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边疆学构筑文集:贺马大正先生八十华诞
- 邹建达 许建英主编
- 7180字
- 2025-04-07 16:12:10
上篇 中国边疆学构筑
中国边疆学四题
马大正[1]
我在《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4)》一书中对中国边疆学构筑的演进历程已做了阐论,[2]而《中国边疆学构筑札记》[3]则将我写于1991~2016年的21篇有关中国边疆治理和中国边疆学构筑的论文汇辑成集,当然关于中国边疆学的思考仍在继续,本文就是上述思考的片断。
一 关于边界、边境、边疆、中国边疆、中国边疆学
在思考构筑中国边疆学时,离不开如下几个名词,即边界、边境、边疆、中国边疆、中国边疆学。
边界。是指国与国之间的交界线,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存有国与国交界的边界。
边境。边境是指与边界线内侧一定范围的地区,一定范围没有统一规定,一般定在30~50公里,也就是边界线内侧30~50公里范围的地区是指这个国家的边境地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存有上述的边境地区。
边疆。可从两个视角来说,从国家的中心区域视角看,边疆即是远离中心区域且有边界线的边远地区;从边界线视角看,其地域范围要大于边境地区,从这一意义上说,世界上一些国土面积小的国家就难以划出与中心地区相对而言的边疆地区,即使一些国土面积辽阔的国家诸如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若依界定边疆地区两个条件,即有边界线,且具有自身历史、文化特点衡量,也难界定哪些可划为边疆地区。
中国边疆。我们将有边界线,且又具有自身历史、文化、民族诸方面特点的省区界定为中国的陆疆省区,或称之为中国陆地边疆地区,包括了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云南五省和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四个自治区,而将有边界线,且又具有自身历史、文化、民族诸方面特点的边境县、市总和称之为中国的小边疆地区。再加上海疆,包括台湾和海南,这就是中国边疆的空间全部。中国边疆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既是传统意义的国防前哨,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地。2013年3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将治边放在治国的首要地位,对国人认识治理边疆的重要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边疆学。中国边疆学就是研究中国边疆从历史到现实所有问题的综合性学科。我们在借鉴西方国家相关理论时,一定不要忘记中国特色的实际。
我认为,除中国边疆学,从世界各国实际状况看,可以有边界理论研究、边界变迁史研究、边境管理研究,或可提升为边境管理学,但很难言有什么“一般意义边疆学”的存在。至于是否要建构俄罗斯边疆学,还是让俄罗斯学者们操心吧!
二 中国边疆学构筑进程中值得重视的四个节点
中国边疆学构筑从提出到思考的不断深化,是一个渐进、持续的进程。在这个颇显漫长的进程中,我深感如下四个节点不容忽视。
一是,对中国边疆研究千年积累、百年探索的继承,以及30年创新的实践,是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准备;
二是,对中国疆域理论的不断探究,是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学科基础;
三是,对中国古今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全方位、多层面研究,是中国边疆学构筑的有效切入口;
四是,当代鲜活的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推动中国边疆学构筑的重要推动力。
上述四个节点的研究亟待深化,为此我认为应策划三套丛书的出版,丛书将为中国边疆学构筑研究提供坚实、持续的学术平台。
三套学术丛书是:
一是,“中国边疆研究史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丛书将从中国边疆史的视野,对中国边疆研究的千年积累、百年探索、30年创新进行面和点相结合的回溯和总结,特别应将重点放在30年创新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上;
二是,“中国边疆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丛书将从中国边疆治理的思想、理论、政策,以及经营实践出发,依托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诸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从历史到现实中国边疆治理进行全方位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
三是,“中国边疆学构筑研究丛书”。
应创造条件、积累资料、广泛调研、组织力量、集思广益,启动《中国边疆学通论》(暂用名)的研究与撰写,该项目具有理论的创新性、研究的开拓性、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其内容应包括中国边疆学的学科定位,学科的内涵与外延、研究特点和方法、研究功能和价值等问题。通过努力,向社会奉献多册能体现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边疆时代特色的学术专著。吁请能有专职于边疆研究的机构关注与组织,有更多的同人关心并参与,早日让业界和读者读到从不同角度、体现作者不同特色的中国边疆学“通论”“概论”“引论”……之作。
三套丛书共同特点可归之为:
其一,古今贯通,以今为主;
其二,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其三,学术性、原创性应是丛书追求的学术定位。
