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中秋团聚

1118年,也就是大宋政和八年,中秋佳节,夜幕如同一块巨大的墨蓝色绸缎,悄然在汴京上空铺展开来,唯有那一轮皎洁如玉盘的明月高悬中天,清辉毫无保留地洒遍汴京的每一寸土地,将整座城池都浸润在一片如梦似幻的祥和节日氛围之中。

位于城中一角的李清照宅邸,朱红的大门在灯笼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庄重,门檐下高悬的红灯笼随风轻轻摇曳,仿若喜庆的舞者,欢快地摆动着身姿。宅邸内,欢声笑语似灵动的音符,不时从庭院中传出,一家人正围坐在一起,共享这团圆时刻,桌上摆满的美食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与空气中弥漫的桂花香相互交融,编织成一曲独特的秋日乐章。

李清照,这位才情出众、名满京城的奇女子,宛如从宋词画卷中款步走出。她身着一袭月白色罗裙,那质地轻柔如云朵,裙摆随风轻轻飘动,仿若一朵盛开在夜色中的幽莲,散发着静谧而迷人的气息。她面容清丽,眉如远黛,仿若春日里初绽的柳芽,柔美而清新;眼眸恰似秋水,澄澈中却又藏着深深的故事,只是那眼中常常不经意间流露出一抹淡淡的忧郁,仿若一层薄纱,轻柔地笼罩着她的眸光,让人为之神伤,又忍不住探寻其背后的哀愁。这忧郁,或是源自她对诗词的敏感多思,每一片飘落的秋叶、每一声雁鸣,都能在她心间勾起无尽情思;或是因这世间纷扰、命运无常,目睹朝堂更迭、百姓疾苦,为她的才情添了几分惹人怜爱的韵味,也让她的诗词有了直击人心的力量。

赵明诚,李清照的夫君,亦是一位文雅之士,身姿挺拔如苍松,一袭青衫整洁而素雅,举手投足间尽显儒雅风范,仿若那温润的美玉,散发着内敛的光泽。此刻,他正坐在李清照身侧,偶尔与家人交谈几句,言辞温和,尽显谦逊之态。可他的目光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温柔地落在妻子身上,那眼神中满是宠溺与关怀,仿若李清照是他此生最珍视的瑰宝,生怕错过她哪怕一丝细微的情绪变化。

庭院之中,一方古朴的石桌稳稳地立在中央,桌上摆满了珍馐佳肴,有肥美的螃蟹,蟹壳红得透亮,仿若被秋日的晚霞染过,蟹黄饱满,香气四溢;鲜嫩的鲈鱼,清蒸过后,鱼身泛着银白的光泽,撒上些许葱姜丝,鲜嫩的鱼肉入口即化;还有各类应季果蔬,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子,以及一盘盘晶莹剔透的葡萄,在月光下仿若串串紫水晶。一家人围坐,笑语不断,孩童们在一旁嬉笑玩耍,他们手中拿着自制的小灯笼,追逐着月光洒下的影子,那纯真的笑声似银铃,为这静谧的中秋夜增添了几分活泼与生机,仿若一幅人间至美的团圆图。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赵明诚缓缓起身,轻轻牵起李清照的手,那手指修长而温暖,紧紧包裹住李清照纤细的柔荑,柔声道:“今日中秋,良辰美景,我与清照愿为大家献上一段诗词朗诵,以助雅兴。”说罢,二人携手走到庭院中央,月光如水,倾洒在他们身上,仿若为他们披上一层银纱,让他们仿若月宫中下凡的仙子与仙郎,超凡脱俗。

李清照微微仰头,望向那轮皎洁明月,那一刻,她仿若与明月融为一体,启唇轻吟:“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她的声音婉转空灵,仿若夜莺啼鸣,带着独特的韵味,将诗词中的意境徐徐展开,似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在众人眼前缓缓铺陈。每一个字音都仿若一颗璀璨的珍珠,圆润而动听,又似灵动的溪流,潺潺流淌进听者的心间。赵明诚随后跟上,他的嗓音低沉醇厚,仿若陈酿的红酒,与李清照的柔美相互映衬,一高一低,一刚一柔,仿若琴瑟和鸣:“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二人配合默契,诗词的美妙韵律在庭院中回荡,引得家人阵阵掌声,就连那庭院中的花草似乎都沉醉其中,轻轻摇曳,仿若在为他们伴舞。

