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电焊工尘肺的三级预防

电焊工尘肺(welder’s pneumoconiosis)是长期吸入高浓度的电焊烟尘而引起的以慢性肺组织纤维化增生为主的一种尘肺。焊接工艺是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技术,在焊接过程中不同材料制成的焊药、焊条芯和被焊接材料在高温的作用下熔化蒸发,逸散在空气中氧化冷凝而形成的颗粒极细的气溶胶。电焊烟尘的成分因使用不同的焊条而有所差异。电焊工长期吸入大量高浓度的电焊烟尘,尤其在密闭容器内或通风不良的环境中进行电焊作业,就有可能患电焊工尘肺。其发病与焊接环境、粉尘浓度、气象条件、通风状况、焊接种类、焊接方法、操作时间及电流强度等有密切关系。2010—2017年无锡市5家职业病诊断机构共计诊断新发尘肺病例1 270例,其中电焊工尘肺占22.36%。电焊工尘肺发病工龄一般在15~20年,病情发展也较缓慢。临床症状较轻微。此外,电焊工尘肺常并发肺结核、锰中毒、氟中毒、金属烟雾热、电光性眼炎等。

一、电焊工尘肺概述

(一)电焊工尘肺定义

电焊工尘肺是长期吸入高浓度的电焊烟尘而引起的以慢性肺组织纤维增生损害为主的一种尘肺。

(二)电焊工尘肺主要接触作业

电焊作业时在电弧高温(2 000~6 000℃)作用下,使液态金属和熔渣过热而蒸发,这种高温蒸气一脱离电弧高温区,即被迅速氧化与冷凝成细小的固态分散性粒子或细小的固态凝集性粒子,在空气中悬浮,成为电焊烟尘。电焊烟尘成分取决于焊条种类和金属母材以及被焊金属,主要成分为氧化铁,还可能混杂有二氧化硅、氧化锰、氟化物、臭氧及各种微量金属和氮氧化物等。电焊作业在建筑、机械加工、造船、国防等工业部门广泛存在。从事电焊作业的工人长期大量吸入电焊烟尘,可导致电焊工尘肺的发生。

(三)电焊工尘肺发病机制

电焊工尘肺属于混合性尘肺,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太清楚。有学者认为电焊工尘肺的主要致病因子并不是游离二氧化硅,也非单纯的铁末沉着,而是以氧化铁为主,包括锰、铬等多种金属元素以及硅酸盐,氟、氮氧化物等对肺组织的综合作用所致,严重时引起肺组织纤维化。

(四)电焊工尘肺临床表现

电焊工尘肺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发病工龄多在15~20年,最短发病工龄为4年。早期症状不明显,在胸部X线已有改变时仍可无明显自觉症状和体征。随病程发展,尤其是出现肺部感染或并发肺气肿后,患者会出现胸闷、胸痛、咳嗽、咳痰和气短等临床症状。肺功能检查早期基本在正常范围,并发肺气肿等病变后肺功能才相应地出现通气和换气功能损害。电焊工可合并有锰中毒、氟中毒和金属烟雾热等职业病。X线表现早期以不规则形小阴影为主,多分布于两肺中、下区,同时有肺纹理增多、增粗,出现有“白点黑圈”或“磨玻璃”状网状阴影。圆形或类圆形小阴影出现较晚,以“p”影为主,且有分布广、密集度低的特点,随病情发展密集度逐渐增加。个别晚期病例出现大阴影。肺门一般不增大,很少有胸膜粘连和肺气肿。少数病例可见肺门密度增高、阴影增大、结构紊乱等征象。

二、电焊工尘肺的三级预防

(一)一级预防

预防电焊工尘肺,消除电焊烟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最根本的措施是采用通风除尘、改革工艺等综合措施,减少电焊烟尘的产生,达到降低电焊烟尘浓度的目的。首先,积极开展焊接工艺的技术革新,提高焊接技术,实现焊接操作的机械化、自动化,使人与焊接环境相隔离,能降低甚至消除电焊作业对人体的危害。改进焊接工艺,如采用单面焊、双面成型新工艺,合理设计焊接容器结构,避免焊工在通风极差的容器内进行焊接,能很大限度地改善焊工的工作条件。由于电焊产生的危害大多与焊条药皮的成分有关,所以通过不断研制和推广使用低尘毒焊条,也是降低电焊烟尘危害的措施之一。

通风除尘排除电焊烟尘的有效措施包括车间整体通风、狭窄工作区间的通风换气和焊接工位的抽烟排尘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全面通风或局部通风方式,其中局部通风的效果比较明显。一般在专门的焊接车间或焊接量大、焊机集中的工作地点采用全面机械通风,焊工的工作场所在局部区域则采用局部通风。此外,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焊接车间要有一定的面积和高度,正确调节侧窗和天窗,以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能在露天焊接的工作,尽量安排在露天作业。一般情况下只要保证焊接场所有良好的自然通风,适当使用排风抽吸装置,焊工在上风处工作,就可以有效地预防电焊工尘肺的发生。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有限空间场所,如封闭容器、舱室等进行焊接作业时,由于其封闭程度高,电焊烟尘不易排出,积聚的电焊烟尘浓度较高,对焊工的危害就更大,更要保持有效的通风。此外,合理组织劳动和作业布局,以避免作业区过于拥挤,减少接触电焊烟尘的机会,也可以保护焊工的健康。

由于生产现场条件限制,焊接场所在采用通风除尘等措施后,在不能将电焊烟尘浓度降至职业卫生标准以下时,焊工应佩戴防尘口罩作为辅助措施。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焊工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有限空间场所等恶劣条件下焊接作业时,需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除佩戴防尘口罩外,还可佩戴送风式头盔等密闭式个人防护用品。对新入职工人和转岗员工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二)二级预防

电焊工尘肺的二级预防主要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目的,主要包括定期粉尘监测与职业健康检查等措施。加强粉尘危害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确保作业场所粉尘浓度符合国家标准;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对工作场所空气中电焊烟尘进行采样,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 192.1—2007)对工作场所空气中电焊烟尘的浓度进行检测,具体采样方法参考本章第一节尘肺病的内容。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19)中的限值要求,工作场所空气中电焊烟尘总尘PC-TWA为4mg/m3。依法组织劳动者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要求进行岗中和离岗职业健康检查,在岗期间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内容与接触矽尘的内容相同,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接触电焊烟尘的作业工人,电焊工尘肺依据《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GBZ 70—2015)进行诊断和分期。电焊工尘肺的诊断方法与矽肺基本相同,二者不同的是电焊工尘肺诊断的前提是电焊烟尘接触史,矽肺诊断的前提是含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接触史。

(三)三级预防

电焊工尘肺的三级预防主要是给予患者积极治疗和促进康复的措施,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对症治疗、并发症治疗、保健康复治疗等综合治疗方式,具体治疗方法参见本章第一节尘肺病的治疗。

(王 欣 曾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