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独自署名编剧

吴贻宫最著名的导演作品是《城南旧事》,就是那句“你是来拉屎的吧”台词的出处。

他再过几年会接任徐桑楚,成为沪影厂厂长,然后牵头创办沪海国际电影节,成为内地影坛一方大佬。

现在的沪影厂电影拍摄指标,肯定轮不到赵风华。

他现在的工作和导演根本不沾边。

不过,他的那部《赤橙黄绿青蓝紫》,却被列为沪影厂1980年第一季度的开机项目之一。

剧本赵风华已经改编好,得到了文学部编剧室和厂里的审核,会在1980年第一期《电影新作》上面发表。

本来厂里的领导,和赵风华之前预想的一样,并不想让赵风华署名电影版《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编剧,至少不能是第一编剧。

他现在连沪影厂的正式职工都不是,只是一个实习编剧临时工,虽然已经得到了厂里的重点培养,但是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

沪影厂文学部编剧室的几十名编剧,真正能署名编剧,独立负责一部电影的剧本的人,连一半都不到。

还有很多已经进厂几年乃至十几年的编剧,还在做编剧助理,苦苦等待着机会。

论资排辈,在国内电影界,最严重的两个职位,一是导演,二就是编剧。

编剧现在在国内电影界的地位很高,能够和导演并肩。

业内惯例,编剧定稿的剧本,想要改动只能经署名编剧自己的手,连导演都无权修改。

除非导演名气太大,又比较强势,还是剧本的共同创作者,也是联署编剧之一。

哪像几十年后,编剧在国内影视界的地位下降到,都能被演员拿捏,剧本成了街边发廊,谁都能进去浪一浪。

不过,赵风华和其他编剧助理不同之处在于,他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原著作者,剧本改编也是独自完成,这部电影无论如何也甩不开他。

但是,在此之前,厂里顶多给他一个联署编剧的位置,就算完全没有必要,为了顾全大局,也得安排一个德高望重、资历深厚的老编剧,帮他把关。

要不然,《赤橙黄绿青蓝紫》没那么容易过审定稿,在争取拍摄指标上也会遭遇波折。

《赤橙黄绿青蓝紫》虽然得到了厂长徐桑楚和文学部主任鲁彦周的看重,但是沪影厂不是徐桑楚的一言堂,鲁彦周也不能完全压服编剧室的那些老资格。

国内的电影制片厂为什么会在改革改制的过程中,都逐渐走向没落,根本就在于僵化的体制,严重的拖了后腿。

沪影厂还算好,徐桑楚资格老,能力也很出众,在厂里的威望也比较高,还能镇得住场面。

等再过几年吴贻宫上位,面临国内电影体制改革的烂摊子,就没能延续沪影厂的辉煌。

赵风华上辈子在厂里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道具师,对这份工作又谈不上热爱,只是为了一份工资混日子。

不过经历了停职留薪下海失败灰溜溜重回厂里坐以待毙,还算平稳的熬到退休的过程,没事干的时候也难免结合时代发展,对沪影厂几十年的沉浮,有自己的思考。

其实沪影厂的底子很好,作为国内电影制片厂的四大金刚之一,又地处沪海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地区,拥有比京影厂、长影厂、八一厂更好的发展条件。

至于后来凭借第五代导演在国内电影制片厂中脱颖而出的西影厂,现在在沪影厂面前只是个弟弟。

不能说徐桑楚,和之后接任厂长的吴贻宫没有能力,只是出身体制的他们,身上都有时代的局限性。

身在局中,看不清国内电影的未来,只能被大势裹挟,亦步亦趋。

错过了成为国内电影改革的排头兵,引领国内电影产业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机会。

赵风华现在带着后面几十年的记忆回到1979年,对国内电影今后几十年的改革得失利弊都有所了解。

如果他能尽快在国内电影体系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有信心给国内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不一样的改变!

具体沪影厂,改变其实已经发生。

《赤橙黄绿青蓝紫》本来应该是长影厂的项目,现在因为赵风华,成了沪影厂的项目。

这部电影在华语电影百年长河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是作为赵风华在国内电影体系中的初试啼声,再合适不过。

赵风华也做好以联署编剧的身份,参与《赤橙黄绿青蓝紫》制作的心理准备。

现在情况因为《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出现了一些变化。

在这首歌曲出来之前,赵风华在沪影厂只是一个新人作者,实习编剧,名气不小但资历浅薄,能得到一个联署编剧的位置,参与一部电影的制作过程,已经是厂里的优待。

其他刚进厂几个月的新人,哪怕是沪海戏剧学院那样的专业院线科班毕业生,也得先在厂里混几年资历,才能得到成为联署编剧的机会。

赵风华相比起其他人,已经减少了几年熬资历的时间。

这部《赤橙黄绿青蓝紫》如果能拍出成绩,下一部由他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就可以不再把第一编剧的位置让给其他人,可以独立署名了。

那样即便有老资格的编剧有想法,徐桑楚和鲁彦周也能用“得给有才华的年轻人机会”打回去。

第一部电影联合署名,第二部电影独立署名,到第三部电影,赵风华就可以尝试接触一些导演的工作。

这是赵风华一开始设定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达成成为导演的终极目标。

但是,国内电影制片厂现在制作一部电影的周期很长,从策划立项到写剧本拍摄上映,花个一两年的时间十分正常。

就像根据鲁彦周的小说《天云山传奇》改编的同名电影,一年前小说初稿刚刚完成的时候,就已经被沪影厂立项,却要到元旦之后,才能拿到经费开机拍摄,上映最快也要等到明年的年底。

整个周期长达两年。

赵风华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能够和《天云山传奇》同一批次开机,主要是占了沪影厂明年拍摄指标翻倍的利好便宜。

