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姜荣的数学老师

燕京大学校园外不远处的一家小酒吧里,姜荣跟大师兄林心修、二师兄周文、师姐贝靖、新师兄卓书竹,师门五人,坐在一张靠墙的桌子上闲聊着。

二师兄周文很不满地看了一眼大师兄林心修和师妹贝靖,开口道:“果然是咬人的狗不叫啊!”

“我跟一个傻子一样,在老师面前上蹿下跳,说要改朝换代,你俩安安静静的。”

“我还以为你俩是只会听话的傻逼呢!”

“没想到傻逼是我!”

林心修和贝靖笑了笑,最近一段时间来,随着“姜荣产业理论”的持续推进,很多新力量也在冒头。

林心修在燕京各个部位之间做报告、做宣讲,宣传“姜荣产业理论”;

贝靖经常在晚上或者周末,去驻京各个高校,做同样的宣讲。

两人在团结自己的力量,建立“保皇派”。

“摄政王”们注定是要被新力量取代的,而取代“摄政王”的,自然就是“保皇派”。

现在可是很好的积蓄力量,成为“保皇派”代表人的机会。

而且现在那些“摄政王”们,好像比“保皇派”更着急,拼命地在给“保皇派”倾斜资源。

随着“姜荣产业模型”项目的持续推进,“有能力的人”在拼命地出学术成绩;

像是周文这样“聪明的人”,在出学术成绩的同时,拿“姜荣产业理论”进行应用,自己拼命捞钱;

而像是林心修、贝靖这样“智慧的人”,在出学术成绩的同时,不在乎金钱,而是团结力量,成为“保皇派”的奠基人、代表人。

周文把“姜荣产业理论”应用到了金融投资领域,他真的赚发了,他掌握的私募资金虽然规模不大,但投资收益率已经挤进私募排行前五了。

周文真的一直觉得自己很厉害,所以在老师面前上蹿下跳的。

但被老师骂了一句后,周文才看清自己原来就是一个小丑。

周文指了指大师兄林心修和师妹贝靖,对新来的小师弟卓书竹开口提醒道:“师弟,你可要防着你这师兄和师姐,这两个可不是什么好人!”

听了二师兄的善意提醒,卓书竹笑了笑,开口道:“二师兄,我,我也在做宣传,也在留学生群体中弄了一个小圈子,在私下里往国外传播。”

“什么!”周文惊讶了一下,开口道:“合着就我一个傻子啊!”

“人各有志嘛!”姜荣笑着安慰了一句,继续开口道:“周师兄,你赚了这么多钱,很多人很羡慕你了!”

“你都快成为新一代投行领袖了!”

姜荣这句话倒是提醒了周文,他灵机一动,开口道:“对啊,你们一个在部委宣传、一个在高校宣传、一个在留学生群体里宣传。”

“我虽然起步晚,但我已经在金融界打响名气了。”

“我完全可以借助这名气,在金融界团结力量啊!”

周文很高兴,继续开口道:“对啊,老子有钱啊!”

“你们出去做个宣讲、主持活动什么的,还要找‘摄政王’申请经费!”

“老子不用,老子自己掏钱!”

看着二师兄的斗志昂扬,贝靖喝了一口啤酒,对周文开口道:“二师兄,要不我们分行李吧,你回你的‘高老庄’,大师兄回他的‘花果山’,我们单干!”

周文急忙笑了笑,开口道:“开玩笑啦!我们内部还是要团结的!”

“姜总,您说未来的世界到底会是什么样子?”

酒吧里,新师兄卓书竹还不好意思称呼姜荣为“师弟”,喊了姜荣一句“姜总”,开口问了一句。

很显然,这个问题也是其他人关注的问题,酒桌上安静了下来,都盯着姜荣。

“都看着我干嘛?”姜荣怼了一句后,开口道:“我哪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姜荣继续开口道:“再说,我们就是动嘴皮子的,最终决定世界怎样的,要看大家。”

“另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观念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未来会怎样,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决定的。”

......

燕京,某军队疗养院,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戴着老花镜,认真地读着最新一刊的《Annals of Mathematics(数学年刊)》。

这一期的《Annals of Mathematics(数学年刊)》是震惊世界的,因为这一期的《Annals of Mathematics(数学年刊)》刊登了一篇中文论文。

英文的学术期刊上刊登了中文论文,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挑衅,但另一方面也证明了西方数学界的格局。

《Annals of Mathematics(数学年刊)》的这一举动,让张敏学代表的华夏经济学学者,按下了蠢蠢欲动的国际化想法,而只是先在国内发展“东大经济学”。

在老者对经济学不感兴趣,他年轻的时候,他也总是渴望能在《Annals of Mathematics(数学年刊)》、《数学新进展》、《数学学报》和《大漂亮国数学会杂志》,这“数学四大顶级期刊”上发一篇自己的文章。

但老者这一辈子,不但没有在“数学四大期刊”上发论文,而且没有在任何外文期刊,也没有在任何中文期刊上发过论文。

也就是说,老者这一辈子,从来没有发过任何一篇论文,甚至没有任何公开的成就。

在华夏,“院士”虽然是最高的学术荣誉,但“院士评选”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的,可这种“复杂”,丝毫不影响老者顺利当选院士。

这位老者就是姜荣的数学老师——周炎宇院士。

作为一个共和国的数学天才,周炎宇院士的一生都是耀眼,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究。

那时候的周炎宇院士也只是一个学生,一个被骂后,会躲在钱老师身后哭鼻子的“小学生”。

他是随着“两弹一星”成长起来的,接着,作为一个数学天才,他参加了航天、航空、探月、航海......所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

他从来没有做过任何一个项目的总设计师,但那些重大项目里都藏着他的身影。

这位伟大的数学家,为我国重大科研项目,建立起了一套华夏独有的、行之有效的数学体系。

而这也注定了周炎宇一辈子的默默无名,十二岁离家,70岁评选院士,而即使评选上了院士,也没有太多人知道他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