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腺体,大问题

胰腺虽然被称为“沉默的器官”,却在人体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若胰腺发生病变,可能引起很严重的问题。

1.糖尿病和胰腺有关系吗

糖尿病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它的发生发展与胰腺有关系吗?

本质上来说,糖尿病是一组由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的疾病。由此可见,胰岛素的缺乏或利用障碍是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上面已经提到,胰岛素是由胰腺的B细胞分泌的。因此,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胰腺有着密切联系。

由胰岛B细胞被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或显著减少导致的糖尿病,被称为1型糖尿病。由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导致的糖尿病,被称为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患者约占患者总数的5%,2型糖尿病患者约占95%。

糖尿病的病因很复杂,遗传因素、病毒感染、不良生活习惯等都是可能诱因。其中有一小部分人群,其糖尿病是由胰腺本身的疾病或创伤,胰岛B细胞破坏所导致的比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大范围切除术后等。此类患者虽然少见,但不可忽视。

2.什么是胰腺炎

胰腺炎也许是大多数人所知的最常见的胰腺疾病了。那么,什么是胰腺炎呢?胰腺炎是一种发生于胰腺的非感染性炎症病变,大致可分为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两类。

(1)急性胰腺炎:

是多种病因导致的胰腺组织水肿、出血及坏死等急性损伤。常见病因包括胆道结石梗阻、大量饮酒、暴饮暴食等。急性胰腺炎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型和中重型。前者较多见,往往伴有急性腹痛,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表现。后者则可引起高热、休克、低血压、少尿等表现,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应以解除病因为主,轻型通过禁食、补液,必要时抗炎等,一般可明显缓解。重型往往需进行心电监护、吸氧、抗休克、抗感染、补充生长抑素等积极治疗。

(2)慢性胰腺炎:

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胰腺局部或弥散性的慢性进展性炎症,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并造成胰腺内外分泌功能的不可逆损害。常见病因包括胆管结石及炎症、长期大量酒精摄入、自身免疫病、遗传因素等。慢性胰腺炎可引起反复腹痛(尤以进食或饮酒后加重)、脂肪泻(进食油腻食物后排便次数增多,伴油光、泡沫等,是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的表现)及糖尿病(内分泌功能受损的表现)等表现。

慢性胰腺炎的治疗也应以解除病因(如戒酒、解除胆道或胰管结石等)为前提,同时根据具体表现配合止痛、补充生长抑素等治疗。若外分泌功能受损,需配合补充胰酶治疗;若内分泌功能受损,需配合胰岛素注射控制血糖等。

3.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

可能有很多人会认为肿瘤(tumor)等同于癌症(cancer)。其实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准确地说应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肿瘤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指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局部肿块。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良性肿瘤一般生长缓慢,不会出现浸润、转移等表现,往往很少伴有全身症状,大多不威胁生命。恶性肿瘤则生长迅速,也可以通过局部侵犯、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等方式,引起全身症状,威胁人们的生命。

恶性肿瘤可分为实体瘤与非实体瘤。非实体瘤一般指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如白血病。实体恶性肿瘤又可根据组织起源的区别,分为癌症与肉瘤。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癌症,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

因此,肿瘤、恶性肿瘤、癌症是逐层递进的包含关系。

4.胰腺的良性肿瘤有哪些

当在检查中发现某人的胰腺长了东西时,其会被告知“胰腺占位”。这时候,患者往往充满恐惧。然而,如前文所述,并不是所有的胰腺肿瘤都是恶性的,也不是所有的胰腺肿瘤都需要手术。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胰腺的良性肿瘤。

(1)胰腺囊肿:

囊肿本质上不属于肿瘤,它是指包含液体成分的良性包块。胰腺囊肿可分为假性囊肿与真性囊肿。前者多由于炎症或创伤导致胰液外溢进入胰周组织,包裹而形成;后者往往为先天形成。无论是哪种囊肿,均无恶变可能,若不引起疼痛、压迫等症状,均可以定期观察,不予处理。

(2)胰腺囊腺瘤:

