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婚约

永昌九年秋,北疆战事刚平,朝廷重开恩科。

宁远舟勒马停在官道旁的山坡上,望着远处翻滚的乌云皱了皱眉。他身着靛青色直裰,腰间悬着一柄古朴的短剑——这是宁家仅存的祖传之物。作为前朝镇北将军的后裔,他本该继承祖业驰骋沙场,却因家族获罪而被迫弃武从文。

“公子,要变天了。“书童阿青抱着书箱,不安地望向天空,“前面十里都没有驿站。“

宁远舟摸了摸马鬃,雨水已经打湿了他的眉睫。忽然,他注意到山坡下隐约露出一角飞檐——那是座掩映在枫林中的府邸,朱漆大门虽已斑驳,门楣上“敕造镇北将军府“的鎏金大字却仍依稀可辨。

“奇怪...“宁远舟喃喃自语,“地图上并未标注此处有将军府。“

一道闪电劈开天际,照亮了府门前的石狮。宁远舟瞳孔骤缩——其中一尊石狮的右爪断裂,这正是他祖父常提起的祖宅特征。但祖父明明说过,宁家祖宅早在六十年前的“癸酉之变“中就被焚毁了。

“公子,那宅子阴森森的...“阿青声音发颤,“听说这一带有鬼魅作祟...“

“休得胡言。“宁远舟轻斥,却也不禁握紧了剑柄。就在这时,府门“吱呀“一声缓缓开启,一位素衣女子执伞而出。

雨水模糊了视线,宁远舟只看见女子腰间一枚血玉禁步在暗处泛着微光。那玉佩的形制他再熟悉不过——宁家女眷世代相传的“朱雀衔环“!

“将军既至,何不入府一叙?“女子声音清冷如碎玉,“秋雨伤身,府上已备好姜茶。“

宁远舟心头剧震。这女子称他“将军“,莫非认错了人?但朱雀玉佩做不得假...他翻身下马,雨水顺着他的下颌滴落:“姑娘认得这玉佩?“

女子抬伞,露出一张苍白如瓷的脸。她约莫十八九岁,眉间一点朱砂,双眸如古井无波:“奴家沈昭,这玉佩...是故人所赠。“她侧身让出路来,“将军要一直在雨中说话么?“

踏入府门的瞬间,宁远舟闻到一股奇特的香气——像是陈年的檀香混着药材,又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气。前院的青石板缝隙中生满荒草,但回廊却纤尘不染,仿佛有人日日打扫。

“沈姑娘独自住在此处?“宁远舟试探道。

沈昭引他们穿过曲折的回廊,裙裾拂过地面竟未沾湿:“这宅子空了许久,三日前才有人送来拜帖,说镇北将军要途经此地。“她忽然驻足,指着廊柱上一道刀痕,“将军可还记得这道痕迹?去岁您在此试剑,不慎留下的。“

宁远舟脊背发凉。那刀痕新鲜得像是昨日所为,可若这真是宁家祖宅,至少荒废了六十年...

正厅内,四盏青铜鹤灯无声燃烧。宁远舟注意到灯油竟是罕见的鲛人脂,燃时无烟,传说可保千年不灭。墙上悬挂的《北疆舆图》标注着早已变更的边防要塞,而案几上那局未下完的象棋,用的还是前朝的棋子规制。

“沈姑娘所说的镇北将军...“宁远舟斟酌词句,“不知是哪一位?“

沈昭正在煮茶的手微微一顿:“将军今日怎么总说怪话?“她抬眸,烛光映得她眼中似有流火闪动,“自然是宁焕之宁将军,您的父亲。“

茶盏“当啷“落地。宁焕之是宁远舟曾祖父的名讳,六十年前就战死在北疆!

阿青吓得面无人色,宁远舟却按住剑柄强迫自己冷静。他仔细观察沈昭——她梳着前朝未婚女子的双鬟髻,裙裾长度也是永初年间的款式,腰间禁步的编结手法早已失传...

