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昌中药贸易与炮制的源流

“建昌帮”是建昌府民间药业的俗称。这一“帮”所属群体,包括了药材贸易与药物炮制技术人员。客观、真实地探讨该帮形成的历史源流,必须搜寻可靠信实的史料为依据。以往相关研究中,有建昌药业的起源得益于神道丹灶的说法。

一、起源得益于神道丹灶说

“建昌”作为一种区划名的历史始于五代末。但现代研究者或以为建昌药业的起源得益于东晋时期医药学家葛洪和唐代一些道教人士在南城的医药活动。其依据是《道光南城县志》载:“葛洪,字淄川,丹阳句容人也。自号抱朴子。究览典籍,尤好神仙道养之法。洪见天下已乱,避地南城麻姑山。有葛仙丹并相传,洪于此炼丹故名。”历史上,南城麻姑山有若干葛洪炼丹的“遗址”。葛洪《神仙传》里有麻姑山的民间故事。古代书画家也常以此为主题进行创作。例如明代画家马徵《麻姑山图》绘有葛仙丹井。唐代抚州刺史颜真卿多次登麻姑山,撰有《麻姑山仙坛记》。葛洪撰《肘后救卒方》,其中所载药物甚多,且有多种制剂法。《正德建昌府志》和《道教大辞典》还记载了唐代东南道教主邓紫阳和邓延康等其他多位道士为南城人,并在南城炼丹制药的事迹,因此建昌药业的起源被认为至少可追溯到晋代。无独有偶,类似的说法也被作为樟树药帮的起源。因为据说早在东汉建安七年(202),葛玄(164—244)就曾到樟树东南的阁皂山建“卧云庵”,筑坛立灶,专心采药、洗药、制药,炼丹11年,并吸引了一些丹术家、医学家、道学家前来阁皂山学道。因此,樟树药业被认为有1 800多年的历史。

① 曹萍,梅开丰,褚小兰,范崔生.江西建昌药帮的历史考证.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14(2):7-10.

② 龚千峰,祝婧,周道根.樟树药帮的历史与特色.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4):27-28.

周春林《建昌帮药业史话》“南城药业历史梗概”一节更详细地引用了葛玄、葛洪的相关记载,还引用了唐代临川籍道家邓思瓘(650—739)、邓延康(774—859)在麻姑山修行、传道、炼丹、制药的相关记载。据载,北宋末道家白玉蟾也曾来过麻姑山,且“解化于旴江”。但周春林在谈完有关南城的上述道家人物之后,表达了他的看法:“尽管民间喜欢谈论葛玄、葛洪、邓紫阳、白玉蟾等人的炼丹故事,但是那些‘仙人’遥远的炼丹术,不可能对南城药业有过影响,也不可能有‘悬壶济世’的功能,更和建昌府的中药市场无关,只能是一种民间茶余饭后的谈资。”

③ 周春林.建昌帮药业史话.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74.

葛洪实有其人,但他真的炼过丹吗?去过许多名山设灶吗?炼丹的原料要用丹砂(朱砂)、黄金等贵重的矿物与金属,没有财力支持,炼丹就是一句空话。葛洪倡导炼丹求仙不假,但在他的《抱朴子·内篇》“金丹”中,却透露了一个外人罕知的窘境:葛洪的炼丹秘籍得之于其老师郑隐。郑隐本人因“家贫无用买药”,炼不成丹。葛洪得其传授之后,“二十余年矣,资无担石,无以为之,但有长叹耳”!可见即便是笃信金丹术的葛洪,也因乏资购药而炼不成丹。后世诸名山到处都有的葛仙翁丹灶“遗址”,其实是虚妄传说,当不得真。

④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4“金丹”,见《诸子集成》(8),上海书店1986年出版,13页。

道家炼丹是为个人长生求仙,与医家用药治病的目的迥然不同。故炼丹原料也与治病药物不尽相同。历史上炼丹的术士数量极少,但治病用药的医家群体庞大。医家用药,“一方吃全国”,对产于各地的药物需求量甚大,这才是促进药物贸易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术士炼丹不计成本、不在乎时间、不计赢利。而服务于医家与病家的炮制行业则既要考虑疗效,还要计算成本与赢利。比较一下道家的《雷公炮炙论》与医家的《指南总论·论炮炙三品药石类例》两书,就知道两者炮炙法的差别。医家的炮制法起源于古老的烹调术,以安全、有效、便用为原则。虽然宋以后也汲取了部分《雷公炮炙论》的方法,但从根本上来说,医家的炮制法并不来源于道家的炼丹术。周春林虽不是医药人员,但其所言炼丹术“不可能对南城药业有过影响”“更和建昌府的中药市场无关”,却是有识之言。事实上,在葛洪、雷公(雷斅)之前的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医方书《五十二病方》等书之中,已经有较丰富的炮制法,用不着把更晚的、并未发挥实际作用的炼丹术作为各地炮制法的起源。

