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鸢尾与雏菊的雨季》

相遇在梅雨季

林鸢合上笔记本电脑时,窗外的雨丝正斜斜地打在图书馆落地窗上。她数着玻璃上蜿蜒的水痕,听见身后传来窸窣响动。那个穿米色亚麻长裙的女人又在整理书架,手腕上的银镯随着动作轻轻磕碰,发出风铃般的碎响。

这是她们第三次在古籍修复室相遇。每当梅雨季节来临,林鸢总会躲进图书馆最深处的角落,仿佛潮湿空气能溶解母亲再婚的消息。而那个女人总在午后两点准时出现,带着消毒水浸泡过的白棉布手套,像擦拭古董瓷器般对待每本泛黄的古籍。

被雨水泡烂的作业本

“你的校服口袋在滴水。“女人忽然转身,指间还夹着半片发脆的宣纸。林鸢低头看见自己湿透的帆布包,数学作业本从裂开的拉链缝隙探出边角,被雨水泡成皱巴巴的纸团。

“需要吹风机吗?“女人摘下橡胶手套,露出布满细碎疤痕的指尖。林鸢这才注意到修复室角落的檀木柜上,除了古籍修复工具,还摆着电热杯和折叠式烘干机,柜门里整整齐齐码着二十余种茶叶。

烘干机嗡鸣声中,林鸢看见女人胸牌上的名字:姜维真。五十二岁,古籍修复师,工龄后标注着刺目的“返聘“二字。她的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张泛黄照片,穿学士服的少女捧着一盆蓝紫色鸢尾花,眉眼与姜维真像复刻的瓷器。

苔藓生长的秘密

“这是铁线蕨的孢子。“姜维真突然开口。林鸢慌忙缩回触碰保湿箱的手,那些装在培养皿里的绿色粉末正在灯光下闪烁微光。“要不要试着播撒?“

接下来的周末,林鸢跟着姜维真学习调配营养土。修复室的飘窗不知何时摆满了透明收纳盒,每个盒盖都贴着标签:“青苔移植注意事项““空气湿度72%最佳“。姜维真教她用镊子将星星点点的苔藓铺在火山岩上,动作比修复古籍时还要轻柔。

“它们能在故宫房梁上活六百年。“姜维真用软毛刷扫去石块缝隙的浮尘,“有些生命看似脆弱,其实比我们想象的顽强得多。“林鸢注意到她说这话时,目光长久停留在玻璃板下的旧照片上。

被掐断的雏菊花茎

七月暴雨最猖獗的夜晚,林鸢撞见姜维真蜷缩在古籍修复室的地板上。雨水顺着老旧的排水管倒灌进来,浸湿了她怀中的牛皮档案盒。林鸢从没见过这样狼狈的姜维真,她凌乱的发丝粘在脸上,指甲深深掐进一株蔫黄的雏菊盆栽。

“孢子...全完了...“姜维真机械地重复着,任凭林鸢将她搀到椅子上。档案盒里滑落出泛黄的实验记录,林鸢看见密密麻麻的数据中夹着诊疗单:“患者姜雅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18年6月17日病逝,终年22岁。“

在腐叶里播种

林鸢默默清理着积水的地板。当她捡起那株被掐断的雏菊时,突然想起上周姜维真教她的扦插技巧。“腐叶土其实最适合育苗,“她听见自己颤抖的声音,“折断的茎秆只要留有芽点,就能在烂泥里长出新根。“

姜维真怔怔地看着少女将半截花茎埋进混合腐殖土的培养皿,潮湿的水汽在玻璃表面凝结成珠。这个总是躲在图书馆角落的高中生,此刻正用她示范过无数次的严谨手法调配营养液,睫毛上还沾着未干的雨水。

跨物种的共生

当第一朵鸢尾在苔藓微景观中绽放时,姜维真带来了整套古籍修复工具。“要试试修补你的作业本吗?“她将林鸢被雨水泡烂的数学本平铺在修复台上,“明朝的匠人用楮树汁修补圣旨,我们现在用纤维素胶。“

林鸢学着用起皱器平整纸张,发现每道褶皱里都藏着母亲婚礼请柬的日期。姜维真将混合了苔藓粉的补纸覆在破损处,忽然说:“小雅化疗时,我帮她做过叶脉书签。把桂花叶泡在碱水里,刷去叶肉,剩下的脉络比蝉翼还透亮。“

雨季结束时的阳光

九月开学那天,林鸢抱着培育三个月的苔藓盆景推开修复室的门。姜维真正在修复一册清代植物图鉴,听见响动抬头微笑。阳光穿过开始干燥的云层,照在飘窗上新生的铁线蕨上,那些曾被雨水泡烂的孢子,如今正在玻璃缸里舒展羽状复叶。

“苔藓是最早登陆陆地的植物,“姜维真用镊子夹起林鸢盆景里的一颗鹿角苔,“四亿年前,它们就是这样在裸露的岩层上蔓延,为后来的植物铺路。“她的银镯擦过林鸢递过来的毕业相册,玻璃板下的旧照片旁,多了一张两个身影蹲在苔藓培养箱前的手机拍立得。

窗外最后一丝水汽蒸发在初秋的风里,古籍修复室飘荡着新煮的桂花红茶香。排水管改造工程启动的轰鸣声中,林鸢发现母亲再婚请柬的日期早已模糊成纸浆纤维,而姜维真办公桌上的雏菊,正在苔藓铺就的腐殖土里抽出第七轮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