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实践案例(2021)
- 中国医院协会医共体分会编著
- 8字
- 2025-03-15 05:50:44
第一篇 综合施策篇
【实践案例·沙县区】政府主动担当,综合施策提升健康整体效能
□沙县总医院
2017年,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新组建的沙县总医院是一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包括2个县级医院、12个乡镇分院和128个公办村卫生所。通过以健康为中心、综合施策、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等机制,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强能力、强管理,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探索建立医防融合机制,建立慢性病一体化管理,使县、乡、村公立医疗机构成为“一家人”,县域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数据显示,2020年沙县总医院完成门急诊59.16万人次,住院1.97万人次。药耗占比30.5%,较改革前下降27.77%;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43.56%,较改革前提高23.43%(图1-1)。基层分院急诊人次比组建总医院前增长45%;与此同时,全县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管理率也较2018年增长了4.66%和4.55%(图1-2)。

图1-1 改革前后主要指标变化情况

图1-2 改革前后主要指标变化情况
政府担当,各部门主动作为共推医改
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和第一副组长,自觉扛起深化医改的政治责任。分管医改工作的领导,统一管理涉及医疗、医保、医药职能的部门,形成高效的改革决策和推进机制。各医改职能部门主动作为,卫健部门负责行业监管,促进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
财政部门保障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等投入。改革以来,共投入11.3亿元建设县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购买医疗设施设备等,医疗硬件处于全市县级医院领先水平。2019年9月,沙县总医院成为国家卫健委公布的300家达到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推荐标准的医院之一;2020年5月,中医院入选国家卫健委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第二阶段县级中医医院名单(全省12家,全市1家)。
医保局履行药品采购、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等职能,促进“药、价、保”深度融合。通过综合施策,形成了深化医改的强大政治推动力和体制保障力。
强管理、重人才,完善分级诊疗体系
第一,继续推进现代医院管理试点创建。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医院章程,建立系统、规范、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加强医院内涵建设。
第二,推进人才流动。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加强与国内高水平医院对接协作和双向交流,继续开展“沙县医疗专家返乡牵手”计划,带动本地医疗技术进步、医疗人才培养;加强县级卫生人才建设帮扶。抓住医疗同城化契机,向三明市第一医院借力,加强人才的上下流动,市级医院对县级医院开展定期点对点医疗扶持、业务传帮带;县级医院专业人员到市级医院进行轮转学习,全面提升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加强县乡人员正向流动,开辟科学合理的人员流动渠道,建立考核选调乡镇医务人员到市级医共体单位工作相关机制,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分院在职、在编医务人员实行“量化计分评比”办法进行选拔,促进人才由远至近流动,调动分院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
第三,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畅通上下转诊通道,协调和规范双向转诊工作,加快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借助“总医院分级诊疗系统”,将双向转诊指标纳入各分院、科室绩效考核体系中,激励分院积极向上转诊。引导慢性病稳定期患者下沉到基层,结合“总医院专家在线”远程会诊等举措,引导群众就近、优先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2020年,基层分院急诊人次比组建总医院前增长45%。
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县域服务能力
第一,实施县级医疗综合能力再提升工程。落实“优质服务基层行”“乡村振兴”战略等,补齐胸痛中心、急救中心学科建设短板;通过与三明市第一医院医联体共建,由其下派专家到县医院对临床薄弱学科进行驻点帮扶,支援指导相关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及服务能力,提高县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提升群众信任度及满意度,提高县域内就诊率。数据显示,2020年沙县总医院完成门急诊59.16万人次,住院1.97万人次,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43.56%,较改革前提高23.43%;同时,为3 85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服务,派出专家289人次下乡入户巡诊,服务贫困人口3万多人次。