① 刘宋·雷斅《雷公炮炙论》,见《证类本草》所载“雷公云”。宋·许洪《指南总论》,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后附,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年出版,419~434页。

二、宋元及明前期建昌府药业

“建昌军”(初名“建武军”)设置始于五代末北宋初。在此以前,建昌军的医药史料极少。今所能见者,主要有南宋哲学家袁燮(1144—1224)一篇《建昌军药局记》、明正德《建昌府志》以及其他书籍所载零星史料。

本章前已介绍了宋代药局的起始原委。南宋之时,其境内许多州军都设立了药局。袁燮的《建昌军药局记》,是应当时的太守丰有俊之请而撰。据正德《建昌府志》记载,丰有俊担任建昌军太守是在嘉定五年(1212)。丰氏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与袁燮同乡。其为官南昌时,曾遇到大疫之年。丰氏“挟医巡问,周遍于委巷穷阎之间,察其致病之源,授以当用之药。药又甚精,全活者众,郡人甚德之。及来旴江,仁心恻怛,如在南昌时”。丰氏见建昌军还没有设立药局,于是“捐钱三百万,创两区,萃良药,惟真是求,不计其直”。宋代药局属于官办,熙宁年间创立药局,也是王安石设市易法,以图政府在商业竞争中获利,贴补国用的一个“理财”举措。官办药局,自然是要赢利的。袁燮在《建昌军药局记》表扬的是,丰有俊办药局,既能保证所售成药高质量,能达到“愈疾之效立见”,同时还能“人竞趋之而不取赢焉”,也就是不追求利润。这样的官药局,能做到“药物既良,不责其息,亦不戾于古矣”,与《周礼·天官》记载的医师之职责是不相悖逆的。袁燮撰写此文,当然是表扬其同乡善举,同时也隐晦地批评有的官药局“计较纤悉,急于牟利,药不及精,与市肆所鬻无别”。

② 南宋·袁燮《絜斋集》卷10,《四库全书》本。

③ 明·韩辙、何恩《建昌府志》卷12“纪代题名表”,明正德丁丑(1517)罗江序刊本。

④ 定:正德《建昌府志》原误作“宁”。南宋年号,在开禧、宝庆之间的只有嘉定,而非嘉宁,因改。

袁燮的纪文主旨是为乡人捧场,但却可以反映如下史实:直到南宋嘉定时,建昌军才有了第一所官药局,这在当时只能算比较晚的地方药局了。宋代官药局实际上是与民争利的官办理财机构,丰有俊主持下的药局却能“不责其息”,因而袁燮予以褒扬。其中提到“市肆所鬻”,是指南宋民间的药业市场店铺。可以想见,当时的建昌军肯定也存在着药材“市肆”。

宋代建昌军下属新城县(今黎川县)还有一个药局,始建于咸淳三年(1267),已是南宋末年了,至元代至正(1341—1368)间被毁,此见前述正德《建昌府志》所载。此外,南宋·陈自明《外科精要》卷上提到一味解毒草药“红内消”。陈氏特意指出:“药产建昌者良。”陈自明是临川宝唐(今江西崇仁)人,与建昌军南城县比邻,故能了解建昌军所产的草药。

⑤ 南宋·陈自明《外科精要》卷上“红内消”,朝鲜古活字本。

宋元之时,旴江医学名著有《黎居士简易方论》《瑞竹堂经验方》《世医得效方》等,其中诸多方剂药名下涉及许多药物炮制法。但这些医方所见的炮制法对说明建昌军(路)的药业发展并不具有特异性。宋元旴江医家辈出,只能推测当时旴江一定会有相应的药业与之配合。没有良好的药物配套供应,名医拿什么给病人治病?但有药业存在与形成药业帮会、炮制特色,毕竟不是一回事。目前能较真实地反映明正德间(1506—1521)及其以前建昌府药业实况的只有正德《建昌府志》。

编撰地方志的儒士,一般来说对医药行业并不热衷,不能奢望他们能关注当地的药业发展实况。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记述,去推测有关药业发展的蛛丝马迹。正德《建昌府志》是建昌府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其中没有专门的药市、药铺的记载,只明确记载了“医学(附药局)”“惠民药局”。本章前已述及,“药局”是官办的制药、买药的机构。与之对应,自然还有民间开办的制药、买药场所。但这些店铺之名尚未能在《建昌府志》中出现,说明当时还没有名气大到可以进入地方志的药业店铺。当然,没有药行、药铺之名,不等于没有药物贸易与炮制。《建昌府志》下列记载也可供参考。

