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花月正春风 二

第46章 花月正春风 二

公元958年,李璟实在抵挡不住三年来柴荣的御驾亲征,加上南唐又遭遇大旱和蝗灾,只好上表自请传位太子,划江为界,把江北之地尽献后周,同时削去帝号,用后周的年号来纪年,把南唐变成了后周的附属国。

二十五岁的李从嘉阴差阳错地从父亲手里接过了这个烂摊子,并且让这个摊子变得更烂。

公元961年,他登基的那天父亲给他改名李煜,“煜”是照耀的意思,也许李璟希望儿子的异相能像舜帝那样光耀千古、去照亮南唐晦暗的前程吧,但是仍然无法改变南唐灭国的命运。

同年九月,李璟病逝,本来就对治理国家毫无兴趣的李煜,又亲眼目睹了叔叔与哥哥之间的皇位争夺,厌倦更甚,加上南唐自三年前在后周帝国的大举攻击下就已经上表称藩,江北土地尽行割让,此时与更加强大的宋帝国为邻,亡国压力无时不在,这个皇帝显然当得很不愉快。

李煜即位以后,娥皇被立为皇后,史称周后或大周后。

李煜长相奇特,却没有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作为儿子他孝顺随和,作为国君却优柔多疑,更多时候,他像个放荡不羁的愤青:性骄侈,好声色,喜浮屠,为高谈,不恤政事。和所有文人雅士一样,他迷恋词赋、笙箫、醇酒、美人……

在这期间,李煜成了两个孩子的父亲。长子仲寓,在他即位之前出世,天资聪颖,再加上家学濡染,自幼就喜爱文艺。次子仲宣,小仲寓五岁,在他即位之后降生,比仲寓更加聪慧,三岁始读《孝经》,过目成诵,熟背如流,不差一字。又酷爱音乐,每逢听到琴师演奏,无不驻足聆听,凭借曲调就能审辨五音,随着琴声哼唱。年纪虽小,言谈举止却合礼度。出席宫廷宴会,爱向文人雅士问学,按照长幼尊卑揖让进退,如同成人。由于他识书达理,才智早熟,颇得李煜偏爱,处理国事之暇,常把他放在膝上,耐心地为他授业解惑。这兄弟二人,不仅是李煜和娥皇的爱情结晶,而且是南唐的希望和未来。因此,李煜即位后分别封他们为清源郡公和宣城郡公,殷切望子成龙,从而殚精竭虑,养之、教之、爱之、责之,使这个书香兼帝王门第充满了天伦之乐。

可惜好景不长,乐极生悲。仲宣四岁这年(公元964年),娥皇突然病倒在床,久治不愈。李煜对她牵肠挂肚,关怀备至。每日定时探询,嘘寒问暖,审药查食,入夜还连续多日和衣守候在病榻旁,热切盼望娥皇尽早康复。

遗憾的是,与李煜的意愿相反,娥皇的病情非但不见缓解,反而日益加重,病魔将她折磨得形体枯槁,神态木然,终日昏睡。忧心忡忡的李煜,情绪也随着娥皇的病情而日益恶化:从希望到失望,又从失望走向绝望。恰在此时,一位风姿绰约、娇艳欲滴的芳龄少女突然闯到了李煜身边,在他本来就不平静的心中激起了新的波澜。这位阴差阳错闯到李煜身边的少女,竟是李煜爱妻娥皇的胞妹!【因为史佚其名,加之娥皇病殁李煜续弦将她立为国后,所以时人与后人便约定俗成,称她为小周后】。

小周后比周后小十四岁。当年李煜迎娶娥皇的时候,她刚刚五岁。仅仅十年光景,她就由黄发垂髫的乐天娃娃,步入青春美妙的豆蔻年华,出落成娉娉婷婷的清纯少女。小周后自幼曾随母亲入宫会亲,因她生得俊俏聪颖,深受李煜母亲钟氏喜爱,有时派人把她接到宫中小住。小周后天真烂漫,像个快乐的精灵,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给人带来欢乐。因此,李煜在案牍劳神之余,常以兄长的身份同她谈笑嬉戏。当时,悬殊的年龄差异,不容许李煜对她有非分之想。如今,伴随小周后面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时段,李煜对她的情感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小周后虽然多次到瑶光殿探视,但都赶上娥皇昏睡。有一天,小周后又来探视,碰巧娥皇正在醒着。娥皇发现胞妹眼含热泪站在病榻旁,无神的眼睛突然一亮,惊喜地问道:“小妹何时来到宫里?”纯真幼稚的小周后如实回答:“已经多日。是姐夫派人接我来的。”

