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绿色消费战略研究
- 任勇等
- 2485字
- 2025-04-08 20:38:51
二 中国消费趋势及其资源环境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伴随经济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消费无论是规模、结构还是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前所未有的特征。而这些变化又进一步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带来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一)规模持续扩张,增长空间巨大
近年来,中国消费一直保持着平稳较快增长。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21万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38万亿元,年均增速为11%,高出同期名义GDP年均增速2.7个百分点。不过,居民消费增长的空间依然巨大。截至2017年,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占人均GDP的比重达到40%,仍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消费比重。2017年中国人均家庭最终消费支出仅为2700美元,仅是日本、新加坡、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近年平均水平(20000美元)的13%左右,中长期消费增长潜力巨大。本研究预计,2021~2035年,城乡居民消费年均增长5.3%,到2035年底城乡居民消费总额将达到135万亿元(当年价,下同);2036~2050年,消费年均增长3.5%,2050年规模将接近340万亿元左右(见图1-1)。

图1-1 2015~2050年中国居民消费走势及预测

图1-2 1978~2016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情况
(二)消费转型升级,方式日益多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结果,中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2013年的31.2%下降至2018年的28.4%。本研究预测,到2035年继续下降到20%,达到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标准。随着人口结构变化以及城镇化水平提高,在就业、收入、社保等有利消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居民消费形态将进一步由物质型向服务型、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均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服务消费支出比重提高。

图1-3 2015~2050年中国居民消费结构走势及展望与日本2013年对比
同时,随着科技进步以及生活方式变化,居民消费方式也将日益多样化。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消费方式由传统线下零售向互联网线上、传统线下零售融合转变。2018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到9万亿元,同比增长23.9%,明显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的增速,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消费行为由从众模仿型向个性体验型转变,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数字家庭等新消费蓬勃兴起,“互联网+”催生的个性化、定制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三)消费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从2011年开始,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6%,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比2012年提高3.9个百分点。同时,代表消费发展水平的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从2013年开始,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之后,该比重超过50%。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出43.8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预计到2050年,最终消费支出将达到GDP的70%左右,人均消费水平达到4万美元,预计届时将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四)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持续加大
受消费规模、结构以及方式等影响,中国消费领域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持续加大,成为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表1-1 2018年中国与美国的GDP及结构对比

1.消费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持续刚性增长
中国居民资源、能源消费量迅速增长,2016年居民直接消费的能源总量达到5.4亿吨标准煤,是2000年1.7亿吨标准煤的3.2倍,2000~2016年年均增速为7.7%,略快于能源消费总量的年均增速7%,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也从11.6%上升至12.4%。同时,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投入产出表估算可得2015年居民消费引致的综合能耗为11.4亿吨标准煤,占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6.5%。预计到2035年居民消费引致的综合能耗将达到22.8亿吨标准煤,较2015年增长11.4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超过40%;到2050年达到30.4亿吨标准煤,较2035年再增长33.3%。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研究,201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为2.2全球公顷生产性土地,尽管低于全球平均生态足迹2.6全球公顷,却是2010年中国人均生态承载力的两倍以上。中国约90%的生态足迹产生于食品、住房、交通等消费活动,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2.过度型、浪费型等不合理消费方式加剧资源环境问题
根据中国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统计数据,2018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27亿辆,其中汽车2.4亿辆,私家车(私人小微型载客汽车)保有量达1.89亿辆,载货汽车保有量达2570万辆。2018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61万辆,仅占汽车总量的1.09%。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发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手机用户已达15.7亿。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电器循环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房间空调器、电脑的报废量约为1.2亿台,废弃手机2.3亿部,其他家用电子电器产品废弃量达1.5亿台,电子电器废弃物重量超过500万吨;目前中国每年包装用品产量达3000多万吨,总体回收率不到30%。[1]据国家邮政局初步估算,2018年全国快递业共消耗快递运单逾500亿个、编织袋约53亿条、塑料袋约245亿个、封套57亿个、包装箱约143亿个、胶带约430亿米。全年国内使用的包装胶带可以缠绕地球1077圈。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初步测算,2015年中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达到1700万~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3.中国消费领域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本研究测算表明,2015年中国居民消费终端需求带来化学需氧量排放约1184万吨、氨氮排放128万吨、二氧化硫排放720万吨、氮氧化物排放512万吨,分别占总产生量的56.1%、57.8%、70.2%和84.5%。预计中国居民消费终端需求带来的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到2035年将分别达到2056万吨、217万吨、1405万吨和979万吨,较2015年分别增长73.6%、69.5%、95.1%和91.2%,分别占总产生量的52%、54%、61%和60%;到2050年分别进一步提高到2497万吨、261万吨、1722万吨和1157万吨,分别占总产生量的60%、60%、68%和68%。
另外,大气细颗粒物源解析表明,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特大型城市的移动源排放已成为细颗粒物污染的首要来源,2017年深圳达到52%,其中,机动车是城市主要的移动污染源。2015年全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是同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2.68倍,而1997年仅为0.83倍。北京市2015年生活垃圾产生量已经超过工业垃圾产生量,成为当年城市固体废物的第一大来源。
[1] 《中国环境标志产品年产值已达4万亿元》,《科技日报》2019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