“今夕是何年?“宁远舟突然发问。

“永初十七年啊。“沈昭疑惑地偏头,“将军莫不是染了风寒?“

永初!那是前朝最后一个年号,距今整整八十四年!宁远舟心跳如鼓,一个可怕的猜想浮上心头。他悄悄掐了自己一把,疼痛真实无比。

窗外雨声渐密,忽然一阵穿堂风吹灭了烛火。在黑暗降临的刹那,宁远舟分明看见沈昭身后没有影子!而待阿青重新点燃蜡烛时,沈昭已无声无息地站在他身侧,冷香袭人。

“将军脸色不好。“她冰凉的手指拂过宁远舟的额头,触感如浸水的丝绸,“可是想起了北疆的雪?您总说那里的雪是红色的...“

宁远舟猛地抓住她的手腕——没有脉搏!袖口滑落露出的手臂上,一道陈年箭疤与他曾祖父笔记中记载的位置分毫不差:“永初十七年冬,昭儿为吾挡箭,伤在右臂...“

“你究竟是谁?“宁远舟声音嘶哑。

沈昭轻轻抽回手,从怀中取出一封泛黄的信笺:“三日前收到将军家书,说今日戌时必到。“她展开信纸,上面的字迹宁远舟再熟悉不过——与他自己的笔迹一模一样!

“我每日都在箭楼等你。“沈昭指向窗外那座隐在雨幕中的高耸箭楼,“从永初十七年等到现在...“她忽然凄然一笑,“等了多久呢?将军。“

院中老槐树被狂风刮得簌簌作响,宁远舟突然记起祖父的告诫——宁家祖宅箭楼下埋着一位沈姓女子,是曾祖父未过门的妻子,在城破当日自尽殉节...

“沈姑娘。“宁远舟深吸一口气,“你可知道'癸酉之变'?“

沈昭闻言色变,手中茶盏突然龟裂,茶水竟如血般殷红!与此同时,整座府邸开始剧烈摇晃,梁柱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

“他们来了...“沈昭面色惨白,“叛军攻破了东门!将军快走!“她猛地推开宁远舟,“去完成你的使命!宁家血脉不能断!“

宁远舟被推得踉跄后退,撞翻了青铜灯台。鲛人脂倾洒在地,燃起幽蓝火焰。在火光中,他骇然看见沈昭的素衣渐渐被鲜血浸透——那不是雨水,而是从她心口汩汩流出的鲜血!

“昭姑娘!“宁远舟想上前,却被阿青死死拉住。

“公子快看!“

四周墙壁如蜡般融化,露出焦黑的原本面目。繁华的将军府在眨眼间变作废墟,唯有那座箭楼依然矗立。沈昭站在箭楼窗前,解下腰间朱雀玉佩抛给宁远舟。

“下次...“她的声音随风飘散,“别再让我等那么久...“

一道闪电劈下,宁远舟下意识闭眼。再睁开时,他发现自己跪在一片荒草丛生的废墟上,怀中抱着那枚血玉禁步。阿青在一旁发抖:“公子...我们刚才是不是...“

宁远舟望向不远处新立的墓碑——“贞烈夫人沈氏昭之墓“,落款是“未亡人宁焕之“。碑前香炉中的灰烬尚有余温,仿佛刚刚有人祭拜过。

雨不知何时停了,一弯新月破云而出。宁远舟摩挲着玉佩上那道箭痕,忽然明白了祖父临终时那句古怪的遗言:“若见朱雀泣血,便是因果轮回时...“

血玉佩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光泽,宁远舟将它举过头顶,发现玉中那道“箭痕“竟在月华照射下化作丝丝血线,如活物般游动。阿青早已吓得躲回马车,只剩他一人立于荒宅废墟之中。

“公子...“身后突然传来苍老的声音,宁远舟转身,看见一位白发老仆提着灯笼站在碑前,“老奴等了三十年,终于等到宁家后人前来。“

老仆自称是当年将军府的守墓人,从怀中取出一本泛黄的册子:“这是宁将军亲笔所写的《北疆纪事》,记载着永初十七年真相。“

宁远舟借着月光翻阅,手渐渐颤抖。原来当年叛军破城时,宁焕之奉命护送太子突围,沈昭为掩护他们,穿上宁焕之的铠甲在箭楼鸣鼓诱敌,最终被乱箭穿心。宁焕之次年率军收复城池,在箭楼下寻到沈昭尸身时,她手中还紧攥着宁家祖传的朱雀玉佩...