为推动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学术研讨,《华西边疆评论》率先开辟“边疆学学科研究”“边疆学学科建设研究”等学术专栏,在第三辑(2016年10月出版)上刊发了杨明洪《困惑与解困:边疆经济学还是经济边疆学?》,朱金春《学科“殖民”与构建中国边疆学的困境》;第四辑(2017年6月出版)上刊发了杨明洪《反“边疆建构论”:一个关于“边疆实在论”的理论解说》,王春焕《关于边疆学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思考》。在第四辑的“笔谈”专栏上还刊发了孙勇《建构边疆学需要打破窠臼》、袁剑《边疆的概念与边疆学建构》、朱金春《从国内两部〈中国边疆政治学〉看边疆学学科建构的困境》,为业界同行开辟了一个讨论中国边疆学的学术平台,于研究的深入开展是大有裨益的,我只是寄希望有三:
其一,寄望于《华西边疆评论》有关中国边疆学的学术专栏能持之以恒,愈办愈精彩,且不断扩大作者队伍的覆盖面,并在积累的基础上,不断推出专题论集,以应读者之需;
其二,寄望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将“中国边疆学研究”学术专栏办得更精彩,能刊发更多直接探研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学术论文;
其三,期待有更多的专业研究杂志和论集,能开辟冠名“中国边疆学研究”学术专栏,吸引更多的学人参与中国边疆学构筑的讨论和争论。其中,我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主办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和《中国边疆学》应有更大作为。
三 关于中国边疆学的学术思考
近些年我认真拜读了各位专家有关中国边疆学构筑的真知灼见,结合《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4)》一书的撰写和《中国边疆学构筑札记》的编选,进一步梳理了近20年来自己有关中国边疆学构筑的种种断想,综合成八点学术思考,以就教所有参与、关注中国边疆学构筑的专家和读者。
(一)中国边疆学的学科定位
中国边疆学既是一门探究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规律、中国边疆治理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专门学科;又是一门考察中国边疆历史发展轨迹,探求当代中国边疆可持续发展与长治久安现实和未来极具中国特色的战略性专门学科。中国边疆学是社会科学一个分支,应定位于社会科学学科分类的一级学科。
(二)中国边疆学的学科特点
中国边疆学的学科特点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综合性。中国边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国边疆社会既是统一多民族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身又是一个有机整体,研究中国边疆,涉及边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及规律,涉及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这些具体研究领域各有相应学科,也有相应学科没有涵盖的研究范围,但结合历史与现实,从中国边疆整体出发进行综合研究,只能是中国边疆学。同时这种综合性的特点,还体现在中国边疆学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上。
其二是现实性。中国边疆学研究的范围虽然包括边疆的历史与现实,但它主要面对的是中国边疆地区的今天和未来,这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当前,中国边疆地区正处于急剧的社会变迁与转型时期,实现边疆地区现代化是时代的主流,因此,中国边疆学以中国边疆地区现代化为中心,以改革、发展与稳定为基础,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展开研究,正是由其现实性的特点所决定的。
其三是实践性。中国边疆学除注重研究文化积累、开展相关“绝学”研究外,研究更应面向现实。实践性是中国边疆学研究一贯和典型的特征,实践性着重于研究的应用性,强调它的指导和改造社会实践的可能性。探索边疆历史上的难点问题、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正是中国边疆学实践性特点的体现。需要指出,为现实服务,不能混同研究与宣传的界别,应以科学和理性的精神来观察现实、分析现实、指导现实的走向。作为学科研究,既要适应社会,又要引导社会,否则,学科将丧失生机与活力。
(三)中国边疆学学科的分类设置
我曾在《关于构筑中国边疆学的断想》一文中提出“根据中国边疆学的学科特点,中国边疆学的内涵可包括两大领域,暂以‘中国边疆学·基础研究领域’和‘中国边疆学·应用研究领域’来命名”。[4]并在此后文章多次重申了这一认识。但经过多年科研实践的思考,我的上述认识并非符合学科发展的最佳选择。
中国边疆学学科的二级学科设置试做如下思考。
依据中国边疆学研究对象中国边疆的历史与现实的特点和复杂内涵,中国边疆历史学和中国边疆政治学应该是中国边疆学学科下的两门最重要的分支学科门类。
中国边疆历史学,研究重点是统一多民族中国疆域形成、发展、奠定的历史进程和规律性特点,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治边观、历代治边政策,等等。在作为二级学科中国边疆历史学下可考虑设置若干三级学科,如中国边疆考古学、中国边疆文献学、中国边疆研究史学等。
中国边疆政治学,将围绕从古至今的边疆治理展开研究,其内容重要者有边疆的政治制度、边疆的社会管控、边疆的民族与宗教、边疆的稳定与发展、边疆的安全与防御、边境管理、边疆的地缘政治,等等。在作为二级学科中国边疆政治学下可考虑设置若干三级学科,如中国边疆安全学、中国边疆法制学、中国边疆军事学、中国边疆管理学等。
与中国边疆历史学和中国边疆政治学并列,还可考虑设置:中国边疆经济学(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开发可纳入其中)、中国边疆人口学、中国边疆文化学(宗教研究应纳入其中)、中国边疆教育学、中国边疆地理学、中国边疆人类学、中国边疆民族问题研究,等等。
