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据统计,2020年全球共诊断出宫颈癌病例约60.4万,死亡约34.1万,大部分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或地区。现已明确,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疫苗的普及接种、宫颈癌的广泛筛查、宫颈癌前病变的及时诊断与治疗是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手段。尽管我国已引入HPV疫苗,但由于地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尚未全面普及接种,致使宫颈癌一级预防工作难以有效实施。近年来,随着我国“两癌”筛查项目的推进,宫颈细胞学异常和高危型HPV感染这一类宫颈病变高危人群得以发现,锁定了阴道镜目标人群,然而目前我国各地区之间宫颈病变诊断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缺乏适合我国国情,尤其是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简单易学、能广泛推广的阴道镜判读方法;另一方面,我国尚无针对阴道镜拟诊宫颈病变的行业规范及质控标准,从而存在宫颈病变“漏诊”或者“过诊”乱象。尤其应引起注意的是,在一些医疗单位,阴道镜检查只是“摆设”或作为检查灯甚至照相机使用,宫颈病变的诊断中一律按照所谓的“阴道镜”下宫颈3、6、9、12点随机活检加子宫颈管搔刮(endocervical curettage,ECC)进行,失去了阴道镜在诊断中指导活检的临床意义和价值。因此,建立中国女性宫颈病变阴道镜检查行业规范并出台相应的监管方法,提高各地医疗单位阴道镜医生宫颈病变诊断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阴道镜是一种已被广泛使用的检查技术,它通过光源和放大技术直观地检查女性下生殖道,应用于宫颈癌筛查和癌前病变的诊疗中。在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阴道镜技术是宫颈癌筛查与预防中的里程碑。

传统阴道镜是利用生理盐水、5%的醋酸溶液、鲁氏碘液染色行三步检查后,阴道镜医师主观评估宫颈表面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做出阴道镜拟诊,对可疑病变区域精准取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受阴道镜医生自身水平和能力的影响,其拟诊结果存在差异,且与组织病理学的诊断结果符合率高低不等,在47%~87%之间。因我国目前尚无阴道镜医师的准入制度,阴道镜检查技术和诊断技术差别很大,短时间内对基层临床医生进行大量阴道镜相关知识培训、掌握阴道镜的检查技能并准确识别宫颈高级别病变存在困难。因此,选择何种适宜的阴道镜检查技术与方法来保证宫颈癌筛查的质量已成为宫颈癌筛查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宫颈诊疗中心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研究建立了以宫颈组织病理学为基础的R-way阴道镜诊断路径,基于大量临床数据,验证并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并适用于各级医疗单位的适宜技术。R-way阴道镜诊断路径操作简单,诊断思路流程化,降低了阴道镜检查和培训的复杂程度,减少了由于不同水平的医生操作所带来的阴道镜拟诊质量差异,使阴道镜检查由原来的主观主导演变为客观判断,检查结果具有更高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具有简单易学、应用方便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初学者。

本书系统地对R-way阴道镜诊断路径做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宫颈病变的病理组织学基础、R-way阴道镜诊断路径术语、操作方法和鉴别诊断。在病例实践篇中,作者精选了100例不同宫颈病变患者的大量高质量的彩色阴道镜图像,配有精讲分析,旨在让阴道镜初学者在短时间内掌握阴道镜诊断技能,提高精准识别宫颈病变的能力。对阴道镜初学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甚至是资深的妇产科临床医生都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工具书。

本书出版之际,恳切希望广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吝赐教,欢迎发送邮件至邮箱renweifuer@pmph.com,或扫描封底二维码,关注“人卫妇产科学”,对我们的工作予以批评指正,以期再版修订时进一步完善,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2021年8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