娥皇听说胞妹进宫多时,今天才来探望自己,难免产生误会;她紧紧地闭上了那双深陷的眼睛,泪水顺着她苍白的面颊流到枕上。小周后见此情景,心中十分懊悔。

正当娥皇沉溺于痛苦中无力自拔的时候,她的爱子仲宣又夭折了。这不啻是晴天霹雳,漏屋遭雨,破船遇风。

说起仲宣的死,宫内无人不感到祸从天降。一天,这个年仅四岁、善良懂事的孩子,独自一人跑到静寂的佛堂,模仿宫女为娥皇早日康复而焚香祈祷。当他跪在蒲团上伏身叩头时,突然有一只偷食供品的大猫窜上悬在高处的琉璃灯。不想那盏灯悬得不牢,竟同猫儿一齐坠地,砰然作响,吓得仲宣失魂落魄,拼命嚎叫。随后便一病不起,惊痫身亡。

李煜怕娥皇病上加病,开始对她隐瞒仲宣的噩耗,在她面前强颜作笑,百般掩饰丧子的苦痛,背地却默坐饮泣,面对秋雨孤灯,埋怨苍天残酷无情,夺其芝兰玉树、掌上明珠。

奈何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宫内人多嘴杂,仲宣死于非命的消息还是传到了娥皇耳中。怜子如命的娥皇,在感情上怎能受得住如此沉重的打击?病情随即急剧恶化,没过多久,便溘然长逝了。是年,她刚好二十九岁。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娥皇临终之前,念于她同李煜相濡以沫的十年夫妻情分,宽恕了李煜在她病重期间对她的冷淡与疏远,平静而柔和地对前来探视她的丈夫说:“贱妾有幸嫁入宫门,至今已有十多年了,女子之荣,莫过于此。唯一的不足是幼子早夭,而我也即将远去,恐怕无法再报答您的恩情。”

娥皇边说边用她那瘦得只有皮包骨的手,颤颤微微地从枕边摸出约臂玉环,又唤宫女取来中主赏赐的烧槽琵琶,一并还给李煜,用以表示与他永诀。

李煜望着奄奄一息的娥皇,深为她对自己的真情实爱动容,一时泪流语塞。

此景此情,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宫女,她们都为李煜和娥皇的伉俪情深抛洒了一掬同情的泪水。

李煜走后,娥皇似乎又想到了什么事情,她急忙传唤宫女去取文具。原来她想趁自己神智清醒时留下一纸遗书,把心里想说的话再写到纸上。于是,她强撑身体书写,谁知只写了“请薄葬”三字,就觉得力不从心,无法再写下去了。她由此预感行将就木,便吩咐宫女为她沐浴梳妆,更换寿衣,然后仰面而卧,口中含玉,又安详地度过三日,才怀着对人生的追忆和苦恋,怅惘地离开了人世。

娥皇病逝,李煜悲痛不已。他不顾娥皇“请薄葬”的遗言,诏令为国后举行厚葬。宫中一切都银装素裹,为母仪天下的皇后服丧。又请众多僧侣道士入宫,分别为娥皇诵经超度。李煜也亲临娥皇的灵堂哭祭,每次都悲伤不能自已。经左右苦苦相劝,才含泪频频回首伤心离去。李煜还悲悲切切地写祭文、立墓碑,落款自称未亡人,道旁多少麒麟冢,转眼无人送纸钱。

娥皇患病期间,小周后的生活一点也不轻松。因为她早就把自己的命运和李煜连在一起了,她除了竭力宽慰李煜外,还要一面侍奉圣尊后,晨昏定省,孝敬请安;一面照料仲寓,言传身教,诲仁诲义。

人生总是要经历风雨飘零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李煜也是如此,从前的他只是一个深宫中的风流皇子。

在经历了结发妻子病逝后,李煜开始反思自己一直以来的生活,以前的他总是醉卧红颜,酒、诗、美人是他生命的全部,而在经历了生离死别后,他开始放下风流浪荡,承担起一个君王的责任,即使他做得不好,但他也已经尽心尽力了。

李煜虽然风流多情,可亦是重情重义之人。“秦楼不见吹箫女”用了秦穆公的女儿因为吹箫而与心上人结缘的典故,影射李煜结发妻子善弹琵琶的才艺,而此时琵琶仍在,红颜却已逝,空余上苑风光无人能赏。

因为陪在身边的人已经不在了,再有大好风光又如何呢?而李煜在《梅花》诗中更是直抒胸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梅花仍在,赏花人却已逝,纵使一片芳香又如何?

桃李依旧,院子里的秋千似乎还有她的身影,琼窗梦醒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为何当初的自己不好好珍惜光阴与她一起赏花、玩乐,直到现在才追悔莫及?

正是纳兰词中也唱道:“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在当时,这只是寻常趣事,可是现在,这份寻常,又如何能得?

生死两茫茫,空留梅花残香。一片芳心千万绪却不知往何处寄。此时,月似当时,可人似当时否?李煜想将痴情寄往天堂,可是又有谁能帮助他呢?人间没个安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