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到乾清宫报到

“既然叶煊这么说了,你们两个就退下吧。”

朱元璋的声音像是被抽干了所有情绪,每个字都匀速地砸在地上,连空气都未被搅动分毫,显得很平静,很阴沉。

蒋瓛和毛骧立刻躬身,迅速退去,跟在陛下身边多年,他们能感受到陛下现在的心情很不好。

他们也不是很想听接下来谈话的内容。

虽然对于这起案件的另外一层原委真相很好奇,但看叶煊这样子,很是想让他们两个退下,就代表着接下来谈话的内容可能涉及到了皇家问题,这可不是他们能听的,若是继续听下去,很有可能小命不保。

两人退出这片区域后,并没有直接离开贡院考场,而是镇守在两侧,并唤来大量锦衣卫,严格禁止任何人进去。

“叶誊录,还是个厚道人啊...”蒋瓛不禁道。

闻言,毛骧点了点头,“确实,有些话就不该是你我能听到的,叶誊录很明显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让我们两个离开,他这是有意想要保住我们的命。”

他们两人心狠手辣,特别是在狱内审判官员时也是绝对不留情的主,但也知道有恩要报的道理,同时叶煊这个人未来必然起势,他们自然要想着好好结交。

同一时刻,随着蒋瓛和毛骧离去,朱元璋的面色不温不火,看不出来情绪,看了叶煊一眼:“他们两个走了,说吧。”

“你认为,浙东系和淮西系文官恩怨纠葛这么重,为何还会联合在一起?又为何要让毛骧和蒋瓛退下?”

即使是朱元璋,此时也挺好奇的。

闻言,叶煊深吸了一口气。

强行让自己的心态稳住,他这个猜想很大胆,但同时也是最接近真相的。

随即,他这才言道:“淮西系、浙东系文官争斗多年,导致两系骨干刘基、宋濂、胡惟庸等人灭亡,再加上各种利益、恩怨、纠葛,导致两系不合,他们确实不可能联合在一起。”

“但,根据臣的猜想,他们确确实实是联合在一起了,这其中有着种种原因。”

“首先就是科举舞弊若是成功,以两系联合的力量,足以保证根本不会泄露出去,这是远远比举荐制度和旧的科举制度,更适合他们文官大族的获取利益方式。”

“其次...”说到这里,叶煊看了朱元璋和朱标一眼,身躯微躬,道:“其次,就是因为皇长孙朱雄英。”

皇长孙朱雄英!

这六个字一出,仿佛周围的温度冷了许多,朱标立刻变色,朱元璋更是露出了危险的目光,那眼神很冷、很尖锐,似要将叶煊看透。

“你清楚你在说什么么?淮西、浙东两系文官联合,能扯到咱的乖孙身上?”

科举舞弊定性已经够严重了,若其中在牵扯到了皇家的人,更是牵扯到了朱雄英这种未来的皇太孙、现在的皇长孙,严重程度则更上一层楼,此刻哪怕朱元璋的心绪也不稳定起来。

这群文官的胆子,真的这般大?

“臣清楚自己在说什么。”叶煊给出肯定的答复,这个猜想同样几乎就是事实,明朝时期文官大族的胆子,大的惊人。

他之前有过类似的猜想,只觉得不太可能,但随即想到明朝历史上文官大族做的事情,又觉得不是不可以理解了。

叶煊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语言,继续道:“淮西系、浙东系两系文官争斗,归根结底依旧是文官体系之间的‘内斗’而已,而若是他们面对同样的敌人,再加上他们能获得足够的利益,就不会内斗。”

“譬如宋朝,军队力量失势,文官力量掌权。”

“宋朝是文官大族最巅峰的时期,掌握了整个朝堂、天下的力量,甚至皇帝都对文官大族没有任何办法。”

“而我大明的文官集体,自然也很想让明朝变成如宋朝般,所以他们面对的最大的拦路石,就是军队,也就是开国勋贵集体。”

叶煊说的这个道理,朱标和朱元璋都懂,自古文武对立太常见了,况且当今大明文武对立格外严重,文官们看不起没有文化、不懂儒学的武将、武将们瞧不起不会打仗的书呆子文官,再加上各种原因,实际上矛盾很大。