明正德《建昌府志》卷九“坊镇”记载:“南城县蓝田镇……旴江市(近临江上,交易云集。)”“磁圭市(唐宋元,人烟辏聚,市延四里,屠肆七十二。他称是经燹,今始复,止延二里,有店肆。)”此外,还有麻桥市、土桥市、伏牛市、鲤湖市、云市、南源市、里塔市等。据此可知,建昌有的集市历史非常悠久,“交易云集”“人烟辏聚,市延四里”,可见当地的贸易也堪称繁盛。《建昌府志》卷三“风俗”记载:“南城民尚通而善贾,乐为远游。”有这样的民风,自然会带动与外界的商业交流。宋代都市的药业十分繁荣,俗称“香山药海”。建昌军虽然比较偏僻,但其都市“交易云集”,民风又“尚通而善贾”,肯定会有大量的商品交流,其中绝对不可能少了药材,只不过在宋元及明代前中期,药业还没有发达起来而已。

《建昌府志》卷三“物产”所载“药之属”的种类只有20种:香薷、石菖蒲、麦门冬、瓜蒌、皂角、紫苏、泽兰、车前子、益母草、半夏、槐实、淡竹叶、桑白皮、生地黄、香附子、土白芷、茴香、白赤芍药、五加皮、枳壳枳实。另外,在竹、木、花、草之属中,也有若干可作药者,如栀子、艾、虎耳、龙芽等。观其能作药的植物,以寻常草木类为多,并无珍稀特产之物。《建昌府志》卷四“职贡”记载,明代岁贡“药材”有“香薷等药,南城、南丰、新城三县,轮年坐派,每年该银二十七两三钱七分”。由此可知,至少在明正德之时,建昌府所产的药材,以及进贡的份额,数量均很少,此足见当时建昌府药业还没有开始兴旺。

从大环境来看,宋代大都市中的官办药局,以及民营的药业①,②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在此以前,唐代大都市商业区各行划分中,已经出现了“药行”。但这种“药行”不是后世有组织的药物行业的含义,而是官家在城市商业区划分的不同物品售货小区域。真正的以集散药材而形成的民间“药市”出现于唐大中十三年(859),地点在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交易日定在每年9月9日。其开市的理由是纪念唐代道家王昌遇。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云:“《四川记》:唐王昌遇,梓州人,得道,号元子。大中十三年九月九日上升。自是以来,天下货药辈,皆于九月初集梓州城……货其所赍之药,川俗因谓之药市……药市之起,自唐王昌遇始也。”梓州药市至宋天圣年间(1023—1031)仍在延续。

① 范行准《两宋官药局》,见《医文》1943(1):29-38;(2):33-40;(3):31-38;(4):27-32。

② 马继兴《宋代的民营药商》《宋代的官办药铺》,见马继兴著、万芳编集《马继兴医学文集》,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年出版,576~602页。

① 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36“置药市”,见《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上海)1936年出版,399页。

药市最初出现在四川梓州,名为纪念道仙王昌遇,实际上是以盛产药材之地作为集散中心。但梓州毕竟偏僻,因此进入宋代以后,先后在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形成药市。这种药市已经突破了一年一天的约束,如南宋临安就有“炭桥药市”(以药市举办地点为名)、“川广生药市”(以药材来源与形式命名)。随着朝代更替,这种以都市为药材市场的格局被打破,在明清逐渐以交通要道或以庙会为由形成多个全国性药物集散地。江西的樟树与建昌药业也就是在明末清代得到了长足发展。

三、明代后期及清代建昌药业的发展

明代后期,尤其是万历年间,建昌府涌现了诸多医家,其中李梴、程式等最为著名。这些医家的著作与活动虽可以为考察建昌帮炮制法提供某些参考,但却难以据此推测当时建昌府药业的发展状况。有医药名家的地区并不意味着其药业一定发达,如李时珍为湖北蕲春人,但蕲春并没有因此而成为药材集散地。建昌府的药业何时开始勃兴?这还要从明代当时的商业发展宏观格局去考察。

明代的首都定在北京,故类似南宋以行在(首都)临安为贸易中心的格局无法在明代复制。明嘉靖间吏部尚书张瀚认为:“今天下财货聚于京师,而半产于东南,故百工技艺之人亦多出于东南,江右为夥,浙、直次之,闽、粤又次之。”“江右”即今江西,“直”为南直隶的简称。张瀚称“百工技艺之人”以“江右为夥”,居于浙江、江苏、福建、广东之上,这说明江西当时的“百工技艺”排在首位,“不远数千里乐于趋赴”京师的东南之人中,江西人最为活跃。

② 明·张瀚《松窗梦语》卷4“百工纪”,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76页。

万历间官员王士性也谈到这个问题:“江、浙、闽三处,人稠地狭,总之不足以当中原之一省。故身不有技,则口不糊;足不出外,则技不售。惟江右为甚,而其士商工贾……徒张空拳,以笼百务,虚往实归。”“而江右又莫如抚州。余备兵澜沧,视云南全省,抚人居什之五六。初犹以为商贩,止城市也。既而察之,土府土州……乡村间征输里役,无非抚人为之矣。”由此可见,江西(尤其是抚州一带)人在明代挟技离乡背井谋生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在云南等偏僻地区也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足迹。他们依靠自己的技艺才能,“虚往实归”。可以想见,从事药材交流也应该是江西人外出谋生的内容之一。“尚通而善贾,乐为远游”,且与抚州同属旴江流域的建昌人应该也是这支外出经商做工卖艺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 明·王士性《广志绎》卷3“南方诸省”,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80页。

