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作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和影响都是广泛而深远的,几乎涉及思想文化史的所有领域。就研究孔子的材料取舍问题,金景芳先生早已明确提出:

研究孔子思想固然应以《论语》为最重要的材料,但是如果株守一部《论语》,而对于孔子所删述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毫无了解或不愿意了解,则对孔子思想的研究,只能是挂一漏万,是不能做到全面地如实地评价孔子的。[1]

就与孔子有关的古代文献而言,钱穆先生早在1974年更加详细地指出:

孔子生平言行,具载于其门人弟子之所记,复经其再传三传门人弟子之结集而成之《论语》一书中。其有关于政治活动上之大节,则备详于《春秋左氏传》。其他有关孔子言行及其家世先后,又散见于先秦古籍如《孟子》《春秋公羊》《榖梁传》《小戴礼记·檀弓》诸篇,以及《世本》《孔子家语》等书者,当尚有三十种之多。最后,西汉司马迁《史记》采集以前各书材料成《孔子世家》,是为孔子生平首尾条贯之第一篇传记。[2]

可见,与孔子有关的古籍相当繁富。在这些文献中,《孔子家语》则是一部流传久远而争议颇多的儒家古籍。在中国学术研究史上,此书由于被许多带有明显学术偏见的学者尤其是疑古派判定为“伪书”,所以几乎一直受到排斥或忽略。直至最近几十年,随着大量相关简帛文献的出土,才逐渐使得《孔子家语》的本来面目和学术价值日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乃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事迹的古代文献。其体例与《论语》相近,而篇幅则远远超过了《论语》,“比《论语》多出近四倍”[3]。《孔子家语》的内容十分丰富,对孔子的先世、出生死亡、日常生活、思想体系、教学和社会政治活动,以及孔门弟子的言行,都有较为翔实的记录和介绍;其重点则是记述孔子的思想主张,特别是介绍其自然观、道德修养论、教育观和社会政治观等内容所占篇幅最多。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孔子家语》中的思想、术语往往与传世的先秦汉魏文献有着非同一般的密切关联,因此历来多有学者认定该书是伪书,以至于该书中的许多极有价值的材料被长期弃置不用。

《孔子家语》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孔子家语》二十七卷。”《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均有记载,只是上述各书记述繁简不一,内容也有出入。如《汉书·艺文志》“论语类”载“《孔子家语》二十七卷”,《隋书·经籍志》“论语类”载“《孔子家语》二十一卷”[4],《旧唐书·经籍志》“经录论语类”载“《孔子家语》十卷”,《新唐书·艺文志》“经录论语类”载“王肃注《论语》十卷,又注《孔子家语》十卷”,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儒家类”载“《孔子家语》十卷”,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儒家类”载“《孔子家语》十卷”。

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乐记》中引郑玄后学马昭曰:“《家语》,王肃所增加,非郑(即郑玄)所见。”《通典》卷九十一引马昭曰:“《孔子家语》之言,固所未信。”颜师古在为《汉书》作注时说二十七卷本《孔子家语》“非今所有《家语》”。皆认为古本与今本有较大的不同。加之今本《孔子家语》的许多内容又多见于《荀子》《韩诗外传》《礼记》《大戴礼记》《说苑》等其他先秦两汉文献,这就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孔子家语》乃是抄撮其他古籍而成的印象。所以,怀疑和指斥今本《孔子家语》的人很多,例如清代的孙志祖、范家相就分别撰有《家语疏证》、《家语证伪》,逐篇逐章地论证今本《孔子家语》的“作伪”细节。由于今本《孔子家语》是曹魏时期王肃作注后流行起来的,所以很多人认为今本出自王肃的伪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是明确宣布《孔子家语》出自王肃之手。这样,《孔子家语》属于伪书几乎铁板钉钉,成为定论。但也有一些学者并不同意将《孔子家语》定为王肃伪撰的主流成说,如南宋大儒朱熹说:“《家语》中说话犹得”,“《家语》虽记得不纯,却是当时书……《家语》只是王肃编古录杂记。其书虽多疵,然非肃所作”[5],“《家语》固有驳杂处,然其间亦岂无一言之得耶?”[6]认为《孔子家语》虽有不少问题,但绝非王肃所作,顶多也只能说是王肃编辑各种古籍材料而成。明代学者毛晋说:“《孔子家语》虽不列六经,然志艺文者每叙于《论语》之后,实经部之要典也。”[7]清代学者卢文弨亦说:“学者读圣人之遗书,求圣人之行事,则《家语》一书,固不可一日而废也。”[8]清代学者陈士珂还专门作了一部《孔子家语疏证》,将今本《孔子家语》与传世文献进行了详细的对照,为今本《孔子家语》作了认真系统严谨的辩护。

