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我们用一场展览来纪念

记者手记:物件虽小,却承载着一次经历、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以物承情是本次纪念“一二·九”运动86周年主题展览的灵感来源。

那段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存亡只在旦夕的历史,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段青年学生奔走街头、疾呼抗日救亡口号的历史,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关于“一二·九”运动的记忆一直在,而当它被某段往事所激发、为某件事或物所触动时,情怀便开始在头脑中重新变得鲜活,历史的细节也在参观每一件展品时逐渐清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一二·九”运动爆发86周年,北京大学纪念“一二·九”运动86周年主题展览依托丰富的多媒体展陈形式,创造性地使用文字、图片、视频以及数十件珍贵的实物展品,打开时空的缝隙,让师生沉浸式地感受并重温历史。

关于1935年那段历史,北大校史馆中留存了很多黑白照片,一路向城内挺进的燕京大学队伍、游行中被高举的北大示威团旗帜、西直门前宣传抗日救国的北大青年……

凝视着这些画面,那段青年学子奋勇投身“一二·九”爱国运动的记忆清晰地涌现。那一年,华北事变,“何梅协定”“冀东自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阴云笼罩着古都北平。国家垂危,华北之大,已经难以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12月9日,北平数千名学生奔涌街头,揭露政府卖国行径,诉说亡国危局。

由于国民党对北大的进步学生组织严防死守,在“一二·九”运动之前,北大无法成立学生会,学生组织便发挥了学生会的职能,并逐渐得到普通学生的支持。北平学联成立时,黄敬领导的世界语学会,便代表学生会加入了地下学联。

在北大学生加入游行队伍后的不久,游行队伍受到了袭击,排头遭到国民党警察大刀、皮鞭、水龙的阻击,排尾又遭到埋伏的警察拦腰袭击。据当时数据统计,在参加此次游行的五百名北大人中,重伤六人,轻伤二十人。

当队形大乱,黄敬临危不惧在队伍中指挥大家撤退,并带领游行学生迅速转移到北大三院召开临时动员会,并在北大党组织的配合下促成了12月16日再次发起游行的决议,使“一二·九”运动得以继续开展。北京大学学生会也在“一二·九”运动次日建立,组织北大学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于“一二·一六”运动后被选为北平学联执委之一,承担学联执委会宣传部的全部工作。

为了巩固、扩大和持续发展学生的抗日运动,根据同学们的强烈要求和党的指示精神,北大领导的“平津学生扩大宣传团第一团”在保定决定成立一个先进的抗日群众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下简称“民先”)。返回北平后,经过北大等校的积极筹备,民先于1936年2月正式建立,并在一年多时间内迅速发展至近万人。民先成为党领导青年运动的一个得力助手,在准备和进行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936年7月,为培养和输送一批抗日武装斗争干部,北平民先队和北平学联在樱桃沟举办了第一期夏令营,营员们传阅党内重要文件,学习军事知识,苦练军事本领,为保家卫国、反抗侵略而奋斗准备。在樱桃沟一块青灰色岩石上,陆平和赵德尊交替凿下了“保卫华北”四字,道出当时爱国者共同的心声。

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不少北大学生奔赴前线,“一二·九”运动时期的学习和锻炼为他们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敌人的枪弹将要穿透民众的胸膛,民族的生机将要湮灭在敌人的炮火中,北大学子从书本中抬头,走出实验室与图书馆,担负起救亡工作的重担,唤醒民众,组织民众,加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展品默默不言,春秋历历可见

如何将抽象的想法转变为具体的展现方式?每每想到这个问题,一场头脑风暴就开始了。竖立的小黑板被记号笔和抹布反复“折腾”,思维的火花在空气中碰撞……随着讨论沟通的逐渐深入,展览的具体呈现方式也由展品扩展到了置景、多媒体、音频、合影墙和留言板等多种形式。

在展品选择上,筹办人员秉持着严格的标准。“展品要符合展览的立意,根植红色精神谱系,展现出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在‘一二·九’运动的历史中独特的一面。”参与策展的校团委学生骨干、城市与环境学院2018级本科生张天硕认为,“筹划者应该让史料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参观者。”