除人稠地狭,迫使人们挟技外出谋生之外,江西在当时的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张瀚曾从浙江经衢州进到江西的玉山、铅山,再辗转到“江右之会城古南昌故郡”,这一路是从东到西。然后南下丰城到临江,也就是今樟树市,经过新淦(今新干)、峡江达吉水,再抵达赣州。水道结束后改陆行至南安,过梅岭,进入岭南,再从水路旋绕而下,最后抵达广东的省会广州。这条路线在古代是从长江流域进入广东的捷径。“临江”(樟树)是这条通道的重要节点。

④ 明·张瀚《松窗梦语》卷2“南游纪”,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25~26页。

另一条从长江流域进入福建的捷径则是旴江。“旴为江、闽要处”,从旴江上溯,进入建昌府境内,经南城到新城(今黎川),就可进入福建。正德《建昌府志》卷六记载,新城(今黎川)有六铺,可通福建。该志收录的“张元祯记”云:“兹地民物攸萃,介乎江闽二省之冲。东走光泽,西下建昌。”作为江闽要冲,建昌府各县的铺舍、驿馆、税务等设施甚多,由此也可反映当时人员与物资交流的繁盛。临江(樟树)、建昌是江西境内进入广东、福建的两大通衢,在“百工技艺”南北交流时,中药材行业逐渐形成了规模。

从现有研究来看,樟树作为药材集散地的历史似乎要早于建昌。关于樟树药业早期发展,研究者多引用宋远一首词中的一联:“更与谁,题诗药市,沽酒新丰。”宋远是宋末元初的名儒,他的《意难忘》词,是与几位友人“邂逅古洪题樟镇华光阁志别”。“题诗药市,沽酒新丰”实际上用了两个典故,来表达互相思念与重聚欢饮。“药市”与“新丰”很难说是实指某地,但宋末元初樟树(又称清江或临江)确实已经有了比较繁盛的药肆。

① 萧放.明清时代樟树药业发展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1):65-70.龚千峰,祝婧,周道根.樟树药帮的历史与特色.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4):27-28.

② 清·朱彝尊《词综》卷28,《四库全书》本。

元·吴澄所撰《故侯府君唐卿墓表》的表主侯逢丙,字唐卿,宋末元初人。侯氏“择地趋时”选择“扼江、广之会”的“清江镇”定居,“设肆制药,以惠远迩。其所分济,遍满东南,为一镇诸肆之甲”。此史料可以说明宋末元初清江镇(今樟树市)已被作为江西与广东之间的重要交汇点。此处已有众多药肆,其中侯氏所开的药肆,其影响所及“遍满东南”,可见此药肆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③ 元·吴澄《吴文正集》卷71“故侯府君唐卿墓表”,《四库全书》本。

明代王士性《广志绎》的记载,可以作为樟树药业成为全国知名集散地的最可靠的证明:“樟树镇在丰城、清江之间,烟火数万家,江、广百货往来与南北药材所聚,足称雄镇。”建昌府与樟树镇相隔并不太远,但目前还找不到元明之时建昌药业已有较大规模的史料。

④ 明·王士性《广志绎》卷3“南方诸省”,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85页。

元元贞元年(1295),朝廷下令各地郡县通祀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且三皇庙两庑从祀之神皆为黄帝时的知医臣下。遵朝廷敕令,元代许多地区建立了三皇庙。此后明清的三皇庙在我国某些地区逐渐演变成为药王庙。据《同治建昌府志》记载,元时建昌也奉诏建立了“三皇宫”。但明初被毁,清嘉庆重建,咸丰再毁,旋又重建。清光绪间当地百姓称此三皇宫为“药王庙”。围绕着南城“药王庙”,清末、民国间形成了庙会经济。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据传为孙思邈生日),省内外药商云集,洽谈药业,药业界搭台唱戏,喝麻姑酒、吃南城水粉,宴请四方药业老板及各路水客牙人及担夫,盛若年节,三日不散。但此是后话,并非元代初建“三皇宫”时就有此类庙会。

⑤ 明·宋濂《元史》卷76“祭祀志”,中华书局1976年出版,1902页。

⑥ 郑金生.药林外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55-256.

⑦ 周春林.建昌帮药业史话.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4.

