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你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一种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这种病发病急、进展快、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甚至会留下后遗症。但是,随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在儿童中的普及,该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许多年轻的父母只是在儿童预防接种证中看见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并不知道这种病到底是怎么回事。

流脑的发病与流行情况

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通过呼吸道传播而引起的。大多数人感染后并不会发病,而是处于带菌状态或隐性感染状态,少数人会发展成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颈部僵硬、高热、光敏感、精神错乱、头痛和呕吐等。

流脑发病非常迅速,且病死率高。患者从感染到进展为脑膜炎平均只有4天。若不给予治疗,50%的患者将会死亡;即使在发病早期诊断并开始治疗,仍有5% ~ 10%的患者在发病后24 ~ 48小时内死亡。该病可对大脑产生严重损伤,还可能会留下永久性后遗症,10% ~ 20%的患者会遗留脑损伤、听力损失或学习障碍等。

疫苗接种使流脑的发病率大幅下降

在流脑疫苗广泛使用之前,我国流脑发病率曾较高,每8~ 10年出现一次较大的流行,每3 ~ 5年出现一次小流行。

流脑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给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而接种疫苗是控制流脑最理想的手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广泛普及流脑疫苗接种,使得流脑的发病率大幅下降,发病高峰不再明显。

然而,流脑离我们其实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遥远,目前在全国各地仍有零星散发,流行季节通常是冬春季。所有年龄段人群都可发生流脑,但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中,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6月龄~2岁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

警惕!疫苗时代的流脑血清型发生了变化

脑膜炎奈瑟菌可分为12个血清群,95%的流脑病例由其中的A、B、C、Y、X和W - 135群引起。亚洲主要流行的血清群为A群和C群。我国曾是A群流脑高发国家,1975—1982年的流脑病例中,A群占96.9%。因此,我国1980年推广并广泛使用的疫苗是A群流脑疫苗。

针对一种血清型的疫苗并不能对其他血清型脑膜炎奈瑟菌起到免疫作用。疫苗普及后,我国A群流脑感染率迅速下降,主要流行血清群从A群向C群变迁,C群成为流脑主要流行血清型,且B群、W群流脑病例数呈上升趋势,并出现X群和Y群流脑病例。2008年,我国将针对A群和C群血清型的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group A meningoco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MPSV - A)、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group A and C meningoco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MPSV -AC)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广泛应用于儿童。近年来,我国流脑血清群呈现多元化趋势,A群、C群流脑病例逐步减少,B群、其他群及不可分群流脑病例较多,W群、Y群流脑病例散发且呈递增趋势。

疫苗的接种覆盖率影响着流脑的发病情况。目前,我国应用于儿童的流脑疫苗有A群流脑疫苗、A群C群流脑疫苗和ACYW群流脑疫苗,尚无B群流脑疫苗,儿童缺少对B群流脑的免疫能力。在0 ~ 9岁的儿童中,B群流脑已成为主要流行的血清型,因此亟须开发和应用B群流脑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