需要说明的有三点。一是,上述各门类研究均应是古今贯通;二是,以边疆理论研究为先导;三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若依我上述所思考,试制成分支图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边疆学学科分类设置
中国边疆学学科分类设置既涉及学科内涵的认识,也离不开学科管理层面的诸多方面,学术因素与非学术因素均有所涉及,十分复杂,上述构思肯定是不完整的,也可能有谬误,只是作为一种思路、一个靶子,供思考和讨论。相信随着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构筑的推进,学科设置的认识将日趋完善。
(四)中国边疆学的基本功能
中国边疆学的基本功能可概言为文化积累功能和咨政育民功能两大方面,具体以下四点。
其一是描述功能。描述是指客观地搜集、记录和整理边疆社会事实及其过程,着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这是任何一门学科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其二是解释功能。中国边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有机体,现实社会的各种现象和众多问题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交错,中国边疆学的解释功能就是要在说明“是什么”的基础上,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探寻中国边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其三是预测功能。中国边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边疆地区的巩固,促进边疆地区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因此在厘清因果关系、明了事实的基础上,还必须对边疆社会的现象与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做出科学预测,制定战略规划,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使学科发展与社会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也就是说,在解决了“是什么”“为什么”后,应进而探求“怎么办”的问题。前瞻性、预测性与对策性研究是中国边疆学实用价值的集中反映,也是学科服务于实践的直接体现。
其四是教育功能。中国边疆学作为综合研究中国边疆历史与现状的学科,在对边疆社会的认识与分析中,本身即影响着广大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等方面,事实上发挥着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的功能。
(五)中国边疆学的学科依托与学科交叉
中国边疆学是一门研究中国边疆历史与现状的专门学科,从研究时段看,中国边疆研究离不开古代、近代、现代历史演进历程,当代中国边疆又何尝不是历史。因此,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是中国边疆学赖以生存的基础。但由于中国边疆这一特定研究对象的多维性、复杂性,中国边疆研究体系中包括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二元性结构,仅仅历史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边疆问题研究的全部。因此,中国边疆学研究需要集纳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诸学科间互通、交融和集约成为必要,中国边疆跨学科研究的大量实践,为中国边疆学的构筑提供了有益经验。如在中国边疆治理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历史学的理论与研究固然必不可少,但若主要采用政治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辅以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实践已证明,此举将大大推动研究的深化。
(六)中国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中国边疆是统一多民族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稳定离不开中国边疆的稳定,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边疆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其重点地区也在中国的边疆地区,将中国边疆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客体,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边疆、研究中国的边疆,才能更好认识中国边疆面临的一系列历史上的难点问题和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并做出科学的回答。而所有这一切只有在中国边疆学学科建立后才可望得到更合理的开展。
试以中国边疆治理研究为例略做说明。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边疆的经营与治理,维护着国家的统一与边疆的发展。中国边疆治理的基本任务是如何守住一条线(边界线),管好一片地(边疆地区)。边疆治理的成败得失,是综合国力强弱的标志之一。中国历代政府在边疆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治理边疆上既有继承,更多的是创新。边疆治理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者至少有:边疆行政体制、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机构、边境管理、边防(国防)、周边外交、民族政策、宗教事务管理、经济开发、文化政策、治边思想,等等。为了面对21世纪新形势的需要,研究应努力尝试通过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整体国家利益,来总结历史上治边的经验和考察当代中国边疆稳定和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制定相关的边疆稳定与发展战略,这样宏伟的任务,显然不是仅仅依靠一门或几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能完成的,唯有从中国边疆学的学科高度才可望达到目的。