可以肯定的是,建昌药业在清代有了长足发展。周春林认为:“清代,尤其是康乾盛世,是建昌药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实,北方祁州(今安国)药市兴起也在这一时期。清康熙、雍正、乾隆盛世人口激增,至道光时全国人口已达4亿。人口的增多,治病用药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周春林撰《建昌帮药业史话》时,采访了很多药业世家,也走访了许多地方相关的遗址,其中涉及许多清代建昌药商远走他乡从事药材贸易的史实。周春林云:“据可见资料,南城人进入云贵川做药材生意者不下数百人。一部《危氏家谱》里有名有姓进入云南、四川的有116人之多,云南宁洱县广场有一幅石刻古代普洱府城图,上面清楚地刻有‘旴江会馆’标识。《陶氏家谱》也记载有这个家族从乾隆间开始在福建做药材生意,后来扩展到汉口、广东,成为南城药材经销大户,这个家族从事中药业延续至今已经是第九代。”该书“谢氏‘赞育堂’医学世家”中,指出“赞育堂”是目前在抚州地区医药界所发现的建昌府南城县人开办的最早药铺商号,至今有260多年的历史。其始祖就是本节前文中提到的医家谢士骏。

⑧ 郑金生.药林外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67-269.

① 郑金生.药林外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76.

建昌府药业人员的足迹几乎遍及天下,尤其是偏远的西南诸省,多有建昌药商的足迹。《建昌帮药业史话》提到,除云南普洱府有“旴江会馆”外,重庆巫溪有咸丰建昌药商周开贵开拓的药业;四川江油(著名的附子产地)有江西会馆,其中由江西药商为子弟创办的小学中,就有“建武小学”(“建武”即五代末在南城设立的“建武军”);四川北川羌地盛产药材,那里有建昌从事药业的危氏几代人定居;贵阳江西会馆主要是江西建昌府与临江府药业人员;清末民初云南昆明有众多外省人的帮会,其中有“建昌帮”;《民国七年汉口总商会新举各帮会员名册》中也有“江西建昌帮”,因为建昌府药商从云贵川进货来的药材都要从汉口转运,故汉口有南城会馆;广西桂林曾发掘出乾隆五十年(1785)的“重造建昌会馆碑记”,是为建昌商人在桂林经营的轨迹。

与建昌府交界的福建,建昌药商活动频繁。南城县直接或间接以药业为生的人众多,约占2/3,故人称“南城只只大屋都有吃药饭的人”。“走福建,吃药饭”,药工学徒多系13~15岁的少年,他们往往是“扎红头绳出去,缠红丝线而归”(清代习惯,少年头发用红头绳扎,老者的裤筒则扎红丝线),也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当然也有的药工数代人滞留异地,入籍他乡。尤其是福建的上四府(建宁府、延平府、邵武府、汀州府),是建昌药商主要活动地区。但在下四府(福州府、兴化府、漳州府、泉州府),除樟树帮之外,也有建昌帮的足迹。福州上杭路就有南城会馆。福建东北角的浦城,据载当地的国药业一度“全部为南城人”。在福建,南城人开的药栈、药行十分普遍。经南城人之手的药材又经过福建流向东南亚。有许多南城县人在福建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例如,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南城徐梅生开的药店“开元堂”在当地独占鳌头。清代福建建瓯由南城人建立的著名中药商号,有嘉庆二年(1797)邵巨庭开设的“种德堂”,有嘉庆十五年(1810)毛福春创办的堪称闽北第一大的中药店,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李海滨、江响岩创建的“福盛厚”国药号。据福建《南平市志·医药》记载,清乾隆十八年(1753)建昌人在王台开设万隆药店,同治十三年(1874)建昌人王大友在城区开设黄椿盛药店等。福建松溪县在清同治年间有南城人彭福森开设的“天一堂”药店,光绪元年(1875)南城人万椿灿开设“存仁堂”中药店等,故松溪中药传统炮制法基本是建昌帮的特点。福建建阳在道光十七年(1837)有南城人夏连明开设了“天宝堂”药店。此店经夏氏数代经营,至现代其炮制技术仍在不断提高创新。与江西接壤的福建宁化县,仅从道光二年(1822)至1949年,建昌药商开设的中药店就有198家。与建昌府黎川县接壤的光泽县,由南城人潘洪斌于光绪十年(1884)开设“德记昌”中药店。福建光泽继承了建昌帮精湛的炮制技术,至今在福建省远近闻名。2021年故宫在永和宫举办的“御药院馆”(图1-14)展览中,就有“光泽建昌帮”的展台与介绍(图1-15),其中展示了建昌帮炮制的中药饮片(图1-16),颇为美观。

② 只只大屋:南城方言,“只”(zá),量词。“大屋”即房屋,实含“家”的意思。称屋为“一只”,即“一栋”“一幢”“一座”。“只只大屋”即“每一栋房屋”“每一家”的意思。

旧时药材从建昌府进入福建,有3条通道,其中最主要的通道是从黎川杉关进入福建光泽。此外,还有一条通道是绕道铅山县河口镇,再经分水关到福建崇安;另一条通道是由建昌府下属的广昌经邻县石城,再进入福建宁化。受江西、福建两省间的武夷山脉阻隔,药材无法依靠水路运输,只能肩挑、车(独轮土车,俗称“鸡公车”)推,由此产生了一个“入闽挑夫”的行当。进入崇安的挑夫叫“崇安担”。

以上简要摘录周春林《建昌帮药业史话》中谈及的清代建昌药业的发展与业绩。由此也可印证明代张瀚所说的百工技艺之人“江右为夥”,王士性所云挟技外出谋生者“惟江右为甚”“而江右又莫如抚州”(很难说这“抚州”不包括比邻的建昌),所言不虚。由于早期史料的缺乏,我们无法了解到明代是否有、有多少建昌府药家远走他乡谋生,但从实际调查所得清代建昌药家闯荡南北东西的事迹,已是可歌可泣!

