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李昺伟[1]

“大爱之行——全国贫困人群社工服务及能力建设”项目是由民政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合作的首个在全国各地同步开展的社会工作发展项目。李嘉诚基金会捐款2000万元资助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政策研究与倡导,各地财政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配套资金1855万元。项目于2014年7月正式启动实施,带动全国29个省区市共计110个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面向农村留守人员、城市流动人口、贫困老年人等十类贫困人群开展110个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受惠人数逾百万。

为探索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经验、总结服务开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分析社会工作专业力量解决个人及社会问题的效果、全面呈现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特征与趋势、营造社会工作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们于2015年6月组建了一支由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选取7个“大爱之行”重点示范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成效导向的行动研究(见表1),重点探索以下议题:(1)贫困人群处境改变的服务过程与成效;(2)三社(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联动的社区资源挖掘与组织协作;(3)社会工作服务流程与项目管理;(4)社会工作服务标准的研制。

此次行动研究,我们期望能够链接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实践并结合中山大学的研究资源,实现以下目的:(1)探索成效导向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案设计、服务过程与评估;(2)分析贫困人群的需求和社会处境,以及社区资源整合和组织协作;(3)呈现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渗透、服务方法的运用及服务项目的设计、实施与管理过程;(4)讨论提炼在地社会工作服务经验,形成基本服务标准和服务指南;(5)反思社会工作介入贫困人群的专业价值与主体性。

表1 “大爱之行”项目行动研究研究对象及社工机构

本书分为两部分:理论编和实践编。基于一定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来开展的专业服务,是具备反思能力的社工所看重的。为此,我们在理论编中研究和分析已有经验,讨论有关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的实证为本、行动研究取向、成效导向(项目发展的逻辑模式)等哲学思想和价值理念。《“实证为本”的实践模式在发展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中的应用》一文介绍“实证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的兴起背景、基本内涵、基本执行步骤、主要评价,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应用“实证为本”实践模式构建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可行性。《行动研究:迈向中国社会工作的实践性与反思性》一文阐释行动研究的理念和观点,论证其不仅仅是一种研究取向和方法,同时还可以成为一种社会工作的行动模式;说明采用这种模式将如何使社会工作迈向实践性和反思性,并详细阐明运用这种模式的具体步骤与做法。《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方案设计与评估:项目发展的逻辑模式——与“大爱之行”项目实践的对话》介绍项目发展的逻辑模式(PDLM)的起源及意义,分析在实践中如何设定项目的成效这一PDLM的核心部分,阐明PDLM在项目管理中的整体逻辑框架和思路,根据“大爱之行”项目的实践探讨PDLM在实践中的成效、不足与未来展望。

在实践编中,我们基于理论编介绍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关注不同的“大爱之行”子项目如何开展行动及实践,坚守怎样的专业价值,如何挖掘服务对象及社区的需求,达成了哪些目标或在服务过程中提升了服务对象的哪些能力,增强了服务对象的什么意识,促进服务对象及其处境发生了什么改变,“三社”联动的方式及效果怎样,服务方案设计、服务流程与项目的执行情况怎样及如何调整、改进服务方案,如何研制服务标准,等等。其中,《民族社会工作实践的本土化探索研究——以藏族游牧地区留守人员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例》重点关注少数民族人群的需求及社会处境,分析青海惠民社会工作研究发展中心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恩乃村提供的留守人员服务,对整个服务过程进行阐释,从中总结出民族社会工作者对所遇到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问题的应对经验。《动态需求评估嵌入社工服务方案设计的探究——以“情暖新厦门人”城市融入与社会参与社工服务示范项目为例》将焦点放在服务需求评估上,探索动态需求评估嵌入社工服务方案设计的方式,结合实证性、解释性、互动性需求评估在服务中的动态测量,提出适应流动人口流动性及变化性的动态需求评估方式和社工服务形式。《“三社联动”的老年社区照顾及人文关怀——以居家养老合作社——社会工作介入特殊老人社区照顾服务项目为例》、《社区照顾模式在本土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应用研究——以长期病患与晚期癌症患者社区照顾试点项目为例》和《从专业合作社到综合农协的农村发展之路?——以皖西南大别山区偏远特困村(石盆)生计发展社工服务项目为例》三篇文章分别从志愿团体、专业组织、自治组织等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与培育的角度,探索部门协作、“三社”联动、资源整合的服务过程,分析社区支持网络建设和资源整合在社区照顾、地区发展的社区工作中如何发挥作用、取得成效。《由“划桨”到“掌舵”: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个案研究——以“阳光导航”计划武汉市不良行为青少年矫正服务项目为例》描述和分析了在共青团武汉市委员会、武汉市民政局、民政部及李嘉诚基金会资助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本土经验和面临的问题,探索如何由“划桨”到“掌舵”,实现职能转移。《佛山市南海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标准研究——以医路同行——南海人民医院医务社工服务计划为例》分析在本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及研制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标准的过程。最后,我们以《“实证为本”社工服务的发展——广州经验的分享》作为蓝本,让前线经验能成为实践的重要参考。

我们期望本书的出版能把“大爱之行”项目成果展示出来,使“大爱之行”项目成为政府主动创新、驱动民间力量参与和改善民生事业的社会协作的试验田,为未来政府创新社会治理和职能转移提供重要示范与参考经验。同时,我们热切期待引发更多的集体智慧火花,与更多的志同道合者一起来努力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尤其期望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和社工身份认同的面向上,进一步厘清社会工作在社区和社会建设中的定位,从服务的基本平台——社区——出发,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放置在社会结构底层的生活场景,进入社区生态环境中了解老百姓的需要,明白社会工作与弱势人群的同行关系,坚持社区为本、需求导向,倡导生活质素改善的基本服务原则,使社会工作成为社会建设的正能量生力军。


[1] 李昺伟,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弱势社群与社会工作、长者保障权益倡导、社会工作综合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