甚至,文官集体想让大明变成宋朝那般,朱元璋也没有感到意外,若他是文官大族中人,自然也有这种想法。

“但,这又和咱的乖孙有什么关系?”朱元璋的语气几乎堪称质问了,提到朱雄英,朱元璋的情绪波动的特别大。

现在话已经说到这种地方了,蒋瓛和毛骧也出去了,叶煊也不是藏着掖着的人,便直言道:

“皇长孙朱雄英生母,为太子妃常氏。”

“常氏,开平王常玉春之女。”

“因此皇长孙天生就拥有着开国武将勋贵的支持。”

“也就是说,未来若是不出意外的话,那么若干年后皇长孙继位,开国勋贵依旧占据朝堂上的大部分力量,文官集体依旧被军队压制的抬不起头。”

“这不是文官集体想见到的。”

“可他们就算不想见到,也没有任何办法。”

“而现在,皇长孙所染天花乃不治之症,如今太子妃吕氏被扶正,那么未来的皇长孙就是朱允炆,太子妃吕氏之父吕本,本来是元朝太常寺卿,吕氏世代文官大族天生有着文官集体的支持,朱允炆殿下从小受到儒学熏陶,有着文官力量的支持,文官集体自然也更想让朱允炆殿下未来成为皇太孙。”

“未来陛下若是选择让朱允炆殿下成为皇太孙,原本天然支持皇长孙朱雄英的军队力量、开国勋贵势必会遭到陛下清理,这就将导致未来大明将是文官集体的天下;这是文官集体想看到的,他们都是聪明人,也能预见到未来的部分情景。”

叶煊分析事情原委的同时也在时刻注意着朱元璋的面部表情,见对方始终面色平淡,便继续给出自己的猜想。

“这是整个文官集体想要发生的事情,也是对于整个文官集体有益的事情,再加上科举舞弊也同时是对整个文官集体有益的事情,他们自然而然联合在一起,毅然决然的选择让文官大族子弟进行作弊;同时这也是为了让我大明朝在短时间内,整个文官集体增生出大量的力量,以此来抗衡皇权,让陛下和殿下未来选择朱允炆殿下为储君、而非朱允熥殿下!”

有句话说的很对。

身在局外,更能看清真相。

叶煊了解整个明朝的历史,站在宏观角度上能看清楚各方的利益、需求,再加上足够的信息,很容易能推算出事情的经过和原委。

实际上,原本的历史中,文官集体最终的目的有可能达成了。

《明史纪事本末》:

“太祖曰:‘燕王类我,朕欲立之,何如?’刘三吾曰:‘陛下何以欲为?陛下万岁后,置秦、晋二王何地?’太祖乃止。”

太子朱标死后,明太祖朱元璋召集群臣,有意册立四子燕王朱棣为太子,而翰林学士刘三吾反对,反对的理由是燕王是第四子,若册立他为太子,那么秦王、晋王该置于何地?

最终的结果,朱元璋册立朱棣为太子的想法打消。

这样一位以武建国、乾纲独断的君王,他居然听一位文官的话?

再者言,本来继位的规矩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标死后本来就该册立秦王朱慡,立朱允炆就不符合礼法,刘三吾怎么不建议册立秦王为太子呢?

其中原因大致是秦王、晋王、燕王这几位藩王,镇守边疆时都是打过仗的,再加上老丈人都是开国武将勋贵,文官集体就不可能支持他们,以武立国的朱元璋对待官员手段这么狠,这几个常年打仗继位了手段也不会松到哪里去?估计得和朱元璋一样动不动就扒皮,这谁受得了?

从这件事情也能看出来,文官集体的目的确实达到了,能让朱元璋改变想法,这就代表着明朝洪武后期文官集体的力量确实壮大到了一定的地步,甚至失去了武将集体的制衡,已经能接管整个朝堂了。

当然了,这只是一种可能,明史本就杂乱,很多地方都对不上,叶煊只是根据各种可信的资料,进行分析罢了。

但有一点可以百分百确定,明朝洪武时期文官集体绝对是站在朱允炆这边的。

随着叶煊说完这一席话,朱元璋闻言陷入久久的沉默,最后怒而反笑:“好,咱大明朝的文官,真是让咱刮目相看啊...”

