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与国际市场嬗变的时代格局下,中国需要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才能迎接严峻的挑战。从具体的国情出发,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更需关注具有动态性与内生性特征的比较优势理论。原因在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度转型发展过程中要素禀赋结构正迅速地发生变化。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等具有静态特征的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的指导意义并不显著。若照搬上述静态比较优势理论,易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停滞于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初级生产要素的阶段,从而落入以“低端锁定”为特征的“比较利益陷阱”。要避免这一不利局面的发生,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当前亟须高度关注具有动态性与内生性特征的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以社会分工的深化为主要途径,揭示微观主体的趋利动机可促进宏观社会福利的增进。同时社会分工的深化可进一步推动市场规模的有效扩大。显然,上述比较优势要在真实世界中转化为现实的比较利益,还需寻求相关传导机制中的“转化”主体。无疑企业家便是将上述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比较利益的关键“转化”主体。以熊彼特为代表的新奥地利学派则早已证实企业家才能是促进分工效率,实现技术创新的市场主体。基于亚当·斯密—熊彼特机制的基本逻辑,本书尝试突破主流经济学在新古典范式市场主体行为研究中局限于“经济人”假定的窠臼,将企业家要素及其创造性才能的配置作为一种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关键因素纳入中国动态比较优势内生性增进的分析框架,这不仅可以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贸易的高速增长,而且可以揭示当前宏观经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基于文献基础,本书首先立足中国转型经济的制度背景,将企业家人力资本作为特殊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的综合分析框架中;其次尝试突破比较优势动态增进在计量测度上的困难,以生产率增长为表征的内生技术进步来估计比较优势的动态增进;最后以市场规模的有效扩大作为联系企业家才能拓展与动态比较优势增进的关联纽带,进一步探寻两者良性互动的作用机理。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认为:

(1)企业家在动态比较优势增进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主体地位。通过构建包含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并进一步通过实证检验考察企业家人力资本对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表征的内生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可以发现,企业家通过对先进适宜技术的选择和对技术内嵌型资本的利用,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与比较优势的动态增进。

(2)比较优势的增进可具体刻画为生产技术前沿面的重塑或推进,企业家创新则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企业家创新属于“一揽子”要素优化配置的创新,其作用要高于一般专业技术人员的单纯技术创新。通过对两类创新主体的特征差异比较以及区际层面的实证检验,进一步发现企业家通过顺市场导向的要素整合创新有利于创新协同效应的发挥与生产技术前沿的推进。

(3)“内生性”和“动态性”是比较优势的本质特征,比较优势的动态增进可体现为市场规模的有效扩大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故对市场规模进行合理测度可突破比较优势在定量分析上的困难。进一步论证表明,市场规模的有效扩大可作为联系企业家才能拓展与比较优势动态增进的关键纽带。伴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企业家才能在更宽广的时空范围内得到充分发挥,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地区收入和财富水平获得显著提升,理论比较优势得以转化为现实比较利益。

由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家才能往往处于“隐性”状态,因此企业家才能的显化和激活需要来自政府的支持与制度环境的逐步改善。政府多伸“支持之手”,强化“看得见的手”,有利于提升企业家“干中学”的效率。而进一步完善市场化导向的制度改革,并化解体制障碍,可为企业家持续创新提供内生的动力机制、盈利机制和再投入的保障机制。由此,通过揭示企业家才能拓展在中国动态比较优势演进中的主体地位,并由此拓展传统比较优势的理论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书是我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攻读博士期间,我主要以企业家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为研究方向。特别感谢我的博士指导老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张小蒂教授对我的悉心培养。导师从选题到写作直至答辩,一直给予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再次还要深深感谢我的硕士指导老师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赵英军教授一直以来对我学业发展的支持和关心。我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求学期间还有幸得到了黄先海教授、马述忠教授、顾国达教授、严建苗教授,以及浙江工商大学张旭昆教授等诸多老师的指点,在此一并感谢。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目前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何大安教授、赵连阁教授以及马淑琴教授、刘文革教授、王永齐教授、毛丰付教授等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并获得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应用经济学)项目资助。最后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侯苗苗编辑为本书的出版花费大量的心血和努力。限于时间和水平的约束,本书的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朋友不吝赐教指正。

姚瑶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