图1-14 故宫御医药馆展览

与建昌药业人员远走云、贵、川、鄂、粤、桂、闽等省相比,建昌药业与北方药市的联系似乎不大引人注目。但现知清末民初建昌帮与北方药物市场也有密切关系。据载,河南禹州在清同治十年(1871)设立了十三帮会馆,其中就有“江西帮”,该帮包括了建昌府与临江府的客商。关于药业“十三帮”,多见于北方药物集散地。河北安国(即祁州)亦有“十三帮五大会”之说。据郑合成在20世纪30年代所作调查,能详知五大会内容者甚少,大概是洋布会、皮货会、杂货会等药材交易之外的商人团体。药材行业的“十三帮”,只是一个总称呼,究竟其中各帮的名称如何,言人人殊。但不管是禹州所云十三帮,还是安国的十三帮,其中都有“江西帮”。不过文献中江西帮里未见再区分樟树帮与建昌帮。

① 周春林.建昌帮药业史话.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91-293.

图1-15 御医药馆的光泽建昌帮介绍

图1-16 建昌帮中药饮片

① 郑合成.北方最大之国药市场安国县调查(续).光华医药杂志,1934,1(12):35.

据南城药业老前辈黄廷辉回忆:“在河北祁州(今河北安国)药市,义成合药栈老板张子荣见我父亲来了,就呼喊‘建昌帮来了’!我父亲问‘为何这么叫’?他说是家传下来的。”可见建昌帮一称早已口口相传。黄廷辉的父辈在清末时,曾经在祁州药市办了一批价值3万的鹿茸。当时在场的樟树人开出一个以为建昌帮买不起的“2.5万”这个价,而建昌帮去祁州的代表是受十八家建昌大药店委托来的,势在必得。袖中出价以高出一个百分点的优势,端走了全盘鹿茸。据说以后祁州药市开盘都找南城人,很有面子。也因此有首民谣:“南城客俚建昌帮,人参鹿茸用船装。”可见在清末民初北方的药材集散市场,同样有建昌帮的参与。

近代著名药学家赵燏黄在谈到“祁州药商之帮数”时,调查到了一个重要情况:在祁州药市十三帮中,“十二曰江西帮,包括本省产品,并推销四川、云南、湖北及湖南产品,而川、滇、湘、鄂之药商不至也。”由此可见,江西帮经营的药材,除本省所产之外,更重要的是转运了川、滇、湘、鄂(九江以西的长江流域与西南诸省)所产的药材。以至于这些地区的药商并不需要亲自到祁州去交流药材,只要通过江西帮转手即可。赵燏黄谈到的这一实际情况,说明江西药商(含樟帮、建昌帮)深入西南诸多偏远之地去收购药材,其实不是为了本省所需,而是要将西南一大片产药地区的药材转运到北方,同时又通过北方的禹州、祁州等集散地,将北方及东北所产药材转运到南方诸省,发挥着巨大的南北交流的作用。据以上所述,“建昌帮”一名,也就形成于清末民初之时。

② 赵燏黄.祁州药志.樊菊芬,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

概而言之,清代建昌帮经营范围以赣、闽丘陵山区为主,兼及湖北汉口、咸丰,湖南常德,四川成都、江油,重庆的酉阳、巫溪,云南的桂林、会泽、宁洱,贵州的铜仁、云岩、青岩,广东的广州、佛山,广西桂林。往东则至浙江的昆山、兰溪,上海,江苏的常州等地。往北则至江西的南昌、樟树,河南的禹州、安阳,河北的安国。在闽赣丘陵山区中,除建昌府属下的南城、南丰、黎川、广昌而外,其周边的资溪、宜黄、金溪浒湾镇、抚州市临川县腾桥镇,东北方向的贵溪、弋阳、铅山、横峰、上饶、玉山、广丰等地,江西南部的安福、石城、宁都、瑞金、于都、会昌、兴国、赣州等地,也都是建昌帮覆盖的地区。往东南则深入到福建各地,如光泽、邵武、崇安、浦城、松溪、建阳、建瓯、泰宁、建宁、顺昌、将乐、南平、古田、沙县、三明、永安、尤溪、长汀、连城、清流、宁化、上杭、武平、福州、厦门等地。还有的远走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槟城等地发家立业者。谢氏一支还将药业转至台湾。从台湾百年老字号金保安药业的饮片和建昌帮饮片的对比来看,江西省老中药学者熊梦认定台湾中药饮片属于“建昌帮”风格。