表演完毕,家人各自散去,或品茶聊天,沉浸在这温馨的氛围中,分享着生活琐事;或继续逗弄孩童,享受天伦之乐。李清照与赵明诚则悄然移步至庭院一角,那里有一座小巧的亭子,亭子的柱子上爬满了翠绿的藤蔓,叶片在月光下闪烁着微光,仿若细碎的翡翠,投下斑驳的影子,仿若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二人并肩坐下,赵明诚轻轻握住李清照的手,眼中满是柔情,仿若一湾能包容一切的温柔港湾:“清照,你还记得我们相识以来的那些中秋吗?”李清照微微点头,嘴角泛起一抹浅笑,仿若春日里破冰的湖面,泛起丝丝涟漪,眼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郁,仿若被风撩起的薄纱,稍纵即逝:“怎会不记得,每一个中秋,都似这月光,照进心底,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

赵明诚微微仰头,望向夜空,那深邃的眼眸仿若能穿透夜幕,看到往昔的岁月,陷入回忆:“有一年中秋,你突然想吃那街口的桂花糕,我便想着定要满足你的心愿。于是,我跑遍了大半个汴京,从东街寻到西街,又从南街转到北街。那时天色渐晚,许多店铺都已关门歇业,我心里焦急万分,只怕空手而归让你失望。”他的语速微微加快,仿若再次置身于当年的焦急情境之中,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与执着。

李清照静静地听着,眼中浮现出往昔的画面,仿若看到那个青涩的赵明诚,在月光下匆忙奔走的身影,身影略显单薄,却充满了力量。赵明诚继续说道:“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条小巷深处,找到了一家还亮着灯的糕点铺。我满心欢喜地买了桂花糕,一路小跑赶回家里,可等到了家,那桂花糕都有些凉了。”说到此处,赵明诚微微皱眉,似在懊恼当年的不周,眉心处挤出一道浅浅的纹路。

李清照却轻轻摇头,眼中泛起泪花,仿若清晨荷叶上滚动的露珠,晶莹剔透:“你不必自责,那凉了的桂花糕,于我而言,却是最暖的心意。我知道,你对我,向来用心。”她的声音微微颤抖,带着几分感动,又有几分对岁月流逝的喟叹,仿若秋风拂过树林,发出的沙沙轻叹。

此时,一阵微风吹过,撩起李清照的发丝,那发丝轻柔地拂过她的脸颊,仿若情人的轻抚。她抬手轻轻拂开,目光望向远方,那远方的黑暗仿若未知的命运,深不可测,心中思绪万千。在这团圆的佳节,在爱人的身旁,她的心底却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忧郁。这忧郁,如同庭院中那斑驳的月影,随着时光的推移,或浓或淡,却始终萦绕心头,仿若一首没有终章的悲歌。

她缓缓起身,走到亭边的石桌旁,桌上早已备好笔墨纸砚,那宣纸洁白如雪,仿若等待着她情思的倾洒。李清照拿起笔,蘸了蘸墨,那墨汁浓稠如夜,在笔尖凝聚。她在那洁白的宣纸之上,挥毫写下:“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每一个字落下,都仿若带着她的情思,那墨痕在宣纸晕染开来,恰似她心中弥漫的忧郁,仿若一朵墨色的花悄然绽放。这首《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既有此刻团聚的幸福,那是与爱人携手共赏明月、回忆往昔的温馨,仿若冬日里的暖阳,暖人心扉;却也饱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岁月如流,曾经的美好仿若昨日黄花,虽依旧芬芳,却也添了几分惆怅,仿若凋零的花瓣,惹人怜惜。

赵明诚悄然走到她身后,轻轻环抱住她,那怀抱温暖而坚实,低头在她耳边低语:“清照,莫要伤感,虽时光流转,你我情谊却只会愈发醇厚,如同这陈酿美酒,越品越香。”他的声音轻柔,仿若春日里的微风,试图吹散李清照心头的忧郁。

李清照微微靠在他怀中,轻声叹息:“我知,只是这世间变幻,总有诸多无奈。就如这中秋月,年年相似,可看月之人,心境却不复从前。”她的话语轻柔,却如同一把小锤,轻轻敲打着人心,让人感同身受她的忧郁。

