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3—2006年,我在南京大学文学院师从杨正润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杨先生以研究中西传记和传记理论知名,他建议我用晚清使西日记为材料做博士论文,主要从文化学角度来分析。因此之故,当时阅读了大量到西方出使、游历、考察的人员所写的记述,其中亦有不少是诗歌,尤以竹枝词为多。不过那时只是感觉写外国的竹枝词作品“好玩儿”,并未深入研究。2009年,我以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充实修改的专著《东海西海之间——晚清使西日记中的文化观察、认证与选择》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付梓之时,颇觉意犹未尽,感到仍有一些道理没说清,没说透,所以当年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之时,灵光一闪,就填写了“晚清海外竹枝词研究”这一题目。因此,本书是《东海西海之间》的副产品,也是它的延续。一散一诗,比翼双飞,我希望这两本书能够为晚清中西文化关系的研究,添一把柴草。
最近二十年,清诗研究在诸多方面多有拓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晚清海外竹枝词”仍是一个冷僻的题目。本书的研究可分解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文献研究,一部分是理解和评价。在文献方面,笔者对失传的文献做了钩沉,对主要作品做了考校和笺释,清理了一些相关的史实。在意义方面,笔者力求超越近代化研究模式,从中西差异和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对作品做出符合实际的重新阐释。
本书的对象为晚清年间(1840—1911)问世的海外竹枝词,具体的研究,则以欧美为主。晚清海外竹枝词种类繁夥,长短不一,长者百余首,短者只有一二首,内容涉及亚、欧、美等多个国家和民族,五色纷披,若对所有作品擘笺作论,不甚实际。这些竹枝词中最有特色和价值者为欧洲竹枝词与日本竹枝词,比较而言,国内近年对日本竹枝词的研究比较多,对欧美竹枝词研究则比较少。结合学术界的情况以及自身的条件,本书选择对欧美竹枝词做主要的研究,关于日本和东亚、东南亚一带的竹枝词,则酌情稍涉。
与出使日记等谨严、刻板的文字比较起来,竹枝词这一形式真率活泼、甚少顾忌,比较能反映作者对异域的真感受和真态度。不同身份的作者,如外交官、华人基督徒、私人旅行者等,所写的竹枝词风貌不同,对外国的评价也迥异,从中可窥复杂的文化身份的表露。晚清海外竹枝词是别具一格的西方民族志,以直接而生动的方式刻写了中西交通的历史,是最能反映近世中西关系变化的文学。从艺术角度看,海外竹枝词是中外文化关系影响和催生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一个例证。以竹枝词的体格写工业化的西方,这种文化嫁接,为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文类学研究,提供了绝佳的资源。当然,这些都是从有价值的一面说的。从问题方面看,晚清海外竹枝词也有一些缺陷,如走向模式化、创造力衰减等,这些问题也是某一类文学发展过程中要自然经历的。瑕不掩瑜,对关注清诗、关注近代中外关系、关注文化研究的读者,许多晚清海外竹枝词作品还是颇值一读的。
尹德翔
2015年2月13日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