如果像前两年沪影厂每年的拍摄指标只有十来部,《赤橙黄绿青蓝紫》就算被看重,想要得到拍摄指标也得排一下队。

沪影厂,和当下的其他国内电影制片厂,是都遭遇了剧本荒。

但是这个剧本荒只是相对的——好剧本难得,应付事的普通剧本还是很好攒的。

如果按照这样的正常流程走,赵风华一切顺利的话,要到三年之后,才有可能开始接触导演工作,什么时候能得到独立执导一部电影的机会,无法确定。

运气好可能四五年之后,运气不好就且等着吧。

赵风华重生回来,虽然不缺时间,但是也不能把时间白白浪费在论资排辈的等待之中。

要真是那样做,就愧对他重生者的身份了。

所以才会往演员剧团那边凑,学习表演希望能先转型做演员,给自己成为导演的终极目标增加筹码。

在元旦文艺汇演节目选拔中拿出那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也是为了自增身价。

现在果然产生了效果!

沪影厂是电影制片厂,发表新歌不是他们的主要业务。

但是能推出一首像《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样在这个特殊时代具备极高影响力的歌曲,对沪影厂这样的文艺战线单位,也是一项政绩!

而且鲁彦周已经把赵风华对这首歌的后续安排,上报给了领导。

以这首歌曲的质量,歌词发表在《诗刊》,曲谱发表在《音乐艺术》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赵风华根据歌曲写的小说,发表绝对没有问题,问题只是发表在哪家杂志上,是《收获》,还是更高一级的《人民文学》。

现在《人民文学》和《收获》这样的文学杂志上发表的小说,正是国内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剧本的主力。

其实要论起来,鲁彦周的那篇《天云山传奇》,只是发表在《清明》上——《清明》是徽省文艺界联合会主办的期刊,在国内文学杂志体系中的规格,远比不上《人民文学》和《收获》。

当然了,《天云山传奇》发表在《清明》杂志上,不代表它的质量就比发表在《收获》杂志上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差。

只是因为鲁彦周是徽省人,和徽省文艺界联合会有联系,《清明》创刊,鲁彦周身为徽省作家,肯定有表示支持,于是才会把《天云山传奇》投稿给他们。

如果投稿给《收获》或者《人民文学》,也基本上不会有退稿的风险。

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首歌珠玉在前,根据歌曲写的小说又改编成的剧本,在沪影厂占据一个拍摄指标顺理成章。

到时候如果沪影厂因为拍摄指标紧张,不愿意给《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拍摄指标,或者把给拍摄指标的时间延后,绝对会有其他电影制片厂来挖角。

好剧本,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属于稀缺资源。

赵风华如果只有一部《赤橙黄绿青蓝紫》,沪影厂还能让他慢慢排资历,现在好剧本对他来说唾手可得——就这还是他暂时没有把第二篇小说已经在《收获》过稿,即将发表在明年(1980年)第二期上的事情提前透露给厂里——沪影厂必须得提高对他的重视程度。

赵风华现在还只是沪影厂的实习编剧,没有编制,如果这个时候有其他电影制片厂前来挖角,开出解决编制的条件,赵风华都不用和厂里打招呼,抬腿就可以走。

在知青返城的大环境下,全国各地都编制紧张,但是对有才华的人求贤若渴,同样也是现实。

虽然赵风华是沪影厂子弟,现在已经是半个厂里人,但是编制在这个时代,是能够决定一个人前途命运的头等大事,如果真有其他电影制片厂用解决编制的条件来挖角,沪影厂给不出同等条件,连留人的话都不能说。

赵风华如果只是有一点小才华,还能给沪影厂充足的时间慢慢吸纳。

现在他的才华不是一点,而是亿点,留给沪影厂的时间就不多了。

必须要想方设法加深和赵风华的关系,减少他被挖角的风险。

编制问题一时半会儿实在是解决不了,只能在待遇上想办法。

国营单位工资都是定死的,奖金也不能随便多给。

沪影厂现在能够想到的,提升赵风华待遇的办法,只有减少浅薄资历对职位的影响,提前给他独自署名编剧的机会!

给了他独自署名编剧的机会,也能尽快帮他解决编制的问题。

沪影厂想要增加编制岗位需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正常批复的编制以赵风华才进厂几个月的浅薄资历也轮不到,想要尽快解决他的编制问题,只能申请特设编制!

想要申请特设编制,得先让赵风华在现在的岗位上做出一点成绩。

所以,经过厂领导的几番激烈讨论,最终确定赵风华可以在沪影厂明年第一季度拍摄任务《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独自署名编剧。

一步跨越了其他人得有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走过的路程。

还让人没有任何话说!

就算有话说也只能腹诽,不敢公开说。

公开说,会被徐桑楚讲事实摆道理堵回去:“能者上!你们谁能在《收获》上发表小说,写出像《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样的歌曲,独立署名编剧、独立执导电影的机会,也可以给你们!”

私底下,徐桑楚把赵风华叫到办公室,亲自训诫:“机会给了你,你要好好把握,做出成绩,让别人彻底没有话说!”

赵风华俯首听命:“是是是,我一定好好干,不辜负您的期望。”

沪影厂1980年元旦文艺汇演,举办时间是1979年的12月31日,这天是星期一,是正常工作日。

七八十年代,国内每年的法定节假日只有七天,元旦一天,春节三天,劳动节一天,国庆节两天。

这个时代也没有调休,该是哪天休息就是哪天休息。

这个时代执行的都是单休,每个星期只有星期日一天休息。

12月30日是星期日,休息;1月1日是元旦,休息。

沪影厂的元旦文艺汇演没有占用休息时间,所以放在了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