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国卫基层函〔2019〕121号)精神,医共体建设近两年有了很大发展。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有4 000多个县域医共体,其中国家卫生健康委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县535个。“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行医保总额预算管理,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选建一批中心卫生院”写进了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专题服务面向农村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提供专家资源、农村医疗卫生关键技术、大数据服务和人才培养。2015年以来在安徽省、贵州省、湖南省、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为县域医共体建设提供科技支撑。2020年开展“寻找县域医共体实践价值案例”活动,征集到221个医共体案例,评选出51个优秀案例,出版发行了《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实践案例(2020)》,在推进全国医共体建设中发挥了试点县的作用。2020年8月14日,中国医院协会医共体分会成立后,新收集到100多个医共体优秀案例,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评判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从中精选出福建、河南、广东、四川、安徽、山东、云南、河北、辽宁、广西、新疆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7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医共体建设优秀案例,邀请国家卫生健康委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专家组成员对每个案例进行点评,编成《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实践案例(2021)》。

该书紧扣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设置了县域医共体综合施策、机制创新、能力提升、医防融合四大篇章和三明医改专题,将47个案例分门别类纳入相应篇章,多角度立体呈现,注重结果导向,主题明确,措施具体,数据翔实,务实有用,凝聚了全国县域医共体建设者改革的智慧与经验,弥足珍贵,值得研学、参考。

政府主导。医共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党政一把手领导,协调统筹卫生健康、发展改革、人事、财政、编办、医保等政府各部门综合施策、协同推进,方能见效。遵义市、沙县区、巩义市、上林县等15个案例彰显综合施策的改革魄力与成效。

机制创新。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建设等机制改革与创新,是医共体建设最主要的抓手和杠杆,是驱动医共体更快、更有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书中5个案例从不同角度阐述如何“啃下”这些“硬骨头”。

能力提升。整体提高县域医疗健康服务能力,把九成患者留县域,是医共体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目标。发挥县域龙头作用,做强县域重点专科,提升治大病能力;开展先进医疗技术,提高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夯实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底。书中20个“能力提升”案例,为构建优质高效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参考。

医防融合。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医共体将是医疗卫生健康共同体。书中呈现6个耳目一新的医防融合案例。医政管理与公共卫生结合、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专科与家庭医生结合,推进慢性病筛、防、治、管融合发展,为县域居民提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慢性病防控和重点人群康养服务。

2021年国务院部署的深化医改重点工作任务第一条是“学习三明经验—改革整体联动、完善医改经济政策、健全医院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推动医疗资源下沉”。为此,本书专门设置了三明医改专题篇,刊载了4篇三明医改经验解读稿件,值得一读。

医共体建设5年来,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全面推进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问题。希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实践案例(2021)》能为全国医共体建设提供思路、经验与启发。

202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