“贞烈夫人下葬那日,天降异象。“老仆指向箭楼,“有道士说夫人执念太深,魂魄困在生死之间。唯有宁家血脉亲自解开她的心结,才能让她往生。“

夜风骤起,吹得枫林沙沙作响。宁远舟忽然发现手中玉佩变得滚烫,血线竟组成一行小字:“子时箭楼,不见不散“。

子时将至,宁远舟独自登上摇摇欲坠的箭楼。木阶在脚下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仿佛下一秒就会坍塌。当他推开顶层那扇斑驳的木门时,烛光迎面扑来——

沈昭正对镜梳妆,铜镜中映出她明媚的笑靥。屋内陈设如新,案上摆着未绣完的嫁衣,窗棂上贴着褪色的“囍“字。这一幕温馨得令人心碎,仿佛城破那日的清晨重现。

“将军来了。“沈昭转头微笑,烛光为她苍白的脸添了几分血色,“今日是我们成亲的日子呢。“

宁远舟喉头发紧。他看见沈昭身后摆着两套喜服,其中男式那套正是宁家祖传的麒麟战袍。墙上日历赫然是永初十七年十月初八——史书记载的城破之日。

“昭姑娘...“宁远舟单膝跪地,握住她冰凉的手,“我是宁焕之的曾孙宁远舟。永初十七年已经过去八十四年了。“

沈昭的笑容凝固了。屋外忽然传来隐约的喊杀声,烛火剧烈摇晃,她的嫁衣渐渐渗出鲜血:“不可能...将军明明说今日会来娶我...“

箭楼开始扭曲变形,宁远舟死死抓住沈昭的手:“听我说!祖父临终前告诉我,沈昭姑娘是为救宁家而死的恩人!她穿着宁焕之的战甲在箭楼诱敌,身中二十七箭仍击鼓不退...“

沈昭的身体开始透明,无数箭矢的虚影穿透她的身体。宁远舟含泪从怀中取出那本《北疆纪事》,翻到最后一页:“这是宁焕之的亲笔——'昭儿,若有来世,必不负卿'。“

一道惊雷劈下,箭楼在闪电中显露出焦黑的真实面貌。沈昭的嫁衣化作血衣,她颤抖着抚摸书页上的字迹:“原来...他回来过...“

“不止回来。“宁远舟指向窗外,“他在你墓前守了整整三年,直到奉命出征前夜还在碑前发誓要为你报仇。“说着解开衣襟,露出心口处的箭疤,“这是宁家男子世代相传的'心箭',宁焕之临终前用秘法将对你的思念刻入血脉...“

沈昭的眼泪终于落下,化作晶莹的光点。她腕上浮现出与宁远舟一模一样的箭疤:“所以我等的一直是...“

“是我们共同的执念。“宁远舟将朱雀玉佩放在她掌心,“你看,玉中的血线是宁家血脉,它指引我找到真相。昭姑娘,放下吧,宁焕之从未负你。“

远处传来鸡鸣,东方泛起鱼肚白。沈昭的身影开始消散,她最后将玉佩塞回宁远舟手中:“带着它...去找...“话音未落,箭楼轰然倒塌——

宁远舟惊醒时发现自己躺在废墟间,朝阳为断壁残垣镀上金色。阿青哭着摇晃他:“公子昏迷了三天!大夫说再不行就要准备后事了...“

三年后,新科状元宁远舟奉旨巡抚江南。途经湖州时,忽见道旁枫林中有座雅致宅院,门匾上书“沈园“二字。更奇的是,园中一株百年枫树竟在秋季开出满树红花,宛如当年血玉佩中的景象。

“这枫树名唤'相思染',据说是百年前一位将军为悼念亡妻所植。“身后传来清越的女声。宁远舟转身,看见一位身着鹅黄襦裙的少女站在石阶上,眉间一点朱砂,腰间悬着朱雀禁步。

少女见他发愣,抿嘴一笑:“家父兵部尚书沈垣,小女子沈明昭。“她腕间露出一道箭形胎记,“大人为何一直盯着我的手看?“

宁远舟如遭雷击。他颤抖着取出随身携带的朱雀玉佩,阳光下,玉中血线竟自动流向沈明昭的方向。少女“咦“了一声,从颈间拉出一条红绳——上面系着半枚残缺的血玉!

“这玉自小就跟着我,父亲说捡到我时就在襁褓中...“沈明昭忽然按住太阳穴,“等等,我好像见过你...在一个雨夜...有座箭楼...“

枫叶纷飞中,宁远舟泪流满面地单膝跪地:“沈姑娘,可愿听我讲一个关于轮回与等待的故事?“

次年春,宁远舟与沈明昭大婚。喜堂上,两半血玉合二为一,新郎为新娘戴上时,在场宾客都看见玉佩闪过一道红光。洞房花烛夜,沈明昭忽然用前朝古调轻唱起宁远舟从未听过的歌谣,歌词正是《北疆纪事》中记载的,沈昭当年在箭楼上唱给宁焕之的诀别曲...

窗外,那株“相思染“枫树在月光下摇曳,一片红叶飘落窗台,叶脉构成一个小小的“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