇到人类,大家都是如此。一种理论认为睡眠有助于使大脑保存人类在清醒时接受的一切信息。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睡眠是为了恢复能量。还有学者提出睡眠往往利用一些神秘的形式帮助我们掌握各种技能。那么,睡眠到底是什么?
是为了使身体重新振作吗?不完全正确。大家都知道,肌肉并不需要睡眠,只是需要间歇性地放松。是为了让头脑保持清醒吗?差不多可以这么理解。睡眠对于孩子来说,尤其是发育中的脑组织属于重要的神经中枢。在睡眠状态下,孩子大脑的耗氧量大大减少,有利于脑细胞新陈代谢。因此,充足的睡眠是脑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保障,有助于消除疲劳、保护大脑、恢复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及孩子的体力。孩子机体的蛋白质代谢、骨骼生长等体格生长所必需的生长激素,只能在睡眠状态时达到较高的分泌水平,孩子睡眠的缺乏必将影响其生长发育。此外,睡眠时下丘脑分泌多种促皮质激素,调节人体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因此,睡眠不好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使孩子体质虚弱,容易生病。
一、睡眠时到底经历了什么
人的睡眠从入睡到清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睡眠是由一个一个的睡眠周期反复循环组成。每一个睡眠周期包含有快速眼动睡眠(REM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睡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做梦”和“深睡眠”。睡眠周期往往从NREM睡眠开始,入睡90分钟后即进入REM睡眠,REM睡眠一般持续30分钟左右。此后,两个睡眠期(REM睡眠和NREM睡眠)交替出现,如此往复,在整个睡眠中反复出现4~5次。
(一)REM睡眠——巩固记忆、参与生长发育的睡眠期
REM睡眠是梦的多发时期,在这个睡眠期,人体处于睡眠状态,但脑部的代谢和神经元的活动仍处在高水平,呼吸、心跳节律常常改变,可出现快速眼动,甚至肢体抖动。所以当孩子处在这一睡眠期时,脸上会浮现出浅浅的微笑,会嘟嘟嘴,会做“鬼脸”等一些小动作,甚至还会出现手脚抖动,或做出伸手拥抱样的动作。
睡眠可促进人的记忆认知能力,但有学者提出,REM睡眠不参与陈述性记忆,而对程序性记忆的形成和巩固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孩子睡眠不好或者睡眠不足,尤其是REM睡眠减少时,不会使孩子对事件、事实的记忆减退,但会影响已经学到的技术的巩固,如体操、技巧、习惯等。孩子在REM睡眠时,会更加专注于梦境中所见和所听,并与既往记忆进行对比、归类整理,将它们形成新的记忆进行再次巩固。
在动物实验中发现,REM睡眠减少会影响动物的体重增长,REM睡眠时间长的动物成熟更晚。REM对视觉系统的发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夜间REM睡眠的绝对数量与智力密切相关,智力低下儿童的REM睡眠量减少。故REM睡眠是孩子健康发育的关键睡眠期。
(二)NREM睡眠——保护大脑、消除疲劳的睡眠期
NREM睡眠也称为“安静睡眠”。在这一睡眠期中,心跳和呼吸频率稳定、肌肉放松,尽管孩子仍保有运动能力,但却表现安静。NREM睡眠包括四个阶段,浅睡眠(Ⅰ期睡眠)、中睡眠(Ⅱ期睡眠)、深睡眠(Ⅲ期睡眠和Ⅳ期睡眠)。入睡之后,先进入浅睡眠,继之进入中睡眠,转至深睡眠,然后由深变浅依次回返。当返回到中睡眠(Ⅱ期睡眠)之后,通常便出现REM睡眠。然后又进入另一个睡眠周期,由浅入深再由深变浅,间以REM睡眠穿插其中,如此往复。一段时间的安静睡眠可以让人精神振奋,尤其是深睡眠阶段最能让孩子恢复体力,可以说是睡眠的最佳时期。当孩子处于这一睡眠期时,会睡得格外沉,很难被叫醒。
二、是什么让孩子从睡梦中醒来
在睡梦中的我们,是怎么醒来的?有人说是人体自身的“生物钟”,有人说是白天的亮光。其实睡眠与觉醒状态构成动态复杂的神经生理过程。目前认为,睡眠是由昼夜节律系统和睡眠/唤醒平衡系统共同调节的,也就是通过这两个系统共同调节组成我们所说的“生物钟”。昼夜节律系统包括睡眠/觉醒周期、激素分泌(如褪黑素、皮质醇)、体温调节周期、血压调节等循环变化,由外环境参与孩子的觉醒,如光照激活视网膜的光感受器,抑制松果体分泌褪黑素,从而促进觉醒。
三、孩子在妈妈肚子里需要睡眠吗
3个月的胎儿可以通过孕妇腹部B超和胎儿心电图来辨认胎儿的睡眠。将近6个月的胎儿出现“活跃睡眠”,相当于快速眼动睡眠(REM睡眠),30周左右的胎儿出现“安静睡眠”,相当于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睡眠)。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几乎都处于睡眠状态。目前研究表明,30周左右的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就可建立比较规律的睡眠-觉醒周期,因此母孕期的睡眠也很重要。
四、新生儿的睡眠有什么特点
刚出生的小孩子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睡觉,但家长总是会担心孩子睡不安,因为新生儿睡着了之后一些小动作特别多,这需要家长去拍一拍、抱一抱吗?
首先,新生儿的睡眠周期和我们成人是不一样的。早产儿的睡眠周期很短,为40~45分钟,足月新生儿的睡眠周期为45~50分钟,成人则为90分钟。睡眠科医生一般通过观察小孩子的肢体、眼球运动,呼吸、循环不规则和其他指标,将孩子的睡眠区分为活跃睡眠(婴儿REM睡眠)和安静睡眠(相当于以后的NREM睡眠)。所以家长所看见的“睡不安”,其实是孩子睡眠周期转换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生理现象,无需进行过多的干预,孩子可以自行转入到安静睡眠。
其次,新生儿的睡眠周期起始点和成人也不一样。这个月龄段的小孩子为REM开始型睡眠,直到出生后3~4个月,REM开始型睡眠才逐渐消失。新生儿入睡时一般先进入REM睡眠,而后进入NREM-REM的周期性交替。在个体发生学上,REM睡眠被认为是原始睡眠,当NREM睡眠与觉醒随着个体成熟而出现时,REM睡眠时间就减少了。REM睡眠的间隔时间也随年龄发生变化。1岁以内的小孩子REM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50%~60%,以后REM睡眠总时间及其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所以年龄越小的孩子在刚睡着时,就越是会让人觉得“没睡踏实”,睡着了之后动作又很多,总觉得“睡不安”,其实这都是这个年龄段正常的生理现象,家长无需太过担心,也无需进行干预。
(俞晨艺 蔡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