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文坛的震惊

虽然云楠的行为能雷死人,但依旧挡不住葛大军对他的喜爱。

云楠兴高采烈的从经理办公室出来,背着手,拿着那份红头文件,摇头晃脑的。

哼!就算你真是经理,怎么啦!

还不是让我哄的直接拿下,我是谁?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反正主打一个不一般。

云楠回到办公室后,静守在电话机旁,一步不敢离开,好像生怕错过什么。

-----------------

《你不可改变我》在群众中反响强烈,持续发酵,随之而来的便是多米诺连锁反应。

文学圈不消停了。

《燕京文学》杂志社,青年编辑王杰急三火四的来到周艳茹的前面。

“周老师,您瞅瞅,鸭绿江不愧是东北老牌期刊,真是不得了。”

周艳茹在社里资历很深,平时还能与年轻人打成一片,备受大众尊重和喜爱。

用她的话讲:“跟你们年轻人在一起,我都感觉自己年轻了许多。”

周艳茹停下手中的笔,缓缓抬头,丝毫没有怪王杰打扰到自己。

“鸭绿江为国内文学创造了很多经典作品,虽然现在销量不好,但毕竟底蕴还在,我看看又出什么好文章了。”周艳茹说话很慢,像是一位慈爱的母亲。

“您看看,就是这篇头稿。”

“呦,这名字起的挺有态度的。”

很快她便沉浸在小说中,浓黑的剑眉微微压着眼窝,眼中闪烁着惊喜和意外,指关节间的茧子是常年累月留下的。

渐渐地她呼吸有些急促,再一抬头,恍如隔世,全身笼罩着酣畅淋漓快感,让她身心愉悦。

连一旁王杰都察觉社里这位的定海神针表现出的异样。

“周老师,您觉得怎么样?”

“好文章、好文采,竟然是新的文学风格,而且手法老练,隐隐有自成一派的势头。”

-----------------

《青年文学》编辑部主任办公室。

“主任,出事了。”

“哎呦。”正刮胡子的唐朝辉被惊了一下,一道鲜红流下了来。

他看着全出版社“年龄最小、身份最低“的马为都,一个头两个大。

这孩子咋总是一惊一乍的呢。

“主任,你自己看看吧。”马为都也不客气,一屁股坐在沙发上。

唐朝辉有些不情愿的看着眼前的杂志。

“文字功底是不错。”他刚看了个开头,心里还是有些埋怨:“好的文字多了去了。”

随着情节的展开,渐渐地他陶醉在其中,无法自拔。

脸上时而目光如剑,时而感慨良多。

等他再抬头,已经接近中午了。他猛然站起身,满脸震撼:“这个作者哪冒出来的?”

“可能是东北的。”

唐朝辉这才翻到期刊的封面:“鸭绿江?”

鸭绿江沉寂许久,知名作家流失率很高,只有少部分东北作家还在坚持,很久没有起色了。

两人猜测作者是东北的也有道理。

马为都这时插话道:“主任,你怎么看这篇小说。”

“东北向来出名家,不过,这篇小说有点特殊?”

“您详细说说。”

“明眼人一看就不是传统严肃的写作风格,创作手法大胆、新颖,叙事风格复杂且极其强烈,人物张力十足,这种风格世面上压根就不存在,但读进去就会让人有强烈的审美冲击与享受。”

马为都万万没想到唐主任会评价这么高。

《青年文学》在文学界地位颇高,仅次于《人民文学》。唐朝辉作为编辑部主任对文学造诣自然比他深,看的也更远。

“主任,我有点想法,不知道行不行。”

唐朝辉太了解马为都了,刚想咧嘴笑,一下子抻到刀口上,疼的直咧嘴。

“行了,我知道你想说啥,发现好的作家你就惦记。”他深思熟虑后又说道:“不过这次的墙角可以挖,这种人才难得。”

“得了,有您这句话就行,出了事您替我兜着。”

马爷就是这性格,后来在书中自述早年经历:“我在文化系统里算不规矩的,东跑西颠,呼朋唤友,上九流下九流皆有朋友。”

他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文学素养这一块没的说。80年代,他挖掘了史铁声、苏佟、王硕等一众知名作家。只不过后来干古董有点不务正业了。

办公室里,唐朝辉独自看着窗外,嘴里不住的嘀咕着:“这种惊世骇俗的文章,东北名家,能是谁呢?”

“管他谁呢,这墙角挖的值了。”

-----------------

长安街小白楼三层挂着特区经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牌子。

一个年近60岁的长者目不转睛的看着手里的期刊。

“刚刚南巡结束,没想到这么快竟然有小说发表了,此人不简单啊。”

男人深谙世事,敏锐的觉察到这篇小说背后的深层次意图。

“不过,写的确实不错。”

“铃铃铃。”桌子上三部电话机中间那部红色的骤然响起,男人脸上有些不自觉的异常。

“您好。”

“领导,是我”男人猛然恭恭敬敬的站起身:“这篇小说我正在看。”

“好的,我明白,您的指示我立刻落实,随时关注社会舆论。”

男人放下电话机,长出一口气:“没想到都惊动他老人家了。”

-----------------

深夜十点,沈城鸭绿江杂志社总编办公室。

“主编,这期杂志大卖,沈城新华书店销售员打来电话,要求加急5000本;市里的报亭、书摊3000本,还有...还有省内其它城市的...”阿兰索性将手里一摞加急单子直接扔在桌子上:“数不过来,都在这呢。”

阿兰涨红着脸,神情难以言表。

鸭绿江实在是落魄太久了,这期的表现令全社人振臂欢呼。

一天之内,清库存,这就是那个跟张继忠干起来那个愣头青的功劳?

大部分觉得不可思议,还反复翻看杂志,会不会是别的文章写的好,可是市面反馈彻底让他们不甘死心了。

最终云楠那句话飘荡在他们的脑海中,只觉得啪啪打脸:你行你上啊。

没点本事,谁敢说这话,原来荒诞的是自己。

很显眼因为云楠,阿兰也成了樊城的左膀右臂,杂志社炙手可热的人物。

“主编,看来我们得连夜加印了,5万份您觉得怎么样?”

樊城看了眼手表,才一天,后劲儿远远没到呢。

他相信云楠这篇小说的预期远远还没到呢。

思量再三,他最终下定决心:“10万份。”

“10万?这是不是有点...”

对于此时的鸭绿江来说,10万是超过半年的销量了。

“按我说的办,马上印刷厂,连夜增加印量。”

“好的,主编。”

阿兰离开后,樊城关上房门。他看着窗外,双手死死攥拳,在空中舞动。

“太好了,鸭绿江有救了。”

说着他眼圈有些泛红,他拿起电话拨了出去。

“喂,云楠吗?我这边成了,可以开始下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