第二,加强基层卫生院建设帮扶。启动示范村所建设,制定《沙县总医院示范村卫生所建设实施方案》,每家分院1~2个村卫生所为试点,目前已完成两批共计12个示范村所建设,并给予各分院一定经费补助;由沙县总医院统一投入,为琅口、郑湖、高桥、青州、高砂、大洛、南霞7个分院集中购置7辆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车,同时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求向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争取配置了3辆救护车,以及2019年扶贫基金会捐赠的2辆救护车,实现了12个基层分院业务用车新一轮覆盖;落实《三明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全面开展医疗责任保险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已完成全县所有乡镇分院(村所)医疗责任保险投保工作,提高基层防御医疗风险的能力。
第三,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以优质医疗资源为抓手,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补充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专家库,调整总医院巡诊医疗队,打造专科特色巡诊模式,与各基层分院形成定人定点服务结对,多形式推动人才、技术下沉;以信息建设为抓手,加强远程视频在线会诊工作。完善远程视频设备,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群体为主,每周一、三、五下午为各分院提供慢性病远程会诊工作,实现乡村慢性病患者便捷就医,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专家的服务,进而提升患者满意度。
探索医防融合机制,构建健康管理新格局
第一,探索建立医防融合机制。2020年5月,沙县增列为医防融合改革试点县,区政府成立全区医防融合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印发《沙县推进医防融合深化公共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沙医改组〔2020〕2号),针对8项重点任务组建8个工作专班小组,全面开展医防融合各项工作。重点加强县乡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首批选定有代表性的凤岗街道和高桥镇(一城区/一乡镇)作为“医防融合”工作试点乡镇;完成全区所有接种单位疫苗追溯系统建设,高桥、城区分院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全新正式上线;积极开展健康宣讲、健康教育与促进,宣讲进单位、进社区、进学校、进乐龄学堂、进病房;开展健康科普网络云直播,极大地扩大了受众范围;同时提升肺结核健康管理、职业病健康管理服务,开展学校卫生工作等。
第二,推进慢性病一体化管理。以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为推力,成立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结核病“四大管理中心”,实现对慢性病患者的全程追踪、闭环式管理。项目实施以来,高血压和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住院率与未开展一体化管理前相比有效下降,2020年全区高血压、2型糖尿病管理率较2018年增长了4.66%和4.55%。与此同时,充分用好统一配置的首批50台健康一体机,在12个分院和4个村卫生所设立自助式健康检测点,发挥健康一体机在基层群众健康管理方面的作用,结合“e三明”建设推进县域健康信息综合平台建设,构建医共体内信息一体化。
第三,启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改革。区政府于2020年10月印发《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改革方案(试行)》,推动深化医改向公共卫生机构拓展,实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
强化统筹推进,优化健康服务能力
第一,基层卫生工作稳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全市2020年度绩效评价中名列第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增效,全县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44.54%,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82.20%,推广家庭医生电子签约服务APP,有针对性地为签约对象提供健康服务;2020年全县累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21.5万份,电子建档率91.89%、动态使用率68.85%;乡村一体化管理持续推进,全区128家村卫生所均完成规范化建设,实行“七统一”管理,共聘用乡村医生93人,128家村卫生所均已开通医保定点,2020年1—10月,共接诊门急诊患者12.87万人次。
第二,聚焦中医服务能力。区委、区政府将提升中医服务能力列为2020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有序推进区中医医院康复中心项目建设及中医康复能力体系提升项目建设;全力保障中医药人才待遇,2019年两院区中医药类人员年薪共1 127.19万元,较2018年增长1.22倍;财政全额核拨两院区中医药类在编专业人员的基本工资267.03万元,落实引进人才补助政策;提升基层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沙县区12家基层医疗机构均已完成中医馆建设并投入使用,2020年12家中医馆累计诊疗18 965人次;启动县乡一体化的“治未病”工作体系组建工作,成立治未病中心;推动引进“中医四诊仪”,形成沙县“云中医”中医馆服务特色,实现2家区医院和乡级12家分院的中医体质辨识一体化和中药房共享项目;完成中药资源普查,在全省同期36个县中排名第一。
点评
福建省三明市作为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示范,其特点一是党委政府一把手高度重视和系统谋划的决心;二是上下齐心,具有改革创新解决具体问题的勇气。成功的标志就是实现了“腾笼换鸟”,这在沙县案例中的表现也十分突出:药耗占比30.5%,较改革前下降27.77%;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43.56%,较改革前提高23.43%,压缩药品空间的90%收入平移到了医疗服务性收入,给医疗机构带来了经济收益,这是改善其他服务的动力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