说完之后,朱元璋看向叶煊,道:“咱也对你刮目相看,浙东系和淮西系文官集体能联合起来,咱只想到了因为科举舞弊带来的利益,却没有想到和咱的乖孙也有关系。”

“你很好。”

“咱很看重你。”

“这起案子若是没有你的话,估计很难查清楚。”

“明日到乾清宫,咱有些事情要安排给你。”

朱元璋在短暂的惊动后,表现的情绪倒是有些平淡了,这两句话说完,就示意朱标跟随自己离去。

叶煊听到明日要到乾清宫,心中思量着。

自己估计,能活下来了吧。

创造出了这么多对大明有益的制度,给老朱分析清楚了这起案件,他能感觉出来老朱很重视自己,现在让自己到乾清宫,估计是想留自己在身边了。

到了乾清宫,就有机会到春和宫。

通过那日和戴礼的交流,他知晓皇长孙朱雄英目前在春和宫内。

他依旧没有忘记,治疗朱雄英的病,这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若是自己能把朱雄英的病治好,可以说暂时拥有一块免死符了,同时这也能让老朱相信自己拥有治疗马皇后病的能力,马皇后的肺痨病治疗的过程缓慢,那么在治疗的过程中自己将再获得一块护身符。

双符在手!估计能保下这条命了。

但叶煊始终觉得,老朱方才的举动似乎有些不正常,一个皇帝就算看中自己,用得着和自己说这么多吗,而且还不断地言称,这起案件没有他的话,很难查清楚。

该不会...又是一个坑吧。

还有,老朱方才说,即使是他也没有想到,这起案件背后的原因和朱雄英有关系,老朱是真的没想到吗?

老朱为什么不继续问下去了?这起案件最终浙东系所有人没有参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全部是淮西文官系的参与,为什么是淮西武将系的举报?为何这些事情老朱不问了?

“心累...”叶煊摇了摇头,不再去想这些,现在时间已经到了下午了,科举会试第一天即将结束,本来考官们今日就可以离开贡院,更何况他还有皇帝恩许。

回家收拾收拾东西,明日进宫吧。

至于去昭狱内看看父母,这件事情...可以和毛骧说说,看看有没有机会。

........

乾清宫。

时间刚到下午,太阳劳累了一日,懒洋洋的滑落到半山腰,准备休息了,这和煦温暖的阳光透过窗帘,洒落在乾清宫内的桌案前,带着些许的暖意,南京的三月并不寒冷,老朱穿着单薄的长袍,并没有处理政务,而是让乾清宫外所有人全部退下,只留下了太子朱标。

“父皇,可是有很重要的事情?”太子朱标是跟着朱元璋一路回到乾清宫的,他们家庭关系其实有时候很和睦,平日里走路的时候父皇也会和他聊些事情,可今日回来的路上却一语不发。

想来是有很重要的事情,必须回到乾清宫内和他说。

“标儿。”

看着太子朱标,朱元璋脸上带着慈祥,又带着些许的严肃认真,想了想道:

“这个叶煊,是个不错的人才,让咱挑不出任何的毛病。”

“你若能好好用这个叶煊,大明未来将会更加昌盛。”

说到这里,朱元璋语气重了些,“但,一个臣子能力太强并不是件好事,咱不想大明朝出现一个司马懿,亦或者是霍光这类的人。”

“你要防着他,咱方才已经教给你,怎么防着他了,你可发现了?”

闻言,朱标不禁低下头,论驭下之术、政治权谋,他其实是不如父皇朱元璋的,这也是因为他本身就很少经历、参与类似的事情,见朱标露出这番样子,朱元璋并未生气,而是继续道:

“咱为何要让叶煊,假设这起案件的原由?你也了解咱的性格,咱对案件原委并不感兴趣,只是想将目前各部门、各地方的官员清洗,然后换上新的一批官员罢了;而之所以让叶煊假设这起案件,就是为了让他参与到其中去。”

“无论他说了什么,未来因为这起案件死的人和家族,恨的都是叶煊。”

“而不会恨咱老朱家,你懂吗?”

“这些年来,淮西、浙东两系官员斗争,死了多少人,可谁恨过咱朱元璋?不都是恨不得活活吃了对方?”

“除了不会让官员们恨咱老朱家是一条原因外,另外一条原因就是防着叶煊;未来你若是控制不住此人,或者认为叶煊的存在已经没有必要,亦或者叶煊的力量足够强大产生威胁时,就将此事泄露出去,让他们去和叶煊斗,将叶煊斗死。”

“天家,只需高坐上方,挑起争斗、注视争斗,用一方力量处理掉另外一方自己不需要的力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