四、近百余年建昌药业概况

1.风雨飘摇的民国建昌药业

民国元年(1912),建昌府被废除,南城县直属豫章道(1926年改作江西省)。“建昌”作为区划名虽不再使用,但这不影响当地药业的活动。民国最初的十几年,建昌药业沿袭清末运作传统,随着交通(特别是铁路)工具的改善,药材的交流较前更为方便。随后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导致大量难民涌入偏安一隅的南城,由此带动当地药业尚出现短暂的畸形繁荣。十年内战(1927—1937)期间,因建昌帮药材经销地基本在红色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当局严禁药材输入苏区,封锁和卡断了流通渠道,直接导致传统市场丧失,大量库存药材霉烂变质,或倾入旴江,或付之一炬,使药商蒙受了巨大损失。一些经营了百年之久的大药栈(店)也倒闭歇业。1942年,日寇的飞机狂轰滥炸南城县飞机场,又投掷燃烧弹毁城,随后南城沦陷。南城这座两千余年的文化古城,名扬赣闽的建昌帮药业基地被摧残殆尽,当地药业一落千丈。南城境内的大量人口仓促外逃,不少药商迁居他乡。由于东南与福建、广东比邻,故很多南城药商进入福建各地,仍操持旧业,在当地谋生度日。也有些南城药商飘洋过海,到台湾以及东南亚以药谋生。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南城已是满目疮痍,得以修复的二三十家水药(提供汤剂所用饮片)店,总资本还不及当年的一个药栈。故民国期间的建昌药业哀鸿遍野,一片凋零。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昌药业的复苏与研究

1949年5月10日南城县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城隶属抚州专区,凋零的药业逐渐复苏。20世纪50年代初尚存的民营药店有30多家。

1956年,公私合营浪潮中,南城县成立医药公司,统一经销药材饮片及中成药。数百年形成的建昌传统集散及营销模式消失,但传统的炮制技术仍得到传承并不断发扬。

1958年,江西省医药公司在庐山召开全省中药炮制、中药制剂会议,会上展出了“建昌帮”“樟树帮”等流派的传统炮制饮片实物200种。

① 周春林.建昌帮药业史话.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78.

1966—1976年,建昌帮传统炮制技术后继乏人,濒临失传。

1977年,南城县成立县医药公司中药饮片厂,专门负责加工炮制饮片。

1982年,南城县医药卫生学会提出了“发掘整理建昌帮中药传统炮制技术”的建议,县政府、政协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题科研领导小组,卫生局和医药公司组织了专题科研小组。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经鉴定后于1984年8月获江西省政府颁发的优秀科学技术成果奖(四等)。同年11月,南城县人民政府成立了“江西建昌帮中药研究会”。

1984年,省医药公司将南城县医药公司中药饮片厂定为全省重点技术改造的中药饮片厂之一,拨款扩建了厂房,增添了各种机械和质检设备,使该厂不仅能解决全县饮片需求,而且能为外地服务。1985年9月,在全省第二届中药饮片质量管理检查评比中,被评为1985年度参加全国中药饮片质量管理检查评比的先进企业。

1986年6月,《建昌帮中药传统炮制法》一书(署名:梅开丰、张祯祥、上官贤、余波浪)以内部资料的形式定稿打印(图1-17)。1987年经鉴定组专家(叶定江、王孝涛、范崔生、唐福圃、陈经纶、傅少岩、熊昌华、周璐、吴国钧等)评审一致通过,并给予非常中肯到位的佳评。王孝涛研究员认为:“本书是整理总结江西地方性药帮的传统炮制技术专著。对中药炮制生产、科研提供了技术资料,有一定指导和实用价值。本书搜集资料较为严谨,在调查老药工经验基础上,经对比实验,择优整理,加以采用。”叶定江教授认为:本书“保留了宝贵的传统炮制经验,尤其是清代至民国的经验。这类著作国内尚属少见。全书具地方色彩,用料土特,制法考究(如炆法),记述详实,并用具体数据作为质量要求,对提高炮制质量起到积极作用。”范崔生教授评曰:“建昌帮在我国南方的中药传统炮制技术上有一定的地位,迄今江西、福建、两广和台湾仍沿用其炮制方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久不衰。发掘整理建昌帮的传统炮制法是我省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课题经过3年的工作,完成了《建昌帮中药传统炮制法》一书,对于振兴江西中药事业和进一步丰富完善我国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1-17 《建昌帮中药传统炮制法》油印本封面

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在北京召开了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以“斜薄大光,形色气味”著称的建昌帮中药饮片在博览会展出,吸引了海内外众多观光者。此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博物馆沈连生老师赴南城县考察,订购了一套200味建昌帮饮片标本,在其馆内作为教学使用并展出。台湾苗栗县1679年创立的“金保安”林氏“百年老字号”药店老板林天树专程到南城县医药公司中药饮片厂参观并订购饮片。日本金泽医学院药学部以及德国慕尼黑医史研究所也展出了建昌帮部分中药饮片标本。经荷兰神州医药中心转运到欧洲部分国家的中药饮片,由建昌帮老药师张祯祥父子担任技术负责人。