对展品的收集,并没有将时间设限在1935年,而是收集了自“一二·九”运动以来,北大青年每一次在历史性时间节点上表达爱国情感的物件,融入了北大师生的共同记忆。“这体现了我们作为北大人的传承,”张天硕说道,“我也将我认为很有意义的物件,2019年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活动时的纪念品——火炬交给了组织。我曾把它放在离自己最近的柜子里,它让我浑身充满着责任感和力量,也期待它能在展览中发出更耀眼的光,传递更多热情。”

在挑选展览素材的时候,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生乔雪琪更注重将国家与青年紧密联系起来的内容,例如为重大活动提前准备数月的志愿者、游行方队和联欢会演出成员紧张的筹办工作,以及重大活动当天北大学子的青春风采。“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在此次展览中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每个北大人心中不灭的星火。

每年12月初,学校都会举办纪念“一二·九”运动师生歌会,用歌声纪念先烈,缅怀历史。师生歌会的参与者留下的珍贵材料也成为此次展览的重要展品。从师生歌会前期各院系制作的宣传展板、倒计时创意手绘到自制纪念品,从创作曲谱和手稿原件、舞台剧剧本到原创视频,从排练演出的照片到荣誉奖杯……形式丰富的物件,记录着一代代北大学子在舞台上的风采和舞台下的付出,展现出北大青年的才华、灵感与匠心。

细致、热情和沉淀是展品收集工作必不可少的要求。在与各院系沟通时,涉及许多细节工作,不容疏忽;筛选展品也并非机械地归类,还需要加入自己对“一二·九”运动、对历史的思考。负责收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大活动纪念品和各院系有关展品的经济学院2020级本科生陈诗雨感叹:“院系交上来的手稿上除了印刷的油墨味,还有用笔涂改的痕迹,细细去看,同学们真的是非常用心在做这件事情。”

正是这些与师生歌会息息相关的物件,连接距我们并不遥远的过去,引发我们的共鸣。微微泛黄的纸页和褪色笔迹中,仿佛还能听见过往的交谈与歌声,正唤起我们内心的温情与敬意。

那些印有时间痕迹的物件,被从其所在的历史场景中拿出,罗列在人们的眼前,这是一种具象化的传承,承载着深沉的力量。

爝火耀耀不熄,奋力孜孜不辍

办好一场展览不仅来自纸上的策划案,更来自落到实处的行动,这是群策群力的结果。

对于此次展览的统筹人员、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左天奕来说,从确定展览场地、与策展公司对接,到敲定整个展览的框架和内容,每个环节都需要她拿出十万分的用心和谨慎,不能有哪怕一处细节上的疏漏。采访被安排在师生歌会录制的间隙,采访结束后,左天奕又匆忙赶回百周年纪念讲堂现场继续投入工作。

对左天奕来说,第一次完整地筹办展览,参与它从无到有的诞生,既是最大的压力来源,也是最有意义的部分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市档案馆等展馆的展品借出手续复杂、程序烦琐,只得“一家一家地去联系”;对最终展出的展品需要严谨的筛选,层层把关。对于策展几乎“零经验”的筹办团队而言,“搭建的过程会比较困难”。但苦中亦有乐:“因为它是一个新工作,所以我们会了解到一些策展的相关知识。”每一次对未知的开拓,都能为后来者提供宝贵的经验。

在文字布展上,同学们更是仔细推敲,对素材的筛选,不仅要做到详略得当、历史部分与现代部分平衡,还要使整个历史部分的展览节奏略有起伏。参与文字创作的外国语学院2018级本科生徐沛琳说道:“其实最终的展览所呈现的文字只是我们准备的文稿中的一部分,由于要做到各个部分的平衡、整体节奏得当,我们只好对文稿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和修改,以致有很多内容在最终成稿中无法展现出来。不过这些遗憾,也都是为了最终有一个最好的结果。”

展览的筹办中,同学们分工合作,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团结一心共对挑战。参与展览筹备的同学们说:“记得有次开会在晚上九点半,已经比较晚了,但有一位住在万柳学区的学姐仍然留下直到会议结束;还有一位住在大兴的师兄,也一直坚守在线上。在外联工作中,王蕙仪和郭笑天两位同学多次去北京市档案馆查档,在几小时内就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完成了对接,还有很多很多事,无法一一列举,但都足够动人。”

