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我的天,还有这种稿子!
- 1979:文豪从进京离婚开始
- 青三依旧在
- 2052字
- 2025-04-06 00:46:11
陈阳走上讲台,目光扫过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不讲课,先聊聊天——你们觉得作文难写吗?”
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的说难,有的说简单,七嘴八舌好不热闹。
陈阳微笑着等他们安静下来:“其实写作文就像说话一样简单。你们平时怎么跟朋友讲故事的,就怎么写下来。”
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手:“老师,可是我们老师说要开头结尾,还要分段……”
“她说得对,”陈阳点点头,“但这些就像穿衣服要扣扣子一样,是最后才做的事。最重要的是你想说什么。”
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真实”两个字,“好文章的第一要诀就是真实,写你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
孙安安靠在门边,眼中惊讶。
她从未听过这样生动的作文课,更没想到这个曾经木讷的农村青年竟有如此口才。
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听得入迷,连下课铃响了都不愿离开。
陈阳布置的作业也很特别——回家观察一件最普通的东西,明天用一百字描述它,要让人读了就像亲眼看见一样。
“太精彩了!”下课后,孙安安由衷地赞叹,“你从哪学来这些教学方法的?”
陈阳早就准备好了说辞:“多看书,多琢磨。对了,我昨天收到信,《归途》可能下期刊登。”
孙安安眼睛一亮:“真的?到时候一定要让我先睹为快!”
她犹豫了一下,“陈阳,你真的变了好多……以前你连跟我说话都脸红……”
“人总会变的。”陈阳轻描淡写地回答,“尤其是经历了一些事之后。”
孙安安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没再追问。
两人约定了下次上课的时间,陈阳便告辞了。
路过公社大院时,他遇到了陈援朝。
“阳子!”陈援朝兴奋地跑过来,“第一天上课怎么样?”
“还不错,”陈阳笑着拍拍发小的肩膀,“孩子们很聪明。”
“我就知道你能行!”陈援朝捶了他一拳,“对了,你知道刘项军那小子昨天干了啥吗?”
陈阳摇摇头。
“他居然也写了篇文章,寄给《人民文学》了!”陈援朝哈哈大笑,“就他那水平,这不是闹笑话吗?”
陈阳挑了挑眉:“你怎么知道的?”
“他媳妇王秀英跟我媳妇说的,说刘项军熬到半夜写了三百字,自信满满地去县城寄了。”
陈援朝笑得直不起腰,“还说什么要跟你比一比呢!”
陈阳无奈地摇摇头。
他倒不担心刘项军的稿子会被录用,只是觉得这种盲目的攀比有些可笑。
……
时间来到四月份,燕京《人民文学》编辑部。
李沐清将一摞稿件重重地放在办公桌上,揉了揉酸痛的肩膀。
返城一年来,她通过父亲的关系调入这家全国知名的文学杂志社,从最基础的稿件初审做起。
“怎么样,小李?有发现好稿子吗?”副主编姜稻义端着茶杯走过来。
李沐清摇摇头:“都是些无病呻吟的东西,要么就是口号喊得震天响,一点文学性都没有。”
“正常,”姜稻义见怪不怪,“每天收几十封投稿,能有一两篇可用的就不错了。”
“我的天!”对面的赵立民突然叫起来,“这写的什么玩意儿?三百字都不到,错别字一堆,也敢往咱们这儿投?”
姜稻义看过来:“哪寄来的?”
“陕北……安定县陈家沟公社,”赵立民撇撇嘴,“署名刘项军,题目《我的生活》。”
李沐清的手猛地一抖。
刘项军?那个在陈家沟时整天纠缠她的青年?
她眼前立刻浮现出一个满脸油光、眼神猥琐的青年形象,记得他总爱借着安排活儿的由头往女知青身边凑。
“陈家沟?”主编张广年来了兴趣,“我记得上个月不是有个陈家沟的作者投了篇《归途》,写得相当不错吗?”
“对,”姜稻义接话,“笔名叫陈满仓的那个。已经安排下期刊登了。”
李沐清只看了一眼就确认无疑——这歪歪扭扭的字迹,这空洞无物的内容,除了刘项军那个草包还能是谁?
“确实很差。”她强忍着厌恶,尽量平静地评价道。
“同样是陈家沟出来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张广年摇摇头,“那个陈满仓的回信寄到了吗?”
“我看看……”姜稻义翻找着信件,“啊,在这!今天刚到的。”
李沐清看着赵立民拆开那封信。
信纸展开,一行行清秀挺拔的字迹映入眼帘。
即使隔着一段距离,她也能感受到那字里行间透出的文采。
“听听,”姜稻义带上老花镜,念道,“‘文学创作之路道阻且长,得遇伯乐,实乃三生有幸。贵刊秉持文学初心,发掘新人新作,令人钦佩……’啧啧,这文笔,这气度!”
李沐清忍不住好奇:“这个陈满仓……是什么人?”
“不清楚,”姜稻义回答,“但从文风看,应该是个有相当文化修养的人。”
李沐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陈家沟能写出这样文字的人……会是谁呢?
她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村里有哪个知青或村民有这样的才华。
“小李啊,”姜稻义把信递给她,“这个陈满仓是陕北陈家沟的,你前些年就在那里下乡,算是半个陕北老乡,以后你多关注一下,争取把他发展成我们的长期作者。”
“好的主编。”
李沐清接过信,仔细阅读起来。
信中那种沉稳内敛又不失锋芒的文风,确实与她认识的任何陈家沟人都不相符。
李沐清完全没往陈阳身上想——在她记忆中,那个木讷的农村青年连封信都写不通顺,怎么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下午,姜稻义抱着一摞刚出厂的四月号杂志走进办公室,油墨的清香立刻弥漫开来。
“新鲜出炉!”姜稻义将杂志分发给每位编辑,“这期质量不错,特别是陕北那个陈满仓的《归途》,排在了小说类第一篇。小李,你跟陈满仓有书信往来,给他寄一本去吧。”
李沐清一怔,随即点头:“好的,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