1992年,南城县医药公司被南昌黄庆仁栈总公司兼并,南城县建昌帮中药饮片生产开始民营化。2007年,北京创盈集团兴建了江西南城“建昌帮中药饮片厂”,此即今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2016年更用此名)的前身。该公司生产“建昌帮”特色中药精制饮片、纯中药抑菌消毒产品、药食同源类食品等,成为集中药材种植、大健康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制药企业。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授予江西省南城建昌帮中药饮片厂“中华老字号”证书(图1-18,图1-19),此乃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中药饮片企业。

图1-18 “中华老字号证书”

图1-19 “中华老字号标牌”

2008年,江西省文化厅将建昌帮药业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1-20)。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易斌是“建昌帮药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该公司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即在传承建昌帮传统炮制技术的基础上,加快创新专利中药的研发步伐,开拓新型中药大健康产品的研发、生产。产品有炆黄精、炆地黄、炆巴戟天、炆何首乌、炆远志、姜天麻等500余种建昌帮特色中药饮片。该公司恪守“不因材贵有寸伪,不为工繁省一刀”的工匠精神,组建“建昌帮”炮制技艺传承工作室、实训基地,联合国内外中医药学界专家,挂牌成立了“建昌帮中药研究会”和“建昌帮古法炮制研究中心”,以实际行动振兴中华老字号,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

图1-20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标牌

2013年,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上官贤主编《建昌帮中药炮制全书》。该书提到1984年“由南城县人民医院中医药科梅开丰中医师(执笔)与本书主编及‘建昌帮’老药工张祯祥等编辑完成了《建昌帮中药传统炮制法》(内部资料)一书,并制作了200余种‘建昌帮’中药精品饮片标片”,也提到该课题通过鉴定的事。《建昌帮中药炮制全书》总论中绝大部分与《建昌帮中药传统炮制法》雷同,各论收入《建昌帮中药传统炮制法》102味药的全部内容(述药体例亦同),另增206味药,并增入彩色工具与药物照片约270幅。

① 上官贤.建昌帮中药炮制全书.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8.

2016年5月,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率调研组赴抚州调研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走访了建昌帮中药传统炮制法传承人张祯祥老药师,并考察了建昌帮药业的发展历史与现况(图 1-21)。

图1-21 黄璐琦院士(中)访问张祯祥老药师(左)

图1-22 建昌帮药业中药炮制非遗展示馆

2018年,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建成了全国唯一的以“建昌帮”中药炮制为主题的中药炮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图1-22),馆藏藏品有旴江名医名家的经典古籍,还有美观精湛的代表“建昌帮”“斜薄大亮”特色的中药饮片标本展,藏品奇特而丰富,展现了中医药学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建昌帮”优秀的中药炮制技艺。

2018年12月,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又被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评为“江西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图1-23),并将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列入“中医药健康教育基地”。

2019年2月,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被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图 1-24)。

图1-23 “江西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证书

图1-24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标牌

2019年和2020年,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还与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等机构进行科研合作。科研项目成果丰硕,如“建昌帮炆巴戟天炮制工艺及有效成分含量对比差异研究”“建昌帮炆巴戟天和炆玉竹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江西建昌帮炆黄精饮片炮制过程指纹图谱与指标成分变化规律研究”“建昌帮姜天麻质量标准的研究”等,先后获批江西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同时该公司获得9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外观设计专利、15项著作权,广泛应用于纯中药抑菌消毒产品、建昌帮特色中药饮片、平安香囊、本草饮等的生产和应用。

2019年9月,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被评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图1-25)。

图1-25 “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2020年12月,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获批为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小学生研学基地。

2020年,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申报的“建昌帮古法炮制器具管理标准化研究”“建昌帮展示用饮片标本的养护管理标准化研究”“建昌帮技艺传承项目之建刀的使用方法标准化研究”“建昌帮药对斗谱标准化研究”“建昌帮技艺传承项目之雷公刨使用方法标准化研究”先后批准为江西省中医药标准化项目。2018年申报的“建昌帮古法炮制综合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于2020年12月以108分通过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验收。同时,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还建立并发布了《建昌帮炮制工具和技艺术语》《建昌帮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和服务规范》《建昌帮药对斗谱》《建昌帮中药饮片贮存和养护规程》《建昌帮中医药文化传承技能项目 第1部分:建刀使用规程》《建昌帮中医药文化传承技能项目 第2部分:雷公刨使用规程》等江西省地方标准。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的标准有望可代表江西中药饮片行业的标准。

建昌药帮的发展欣逢盛世,中华老字号传统中医药在全民医疗保健中,展现了新的机遇。源远流长,风格独特,历经沧桑的建昌帮药业,犹如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重振建昌帮药业雄风,是建昌帮传人的使命。建昌帮传统炮制技术必将在中医药医疗保健事业中,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