近几十年来,在出土文献中发现了与今本《孔子家语》有关的一系列资料,《孔子家语》为王肃一人伪撰的说法越来越站不住脚了。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一种被整理者定名为《儒家者言》的古书,其内容与《孔子家语》有许多遥相应和的地方。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又出土了一些与《孔子家语》有关的简牍。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回了一大批战国楚竹书,其中就有许多极为珍贵的儒家佚籍,尤其是其中的《民之父母》篇,庞朴先生研究后充满激情地指出:

以前我们多相信,《家语》乃王肃伪作,杂抄自《礼记》等书。《礼记》乃汉儒纂辑,非先秦旧籍,去圣久远,不足凭信。具体到“民之父母”一节,则认为,其五至三无之说,特别是“三无”之“无”,明显属于道家思想,绝非儒家者言,可以一望而知。现在上博藏简《民之父母》篇的再世,轰然打破了我们这个成见。对照竹简,冷静地重读《孔子家语·礼论》和《礼记·孔子闲居》,不能不承认,它们确系孟子以前遗物,绝非后人伪造所成。……面对竹的事实,我们不能不改弦更张,温故知新,清理成见,重新认识。[9]

庞朴先生所言极是。所有这些新出土的文献,都在说明一个毋庸置疑的“竹的事实”:《孔子家语》并非伪书,它的原型在汉初乃至战国就早已存在了。

今本《孔子家语》的传本以明嘉靖三十三年吴郡吴时用、黄周贤等仿宋刊本为最早,它是一个宋版的明代覆刻本,《四部丛刊》收录了这个版本,该版本缺少最后三段和后序。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诸子百家丛书”收录的吴、黄覆宋刊本则较完整。明代末期,毛晋从他在不同时期获得的两个宋本中配了一个完整的版本,即毛氏汲古阁刊本,清代的《四库全书》就收录了这个版本。而坊间一直流传着一个宋蜀本《孔子家语》,所刻王肃注文与他本有不少出入,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

目前,学术界对《孔子家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其中,1999年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姜赞洙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孔子家语〉研究》,是对《孔子家语》进行的较为全面研究的可贵尝试,但余地仍然很大,还有很多文献考辨和思想阐发问题留有很大的继续研讨的空间。曲阜师范大学的几篇硕士学位论文,如陈建磊的《魏晋孔氏家学及〈孔子家语〉公案》,陈以凤的《西汉孔氏家学及“伪书”公案》,孙海辉的《孔子与老子关系研究——以〈孔子家语〉为中心》,刘萍的《〈孔子家语〉与孔子弟子研究——以〈弟子行〉和〈七十二弟子解〉为中心》,赵灿良的《〈孔子家语〉研究》(吉林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宋鹤的《〈孔子家语〉的成书及真伪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等,都对《孔子家语》的诸多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可贵的研讨。山东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如郝虹的《王肃经学研究》和陈以凤的《孔安国学术研究》等,则从与《孔子家语》密切相关的王肃和孔安国两位大儒出发,对《孔子家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刘伟岩的《〈孔子家语〉复音词研究》,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孔子家语》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

虽然对《孔子家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可贵的成果,但还远远不够,因为这些成果只是简略论及《孔子家语》的流传、真伪及思想,而没有能够全面深入地对《孔子家语》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这种状况与《孔子家语》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有关《孔子家语》的流传、真伪及思想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各种史载和诸家论说相互矛盾之处非常多,亟须认真考辨和系统研究。而20世纪的许多重大考古成果,尤其是马王堆、定县、阜阳双古堆、郭店、上博等众多简帛文献的重见天日,使《孔子家语》的深入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并可望在更大程度上产生具有重大突破和创新的成果。

本书采取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历史与逻辑、理论主体与历史境域相结合,传世文献与考古新文献相结合,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兼重义理与考据,以陈寅恪先生倡导的“神游冥想”“应具了解之同情”[10]的中国学术研究进路,以及既不盲目信古,也不过分疑古的“释古”[11]态度,对相关的中国哲学元典进行详细研习,对已有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和消化吸收,从而对《孔子家语》的伪书案重新进行认真审理,并努力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孔子的思想主张,力图还原中国古典哲学的本来面目,阐扬其可资现代人借鉴的思想价值。


[1] 金景芳:《金景芳先秦思想史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38页。

[2] 钱穆:《孔子传》,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序言第1页。

[3] 杨朝明主编:《孔子家语通解》,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4页。

[4] 周洪才先生指出:“《隋志》著为‘二十一卷’,‘一’当为‘七’之误。”参见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306页。

[5] 《朱子语类》卷八十四、一百三十七。

[6] 《晦庵集》卷三十一《答张敬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参见叶德辉《郋园读书志》,台北:明文书局1990年版。

[8] 同上。

[9] 庞朴:《话说“五至三无”》,《文史哲》2004年第1期。

[10]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79页。

[11] 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10页;李学勤:《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329—337页。