月光依旧洒在庭院之中,洒在这对相互依偎的爱人身上。远处,家人的欢声笑语不时传来,仿若一幅动静相宜的画卷,既有静谧的诗意,又有生活的烟火气。李清照知道,在这纷扰尘世,赵明诚的陪伴是她最坚实的依靠,可那心底的忧郁,却如同这月夜的影子,随着月光的移动,悄然生长,或许,这便是她作为词人,对生活细腻感知的代价,亦是她才情绽放的养分。

在这中秋佳节,她将心中的忧郁与幸福,都融入诗词之中,任由那情思随着月光,飘向远方,等待后人在岁月的长河中,轻轻拾起,品味她的喜怒哀乐,感悟那大宋年间,一位奇女子的心灵世界。

夜渐深,月光愈发清冷,李清照与赵明诚携手回到屋内,那屋内的烛火摇曳,仿若他们心中的情思,飘忽不定。二人躺在床上,却久久未能入眠,各自想着心事,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地上,仿若一条通往往昔的路,他们在回忆中徘徊,在现实中相拥,期盼着明日的曙光,又留恋着今夜的月光,这便是他们的中秋,有团圆的喜悦,更有岁月的哀愁,而这一切,都将成为李清照笔下永不褪色的篇章。

正当李清照与赵明诚沉浸在往昔回忆中时,家中的老仆匆匆走来,手中捧着一个古朴的木盒,面带微笑地对二人说道:“少爷、少夫人,今日府外有一位老者前来,自称是老爷的旧相识,听闻今日中秋,特送来这份贺礼。”说着,将木盒递到赵明诚手中。赵明诚疑惑地打开木盒,只见里面是一本略显泛黄的古籍,封面上的字迹古朴而典雅,写着《乐府诗集》几个大字。李清照凑近一看,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这可是难得的珍本,想来是父亲生前的至交,才会在这中秋佳节送来如此厚礼。”赵明诚轻轻点头,合上木盒,说道:“定是如此,待日后有机会,我们定要前去拜谢。”这意外的礼物,让中秋的氛围又多了几分温情与文化的韵味,仿佛是岁月长河中伸出的一只手,将过去与现在轻轻牵系。

不多时,又有敲门声响起,老仆再次前去开门,只见一群邻里街坊笑意盈盈地站在门口,为首的一位大娘手里捧着一幅卷轴,走上前来,热情地说道:“易安居士,咱们邻里都知晓您才华横溢,今日中秋,大伙凑在一块儿写了这首诗,想送给您,算是咱们这片儿的一点心意。”李清照又惊又喜,连忙接过卷轴,展开一看,只见上面用工整的字迹写着:“月照汴京秋,团圆万户侯。清照明玉立,才韵冠九州。”诗句虽质朴,却饱含着邻里对她的敬重与喜爱。李清照眼眶微红,感动地说道:“多谢诸位街坊厚爱,清照愧不敢当。”众人纷纷摆手,你一言我一语地夸赞着李清照的才情与为人,一时间,宅邸门口热闹非凡。赵明诚也在一旁微笑着向众人道谢,心中满是对妻子的骄傲。待众人散去,李清照将卷轴小心地收好,这份来自邻里的情谊,如同这中秋的月光,温暖而明亮,让她在这个团圆佳节又多了一份别样的感动。

庭院中的孩童们玩闹着,其中一个稍大些的孩子突发奇想,跑到李清照和赵明诚面前,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说:“伯父、伯母,我们听闻你们诗词了得,今日中秋,可否也教教我们作诗呀?”其他孩子纷纷附和,眼中满是期待。李清照和赵明诚相视一笑,赵明诚率先开口:“那自然好,今日中秋,月挂高空,我们便以月为题,如何?”孩子们欢呼雀跃,纷纷开动小脑袋思索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举起手,奶声奶气地念道:“月亮像银盘,高高挂天上,照亮我家园,大家共团圆。”众人听了,纷纷鼓掌称赞。李清照笑着摸摸小女孩的头,温柔地说:“真是个聪慧的孩子,作诗便是如此,将心中所想、眼前所见,用美妙的文字表达出来。”接着,她也轻声吟出一句:“素娥今夜舞,清辉洒人间,团圆意无尽,诗韵伴流年。”孩子们虽似懂非懂,却也被诗词的韵律感染,更加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这一幕,让庭院中充满了欢声笑语,诗词的种子也在孩子们心间悄然种下,为这个中秋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生机。

