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刘伯温死后憋了泡大的

李善长被吓到了。

道衍学啥的,他知道一二。

若这家伙早生二十年,天下一统必生波澜。

关键进入太平年月,他还不安分。

打藩王的主意?

撺掇藩王造反?

这货真能干出来!

刘伯温不止给他准备一份大礼,还给老朱憋一波大的!

难怪他死得无声无息,原来在这等着呢!

不过。

任由这妖僧鼓动藩王造反,是否对淮西人有利呢?

道衍一条毒计,强行把皇帝绑上淮西战车,起码十年无虞。

而藩王作乱,往老朱眼窝子里面扎。

无论老朱,还是太子,都不得不重用淮西人。

起码二十年无虞。

还加剧了老朱父子之间的矛盾,无形戳中了李善长的爽点。

哪个下属不想给领导添点堵?

哪个下属心里不诅咒领导?

李善长天天都诅咒!

看着道衍无辜的眼神,李善长心有余悸:“晋王是陛下心头宝,咋可能让你混进去?”

关键,晋王是太子死忠,咋可能被你撺掇造反?

“秦王你估计看不上,周王亲贤人远小人,注定跟你无缘。”

“倒是燕王……”

李善长目光闪烁:“咱也看不透。”

“他明明没野心,却竭力向太子证明,酷似掩耳盗铃。”

“可犬子所言,燕王绝非池中之物。”

“他这般卖命表现,怕是另有目的,咱还不清楚。”

道衍唇角勾起一抹笑容。

就知道,李善长会帮他。

从李善长利用太孙案,兴风作浪的时候。

他们就注定捆绑。

而且,李善长私心太大,绝非纯臣。

这样的人,往往利益最大化。

他道衍能给李善长带来巨大利益。

李善长只会帮他,不会举报。

青田先生就看透这一点,临终前,才把自己举荐给李善长。

也希望自己借李善长的手,为他报仇。

仅仅是胡惟庸吗?

青田先生可没这么肤浅。

道衍也不喜欢这种没有挑战性的工作。

他不亲自造一次反,就觉得浑身都不爽利。

“贫僧,就入燕王府。”

道衍早已考察过诸王了。

晋王府门槛儿太高,他进不去。

秦王和周王,又没有施展抱负的平台。

本以为,燕王也是秦周之流,却不想大放异彩,吸引到他的关注。

结果,越观察朱棣,越觉得有趣。

越觉得朱棣是他天生主人,他就是朱棣的刘秉忠!

那天后,他就迫不及待地接触朱棣。

可朱棣就是不去天界寺。

他还托师叔宗泐,点一点老朱。

结果老朱转头就忘记了,让他郁闷不已。

万不得已之下,他只能亲自下山,叨扰李善长,请李善长帮忙喽。

“你确定燕王能成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朱棣越扑腾,越会引起太子的怀疑。

皇帝向来和太子同进同退,朱棣怕是在北平呆不久了。

而皇帝忽然迫切的迁民云南。

摆明了是为朱棣准备的。

到了云南,就算朱棣是鸿鹄,也会丢掉志向,再也飞不回来了。

“贫僧又不是神仙,哪里知道未来的事。”

“国公爷,晋王府进不去呀。”

“只能退而求其次。”

道衍深行一礼:“还请国公爷,帮一手。”

李善长略微沉吟:“明教总坛位置,你要给咱。”

道衍这家伙,秘密多的吓人。

一个半路出家的家伙,居然混进了明教总坛,似乎混得还不错。

结果,出了明教总坛,就成为宋濂座上宾。

搭上了刘伯温这条线。

转头就把明教这条线卖给了李善长。

这家伙学识通天彻地,却一身反骨,乱世魔星。

只要报与皇帝,老朱会一刀劈了他,顺便夷他三族。

李善长可不是大善人。

给老朱家添堵的事,自然乐意效劳。

所以他把道衍藏得很好。

“国公爷,贫僧说,贫僧也不知道具体位置,您能信吗?”

“把你知道的给咱,不许骗咱。”

李善长可不信道衍。

这家伙出卖恩主,犹如家常便饭。

万一和朱棣相谈甚欢,把他李善长给卖了可咋办。

朱棣那小崽子也不是个省油的灯。

和他爹一个路数,说话做事都像。

估计内心更加凉薄。

只要从道衍这拿到关于他李善长的消息,转头就会献给老朱。

届时,皇帝与淮西人合作照常,李善长必死。

那李善长岂不冤枉死了?

道衍从李善长眸中看出不信任。

想和李善长继续合作,就得用秘密交换。

他内心闪过一丝失望,这个世界上,肯完全相信他的,只有青田先生。

未来也不会再有第二个人了吧!

那么,青田先生的仇,一个胡惟庸哪里够呢?

……

李善长和道衍密谈之时。

奉天殿内,老朱和朱标也在密谈。

“爹,江南士族的实力,是不是被夸大其词了?”

朱标和吕氏成天生活在一起。

身边也汇聚了很多青年才俊,都出身江南士族。

他们儒雅多礼,极端维护正统。

是皇帝最忠实的走狗。

怎的就成为了老朱平生大敌了呢?

“咱们长久以来,执行的一边杀,一边拉拢的策略,不是很成功吗?”

朱标道:“您教过儿子。”

“说上位者,是让多派平衡。”

“而不是只信任一派,打压另一派。”

“这样只会诞生权臣,最终大明江山不保。”

“这些都是您教儿子的。”

他发现老朱有点不对劲。

莫非跟老四有关?

老朱迫切迁民去云南,是为了让老四适应云南生活吧?

可也不至于,和江南人彻底撕破脸吧?

这当皇帝吧,最好睁一眼闭一眼,日子才过得去。

真的事事较真,明察秋毫,皇帝早就被气死了。

“接着说。”朱元璋面无表情。

“江南人是可恶,借明教的手害死雄英,咱也恨他们。”

“可咱是上位者,不能因小家损公家。”

“真如李善长所说。”

“在江南杀个底朝天,那么最终取代江南士族的。”

“就是尾大不掉的淮西勋贵。”

“淮西人权势无比膨胀,成为魏晋世家。”

“届时,咱们拿什么遏制淮西勋贵呢?”

“三四代后,大明会重现霍光、王莽这样的权臣,甚至会重现唐朝藩镇危机,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儿臣觉得断不可行。”

“还有,王行的死,李善长的计谋,老四的密信,串联起来想。”

“我觉得老四被淮西人利用了。”

“他调查的雄英案结果,未必可信。”

朱标一叶知秋。

通过现有线索,倒推出朱棣一样的看法。

太孙案的结果,是有心人制造出来的,未必是事实真相。

即便是,也已沦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

李善长呢,希望淮西人和老朱深度捆绑。

王行呢,为保名声而已。

老四呢,是不想去云南,彰显自己价值罢了。

朱标呢,打破老四的幻想,极力推老四去云南。

没有一个真的关心朱雄英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