(七)中国边疆学的研究方法
中国边疆学特定的研究对象决定了研究方法中的三个有机结合,即从研究对象而言,中国边疆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从研究类型的分类而言,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从研究方法而言,是多种学科研究方法的整合。
(八)中国边疆学是一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兴交叉学科
中国边疆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动力,可以如下三个方面来观察与认识。
一是,从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对象中国边疆来看。中国边疆学是统一多民族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中国边疆又是当代中国人继承先辈留存两大历史遗产——统一多民族中国和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连接平台,中国边疆战略地位决定了对它研究将被赋予特殊的重要性、紧迫性;
二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基础研究部分,包含了丰富的以史为鉴的功能,在这里历史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阳春白雪,而是与火热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三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应用研究部分,具有强烈的为现实服务的功能,为维护国家统一、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政策咨询。
上述三点是中国边疆学这门学科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动力,而强大生命力的客观存在又将为中国边疆学的构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和物质基础。
四 学人要走出象牙塔,中国边疆学构筑要直面现实、走向社会
学人要着力在推动边疆教育上多做工作。推动边疆教育,这里的教育是指广义的教育,即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关于学校教育,我认为应借鉴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边政学建设的有益经验,在高等院校和有条件的研究机构设立边疆系或开设边疆学专门课程,培养受过专门训练的中国边疆学的硕士和博士,以应边疆研究深化、中国边疆学构筑的需要。
在社会教育方面,应加大宣传边疆和普及边疆知识的力度,让国人关心边疆、认识边疆、了解边疆、热爱边疆,让学术走向大众,让大众了解学术,必须说明,这里的大众不光是指千百万普通百姓,还应包括涉边事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
这方面边疆研究者是大有可为的。
历史、现实和未来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历史是现实的昨天,未来则是现实的明天。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对象中国边疆,其本身即具有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特点,因此,中国边疆学研究必须依托历史、面对现实、着眼未来,这既是中国边疆现实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需要。中国边疆研究者要完成上述任务,更应继承和坚持求真求善的优良学风。1993年拙文中写道:“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研究,有着求真求善的传统。从汉代杰出史学家司马迁起,求真求善即成为每一位有成就的史学家追求的目标。司马迁的求真,即要使其史书成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汉史·司马迁传》);而求善则是希望通过修史而成一家之言,即通过再现历史的精神来展现自己的精神。与此紧密相关的就是经世致用的传统。求真求善才能得到的经世的理论体系,致用则是使理论研究达到实用的目的。”[5]上述这段话当时主要是指边疆史地研究,我想对中国边疆学构筑也应该是适用的。
中国边疆学构筑,需要学人扎实的研究,持之以恒的决心,锲而不舍的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即古语所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头,理想之结局会成为现实!
马大正
2017年9月17日修改
于北京自乐斋
[1]马大正,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
[2]马大正:《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马大正:《中国边疆学构筑札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
[4]马大正:《关于构筑中国边疆学的断想》,《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3期。
[5]马大正:《当代中国边疆研究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边疆与民族—历史断面研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