看着孩子们玩得开心,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心情也愈发舒畅。赵明诚见石桌上摆放着一副围棋,便提议道:“清照,许久未与你对弈,今日良辰美景,不如手谈一局?”李清照欣然应允,二人相对而坐,月光洒在棋盘上,仿若给黑白棋子披上了一层银纱。赵明诚执黑先行,落子沉稳,步步为营;李清照执白应对,轻盈落子,妙招频出。二人你来我往,杀得难解难分,一旁的孩童们也围拢过来,虽不懂棋局,却也看得津津有味,偶尔有孩子小声议论着棋子的走向,为紧张的对局增添了几分童趣。不知不觉,月已西斜,棋局渐入尾声,最终赵明诚以一子险胜。他抬起头,望向李清照,眼中满是笑意:“娘子,今日这局,赢得实属不易。”李清照微微浅笑,眼中却透着不服输的劲儿:“下次定要赢你。”二人的欢声笑语在庭院中回荡,月光下的这一幕,仿若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卷,让人忘却了尘世的纷扰。

夜已深,家人大多回屋歇息,李清照却仍有些心绪难平,她拉着赵明诚来到庭院中的荷花池边。此时,月光洒在池面上,波光粼粼,荷叶与荷花的影子在水中摇曳,仿若一幅水墨丹青。李清照望着那水中的月影,轻声说道:“明诚,你看这月色下的荷花,与白日里又是不同景象,倒让我想起了曾经与姐妹们一同赏荷的时光,那时的我们无忧无虑,满心期许着未来。”赵明诚轻轻握住她的手,静静聆听。李清照继续说道:“如今,姐妹们各自嫁人,有的远嫁他乡,音信难通,也不知她们今夜是否也在对着这同一轮明月,思念着过往。”说着,眼中泛起一丝泪光。赵明诚将她拥入怀中,轻声安慰:“世间聚散无常,虽不能常相见,但你们曾经的情谊定在心中,永不磨灭。说不定此刻,她们也在遥望着汴京,想着你呢。”李清照靠在他怀中,微微点头,在这静谧的荷池边,他们共同缅怀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感受着岁月的沧桑与温情。

正当二人沉浸在回忆中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寂静。老仆匆匆跑去开门,只见一位身着夜行衣的男子匆匆走入,神色慌张。见到李清照和赵明诚,男子急忙拱手行礼:“易安居士、赵公子,实在冒昧打扰。我乃令尊旧部,如今朝堂风云变幻,小人得到消息,近日有奸佞欲对赵公子不利,还望二位早做防备。”此言一出,李清照和赵明诚皆是一惊,赵明诚皱眉问道:“可知是何人所为?”男子摇头道:“具体尚不明确,但听闻与近期朝堂上的一些纷争有关,公子行事还需多加小心。”李清照心中忧虑,忙说道:“多谢壮士提醒,不知壮士可有何建议?”男子沉吟片刻,说道:“近日二位尽量少出门,府中多加护卫,待风头过去再做打算。”二人再次道谢,男子便匆匆离去。月光下,李清照和赵明诚的脸色略显凝重,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如同一片乌云,遮住了原本明亮的中秋月光。赵明诚轻轻握住李清照的手,安慰道:“娘子莫怕,有我在。”李清照微微点头,可心中的忧郁却愈发浓烈,她深知,在这动荡的时局下,平静的生活随时可能被打破,而他们只能在风雨飘摇中努力坚守。

此后,李清照常常回想起这个中秋佳节,邻里的热情、孩童的欢笑、月下的对弈,以及那深夜访客带来的忧虑,都如同深深烙印在她心间的印记,挥之不去。她的诗词,也在这一次次的经历与情感碰撞中,愈发深沉而动人,承载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对亲友的眷恋,以及对时局的隐忧。在岁月的长河中,她宛如一朵绽放于乱世的忧郁之花,用诗词记录着时代的悲欢离合,成为后世传颂的传奇。而赵明诚的陪伴,始终是她最坚实的依靠,如同暗夜里的明灯,照亮她前行的道路,让她在风雨中依然能够坚守内心的诗意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