2020年,音符元素被放置在校园各个角落的置景为师生歌会活动预热营造氛围。2021年采用了书桌的创意,将北平地标搬入燕园,完成沉浸式置景,再现那风雨飘摇中的古都北平和革命岁月里北大人的抗日救亡运动。

乔雪琪表示,筹备团队想以“当时的青年”和“当代的青年”两种视角来展现爱国情怀,希望可以为没有参与师生歌会的同学提供再次走近“一二·九”运动的特有机会,以沉浸式的形式看历史,在聆听中思考当代青年如何表达爱国。

徐沛琳在策展工作中受到了很大触动:“准备文字布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更走进历史的过程。其实‘一二·九’运动的酝酿或开始得更早,‘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北平高校发起了南下示威运动,要求南京国民政府北上抗日。而在北平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组织的南下示威团还未出发前,北大示威团便提前南下,独自在南京各地示威游行,对北平学生运动起到了引领作用。我看到北大学生在1932年发表的一封告全国民众书——《北京大学全体同学南下示威告全国民众书》,透过纸面能真切感受到那时前辈们抗日救亡的迫切心情,字字铿锵激愤。”

“那些革命先辈当年敢为壮举的时候,其实也就和我们一样大。这样想,会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更真实的感触。我们很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个展览,获得属于自己的、更加深刻的历史感怀和爱国情怀。”

对即将开幕的展览,陈诗雨充满期待。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更多的是沉浸其中的忙碌感,当一切尘埃落定的那一刻,肯定会有很多感触,这是一群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承载着珍贵的集体记忆。左天奕也有相似的感受:“就像我们办晚会,只有到晚会现场结束、放散场音乐的那一刻,我们的成就感才会真正地展现出来。”

一脉风未尽,数百春正启

展览以时间为轴、以物件承情,勾画出“学生奋起救亡图存”“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四大篇章,展现出北大青年高擎爱国主义旗帜、为救亡图存不懈斗争的历程和北大人对“一二·九”精神的代际传承。

隔着透明的展框,我们看见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师生在游行示威中的图片、读到《北大周刊》“一二·一六”特刊,在展板前与86年前在天桥会场慷慨演说的黄敬学长隔着时空对视……这些深深烙印着红色印记的老物件和老照片,带领我们再次忆起那段奋勇抗争的革命岁月。

那一代的青年,执起笔便书写文书愤告侵略者,为民族的解放呐喊;放下笔便义无反顾走上街头,担负起救亡图存的重任。这片土地上,充满着爱国报国的豪情,展现了华夏文明的韧性。

家国倾危、民族危亡,新华门前学生们聚集请愿,西直门前宣传抗日的声音不断,游行队伍浩荡挺进。从“一二·九”运动到“一二·一六”大示威,从北平游行到南下宣传,北大学子将拳拳爱国心化为铿锵报国行,用铮铮风骨激起全国人民的抗日勇气。

当战争阴霾散去,和平时期到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北大学子一次次地在关键历史性节点上勇担青年使命。高声吟诵诉学子赤忱心,舞台高歌传“一二·九”爱国情……展板中照片的背景从晨光熹微转化为繁星点点,从燕园百周年纪念讲堂到国家体育场鸟巢。北大人为党和国家献礼的初心不移,贡献力量的情致与日俱增,“一二·九”精神也在不同年代焕发出不同的光彩。

未名辉映党旗红,青春歌颂百年梦。欢声、悲歌、鲜花、血汗,86年的历史都浓缩在短短数百步的展览中。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我们穿过时间的缝隙与那些奋勇的前辈们遥遥相望,在他们的精神感召下大步前行,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参考资料

冯嘉馨.北大进步学生与北大“一二·九”运动的发生与发展[J].青年发展论坛,2020,30(4):88-95.

成汉昌.“一二·九”运动中的北京大学[J].人民教育,1980(11):10-15.

西阳.岁末前往樱桃沟的“一二·九”运动纪念亭[J].北京档案,2013(12):40-43.

文章发布于2021年12月10日

记者|林润澜 元培学院2020级本科生

李傲寒 经济学院2021级本科生

李萌春 基础医学院2020级本科生

编辑|姚泰康、何佳倍

监制|苏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