囊腺瘤是一类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或腺泡细胞的,内部含液性成分的良性肿瘤。根据其内容物的区别,可分为浆液性囊腺瘤与黏液性囊腺瘤。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囊腺瘤可无任何症状,多于检查时意外发现,也可伴有腹痛等表现,个体较大者可伴随压迫症状。浆液性囊腺瘤通常不会恶变,黏液性囊腺瘤存在恶变可能,发展为黏液性囊腺癌。因此,当临床怀疑胰腺囊腺瘤时,需根据肿瘤的大小、囊壁厚度、是否伴强化等影像学表现,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患者自身情况(如年龄、身体素质)等因素综合决定是否干预。治疗方法主要为完整手术切除。

(3)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

IPMN是一种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肿瘤,呈乳头状生长,分泌黏液,可引起主胰管或分支胰管扩张或囊变。IPMN多见于60~70岁人群,男女患者比例约为2∶1。IPMN可导致黄疸(皮肤及巩膜黄染)、腹痛等症状,也可无任何症状。根据影像学及组织学改变,IPMN可被分为3类: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及混合型。且根据主胰管粗细、是否存在强化囊壁结节、肿物直径等,可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组。其恶变可能由高到低,相应的临床决策也不尽相同。建议咨询有经验的胰腺外科专家决定手术或密切随访。

5.胰腺的恶性肿瘤有哪些

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不同,它可以通过局部侵犯、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威胁人们的生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危害。然而,胰腺恶性肿瘤也分为不同类别,其特征与生物学行为有很大差别,胰腺癌只是其中的一类。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胰腺的恶性肿瘤都包括哪些。

(1)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PN):

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约占胰腺肿瘤的0.17%~2.7%。SPN好发于年轻女性,平均确诊年龄为24 岁,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22。其病因尚不明确,组织起源仍有争议,有可能起源于胰腺胚胎多能干细胞。SPN可以发生于胰腺的各个部位,根据大小、部位等不同,可引起腹痛、腰背部疼痛、黄疸等表现。SPN也可以不伴任何症状,检查时意外发现。SPN之所以被划分为恶性肿瘤,是因其也有局部浸润、术后复发、远处转移等恶性潜能。但相较于传统胰腺癌,SPN恶性程度明显低,且大多预后良好。完整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治疗方法,即便已发生局部浸润或远隔转移,若能完整切除,也能达到不错的治疗效果。

(2)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pNEN):

前文我们曾提到,胰腺分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pNEN就是一类起源于胰岛内分泌细胞的肿瘤。pNEN是发病率第二位的胰腺恶性肿瘤,仅位于胰腺癌之后。很多老百姓是由于前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因此病去世,而对此疾病有所耳闻。

根据肿瘤是否分泌激素,从而引起相应临床症状,pNEN可被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pNEN。无功能性pNEN较常见,约占80%,一般患者无特殊症状,可意外发现或由于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腹痛、压迫症状等发现。功能性pNEN较少见,约占20%,由于不同类型肿瘤的起源各不相同,其症状也不尽相同。如胰岛细胞瘤可过量分泌胰岛素,引起顽固性低血糖;胃泌素瘤可过量分泌胃泌素,引起顽固性消化道溃疡;血管活性肠肽瘤可过量分泌血管活性肠肽,引起严重腹泻、低钾血症等。

pNEN大多为散发,但也可发生于一些遗传综合征,如多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1型、神经纤维瘤病1型等。pNEN是一类异质性较强的疾病,根据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4个级别,即Grade1、2、3(G1、G2、G3),以及分化更差的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级别越高,恶性程度越高。G1及G2的pNEN通常恶性程度较低,即便已发生局部浸润或远隔转移,若能完整切除,也能达到不错的治疗效果;G3的pNEN及pNEC恶性程度较高,甚至有些进展迅速,恶性程度更甚于胰腺癌。

(3)胰腺癌:

是最常见的胰腺恶性肿瘤,也是本书的主角。从下一部分开始我们将对其进行系统阐述。

(郝纯毅 吕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